欧阳山尊幼年过继给伯父欧阳予倩,开始受到戏剧的熏陶,学生时代积极参加戏剧活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1)
1931年,欧阳山尊从沪江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因为学校没有他中意的电机系,他便放弃直升机会,报考交通大学的电机系。不料考试前一天他忽然得了霍乱,没能完成考试,遂决定第二年投考南洋大学电机系。经过朋友介绍,他到暨南大学所在的真如镇补习数学。不久,就发生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戏刚散场,剧情便在现实中重演,这猝不及防的戏剧性远胜于编剧的想象。那晚,欧阳山尊顶着头上盘旋的敌机,搭火车离开真如镇。列车行进中,炸弹不时袭来,与他脑中未褪去的剧情交叠……这一年,大学招生暂停。
转年,欧阳山尊终于考取大夏大学数理系。在校的几年,他仍旧是演剧活动的积极分子,甚至差点因演出反对国民党的剧目被开除学籍,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转到英国文学系。
临近毕业时,他用英文完成了毕业论文《中国小说史略》,原本打算毕业后和金山一起将业余剧社职业化,做成像中国旅行剧团那样的职业剧团,或者跟随父亲继续拍电影。孰料刚踏出校门,迎接他的又是“七七事变”的炮声。本着“天事地事,抗战救亡,不当亡国奴是大事”的决心,他随即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一队,奔赴西北战场。在随演剧队到达八路军山西总部,为刚打完平型关战役的战士们演出后,几经辗转,到达延安。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2)
1952年,前北京人艺的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成立专业化北京人艺,由曹禺任院长,焦菊隐和我任副院长,赵起扬任秘书长。在剧院正式成立之前,我们曾多次在一起谈论怎么来办这个专业化话剧院的问题。谈话内容丰富广泛也很具体……结论是:专业化的北京人艺应是一所扎根中国的土地,成长在中国老百姓中,继承中国话剧的战斗化、民族化、现实主义传统的剧院。这是一幅建院的蓝图,这张蓝图经过全院不断地实践、总结和丰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人艺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山尊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他亲自主持了首都剧场的建设,凭借对舞台技术的专业积累、开阔的眼界和超强的执行力,仅用两年时间为北京人艺建成一座风格典雅、设施专业的专属剧场。日常的剧院建设和艺术生产,也渗透着他的思考与心血。他制定了排练、演出日报制度,要求每天的排练、每晚的演出都要由剧务或舞台监督填写“排练日报表”和“演出日报表”,并于次日送交总导演、本剧导演和主管副院长审阅。这些制度保障了剧院的艺术生产有序进行,也是北京人艺“一棵菜”精神在管理上的体现。
1962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对照建院时勾画的蓝图,四位领导重捋思路,明确了剧院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由欧阳山尊负责起草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方针任务”草案。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3)
与卡尔逊分别后,欧阳山尊一回到延安就进入抗大学习,然后又加入战斗剧社,任社长兼演员与导演。这是红二方面军成立的一个“歌舞剧全能”文艺团体,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随部队辗转各地开展战时文艺宣传。当时的设备有限,剧社搭的戏台唯有就地取材,土台子当作舞台,军被成为幕布,但欧阳山尊发自内心热爱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
欧阳山尊所在的120师战斗剧社在演出中深受群众欢迎,时任120 师师长的贺龙让战斗剧社给____写信,请求给予指示,信是以社长欧阳山尊、副社长朱丹、指导员成荫的名义写出。
____在观看了战斗剧社的演出后给他们回信:“你们的信收到了,感谢你们!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
主席的回信进一步鼓舞了战斗剧社的热情。这一时期,欧阳山尊先后导演了《一万元》、《第四十一》、《麻袋》等十多部剧目,不时还亲自参与编剧和表演。
日后他常常回忆这段岁月,“我带着剧团到村子演出,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出当时的条件有多么简陋,我们演出的时候,没有灯光就往喝水用的缸子里倒点儿菜籽油,放上一根棉花捻子点燃照明,即使这样,我们演出得也特别卖力,老百姓很喜欢看。有时候突然下起雨来,我们不停,老百姓就站在雨中看戏,一直到演出结束还不肯离去。”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4)
欧阳山尊自称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以耄耋之年活跃在戏剧战线上,在80—90年代他应邀来人艺导演了《巴黎人》、《末班车上黄昏恋》。此外,他还为许多剧团导过戏,并执导过电影《透过云层的霞光》和电视剧《燃烧的心》。他的导演风格气势磅礴,感情浓烈,节奏鲜明,富于时代精神。直至逝世前,他仍活跃在戏剧战线 上。
从北京人艺建院到1978年,他一直任副院长兼副总导演。在此期间,他曾导演过《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国瑞》等十余部大戏。
2007年中国戏剧百年纪念,欧阳山尊曾以年逾93岁高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在解放军歌剧院朗诵了《过客》。在结尾处他毅然从轮椅上起身,昂首向前走去,让人潸然泪下,见证了中国“戏剧魂”。
像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远在中国西北的小城延安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他,为了心中的梦想,欧阳山尊从上海出发,辗转到达西安前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延安,欧阳山尊被一种全新的生活深深吸引,他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解放区的文艺工作。1939年,欧阳山尊结束了自己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生活,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先是在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工作,后参加游击剧团到敌战区开展文艺宣传。那时他们一共11个宣传员和7个侦察员,每人一条枪30发子弹,带着一架油印机和简单的化妆品,每到一个村庄,就找个庙宇或土台子,把军被当幕布挂起来,然后派人到村子里动员群众出来看戏,群众来了他们就开始演出,演出结束就赶紧收拾摊子赶往下一个村庄。此时的欧阳山尊完全沉浸到了回忆之中,他无限感慨地说:“那时真是年轻啊,心里总像是燃烧着一团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次演出结束,老百姓给递上一缸子白开水,往手里塞把花生或红枣,心里就很满足了。”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5)
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上演的第一部戏,正是欧阳山尊导演的《日出》。这源于他在导演干部训练班的毕业论文《<日出>导演计划》。彼时,北京人艺意欲追随苏联的现实主义戏剧道路,在导演与表演方法上效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当听闻斯坦尼的学生将于中戏举办培训班,欧阳山尊二话不说便去报考。
而他的这份《<日出>导演计划》,也成为中国戏剧导演舞台实践的文本典范。最终,《日出》在首都剧场上上演,实施了欧阳山尊的导演计划,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与浪漫主义的理想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欧阳山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从不是死板僵化的,他注重生活的细腻感知与描绘,又带有写意的诗情。舞台是他唯一心系之所,而他与张仃、袁世海、黄胄、蓝天野、戴泽、沈鹏、韩美林等各界艺术家交往中亦是传为佳话。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6)
日常的剧院建设和艺术生产,也渗透着他的思考与心血。他制定了排练、演出日报制度,要求每天的排练、每晚的演出都要由剧务或舞台监督填写“排练日报表”和“演出日报表”,并于次日送交总导演、本剧导演和主管副院长审阅。这些制度保障了剧院的艺术生产有序进行,也是北京人艺“一棵菜”精神在管理上的体现。
1962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对照建院时勾画的蓝图,四位领导重捋思路,明确了剧院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由欧阳山尊负责起草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方针任务”草案。
在谈到北京人艺的服务对象时,欧阳山尊提出:
“我们是首都的剧院,要为首都人民服务,同时又要有全国性。我们应当代表全国的话剧水平。从剧院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应当担负起这个任务。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还要在世界上占有地位。因此,我又想到我们的剧院应当是有文化的剧院,我们的演出,应当是有文化的,雅俗共赏,又给观众以文化上的享受。所以我们选择剧目就要选幅度更广、概括性更大的剧本,要选能概括时代的东西,不搞太廉价的东西。”
进而,其他几位领导提到的诸多问题也都被山尊清晰地写入草案:
“我们的演出必须努力追求深刻的思想性与优美的艺术性的统一,力求通过精彩新颖的艺术技巧和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性。”
欧阳山尊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7)
从1953年执导老舍创作的《春华秋实》开始,欧阳山尊也开启了在北京人艺的导演生涯。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随苏联专家系统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体系,毕业时以洋洋二十万字的《〈日出〉导演计划》为他导演《日出》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中央戏剧学院增添了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学习范本。作为北京人艺的副总导演,他先后执导了二十多部剧目,古今中外题材均有涉猎。在苏联名剧《带枪的人》中,欧阳山尊首次启用转台设计,以史诗般的场面表现十月革命的胜利。剧中的第二幕第八场发生在斯莫尔尼宫的走廊,列宁和从前线回来的士兵雪特林相遇,两个人边走边聊,转台开始逆时针旋转。在他们身后,一队全副武装的海军从走廊深处以顺时针方向走了上来。转台的转动突出了列宁和雪特林历史性会面的瞬间,士兵的队伍蔚为壮观,剧情一直在进行,舞台的时空得以延伸,宛如一个电影长镜头般一气呵成,烘托出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每当此时,观众都会被这宏大的场面所感染,发出热烈的掌声。率真的性格和多年从事抗战戏剧的经历,使欧阳山尊的导演手法明快流畅、厚重大气,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浓烈、节奏鲜明,又兼具生活意蕴的写实和诗化的写意。
“半世沧桑志未阑,年虽耄耋斗犹酣”——新世纪以来,欧阳山尊依旧热切关注北京人艺的创作,他对年轻的艺术家鼓励、爱护有加,每每不顾身体病痛,相约长谈,并亲临排演场坐镇指导。回望漫长的来路,幼时父亲的引领、沪上的演剧岁月、延安的战斗历程令他思绪不断,难忘自己与中国话剧一路伴行的每一步,直至满怀豪情,在舞台上迎来它的百年华诞。
穿越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悠长的生命足迹,成就了这位中国话剧的守望者。今天,在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________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精神指引下,我们纪念这位前辈艺术家,重温中国话剧百多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更能坚定当代话剧创作的方向和自信,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兼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戏剧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