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氢弹之父于敏为氢弹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于敏的科学家事迹大家有哪些了解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7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1】

于敏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侵略者的暴行,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有一次,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那一刻,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更切身体味到了“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亡国奴滋味。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此时,身在北京大学的于敏并不知晓,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这些论文,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崭露头角的时候,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____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2】

有一年,北大的代数考试非常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不足20分。然而物理系的于敏却考了100分,这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可以说,于敏是一位让天才们也心服口服的天才。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来华进行学术交流。他对于敏从未出过国感到非常震惊,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1号”。正当于敏准备大展拳脚时,他的命运却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电视剧《功勋》艺术再现了这一幕:郝所长突然请于敏去听戏,称赞于敏和台上的诸葛亮一样是个角儿,于敏听出话里有话。随后两人吃馄饨时,郝所长问于敏愿不愿意参与氢弹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表示第二天就可以上班。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3】

于敏(1926.8.16—2019.1.16),中共党员,天津宁河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荣获“共和国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等荣誉。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天津度过的。日本鬼子的横行霸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民族忧患的意识,使我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4】

于敏“糊涂”,是因为心无旁骛,他知道,只有继续全身心投入事业,才是对荣誉的最好回应。正如他家中客厅悬挂的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真实写照了他的人生。

也正是因为这种“糊涂”,于敏在事业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中国能以最快速度成功研制氢弹、创造世界核武器科技史上的惊人奇迹,于敏功不可没,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然而,于敏却只是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他说,“这样提(指称自己为‘氢弹之父’)不符合科学。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冷静看待贡献,面对荣誉更是始终保持清醒淡定。2014年,于敏得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颁给他后,一直谦让,提出奖项应该颁给一线的研究人员,“这样能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2015年被评为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儿子于辛代领奖时转述于敏的话说,“父亲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5】

“爱国主义压过兴趣。”于敏回忆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全力以赴把氢弹搞出来。”

从此,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论界,乃至整个物理学界“蒸发”了。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回忆道。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转年,____在听取汇报时提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周恩来立即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全面规划。

于敏就是在这个时候率队加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今北京九所)的,与主任邓稼先和副主任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泽慧,共同被称为理论部“八大主任”。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6】

如果必须用几个定语来形容于敏所做的工作,那只能是贯穿始终、攻坚克难、引导方向、决定作用!并且一直到未来的2040年,都是在于敏规划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着。考虑到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线性叠加,或许有不尽准确之处,我所说的也仅限于核武器科技这一个方面,丝毫没有贬低其他科学家的意思。

王淦昌、程开甲在实验物理领域,彭桓武、周光召在理论物理领域都是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科学家。有朋友留言说,一直以来都认为两弹一星是理所应当板上钉钉的…那只是宣传口宏大叙事的说辞,其实这当中的艰难困苦是非曲折甚至惊心动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在不触及保密的情况下,我想把工作中接触过的所知的点滴事实稍稍来展开一下,作为我人生最宏大的一篇命题作文。我不敢打涉密的擦边球,很多细节只能模糊过去点到即止,有空的时候会写几个字,前前后后写了几个月。以我非常有限的文字水平,写这样一个回答真的是捉襟见肘,总感觉语言苍白,平淡无力,但铁一样的事实总会胜于一切华丽的描写,我唯一能保证的是我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来告诉大家于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拥有这个神对于国家和民族又意味着什么。

氢弹之父于敏科学家事迹【篇7】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宁河县芦台镇,在少年时代,于敏目睹了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产生了强烈的自强意识。他从小就天赋异禀,成绩非常出众,还喜爱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成年后的他不负众望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举动震惊世界,经过慎重考虑后,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1951年,毕业后的于敏来到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领域躬耕10年之久。即将取得成就之际,1961年,所长钱三强向于敏传达了上级决定:请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热爱的领域和唾手可得的成果,开始了28年隐姓埋名、四处奔波的氢弹和核武器研制生活。罗布泊的大漠荒烟里,老算尺、小黑板、旧桌椅和演算纸,是于敏团队开展研究的简陋“标配”废寝忘食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投试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也是用时最短的国家。不久,于敏又转身投入“氢弹武器化”的新征程。由于核辐射和长期超负荷工作,于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抢救过来后依然争分夺秒地开展研究,十年如一日,以一力挑起国之重担,将我国核事业的蓝图一一实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