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既然这样,那么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供大家参考!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1

1989年退休返聘后,徐一戎每月领取60元的返聘费作为报酬,直到被授予“终身不退休奖”,返聘费才被提高到200元。徐老生活很简朴,外出不住宾馆,下场有时搭个便车,从来没有向院里提出使用专车。财务的一位同志问他:“徐老,您怎么从来都不报差旅费呢?”他说:“我没有差旅费,到农场去吃住都在场里,走路就搭个便车。”可徐老帮困难农户垫付的种子、化肥、农药钱时却从来不含糊。一年下来,不但搭上了返聘费,连工资、稿费、讲课费都花掉了。他的生活,似乎从不与市场规律挂钩。

如果是为了钱,徐老早就不在科学院这个位置上工作了。

退休后,很多地方都想高薪聘请徐老。一次,一个农场的经营者找到他说:“我们农场是水稻种植大户,要有你这么个专家,技术方面的事就啥也不用愁了。您要是愿意帮忙,我们按高标准给您建一所大房子,年薪17万元。“多少钱?”徐一戎故作惊异。“17万!要是您老觉得少,我们再……”对方强调。徐老话题一转:“别说你出17万了,就是你在这17后面再加个‘零’,你要能把我从科学院这个位置上拉走,就算你有本事!”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2

1972年,徐一戎获准重返北大荒,他把多年积蓄的热情和力量全部投入到试验田。为了准确及时地观察每一个品种长势长相变化,他长时间泡在水田中,炽热的阳光剥掉了他身上一层又一层皮。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在8亩试验田中,徐一戎用“合江19号”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1980年,他承担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寒地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研究”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人们说,这是北大荒种植史上的一场革命。

2008年8月8日,徐一戎把毕生的积蓄、并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凑齐100万元,设立了“水稻科技发展奖励基金”。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3

一年春天,莲江口镇群英乡一位种水稻的农户打电话来求助,在电话里一直讲不明白。那位农民恳切地说:“我能雇车把您老接来看看吗?”徐一戎说:“雇车那要花多少钱,路不算太远,我还是自己坐车去吧。”那农民说:“我们这里路泥泞,不好走,小车也走不了,我家里有辆农用拖拉机,坐着是不舒服,但是走泥路是好手,您看……”“成!”徐老当即答应。

在大风天的路上,徐老是在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上颠簸了十几公里,赶到地头时,身上、脸上沾满了汗水、灰土的混杂物。下车后,他在水稻田里撩起点儿水冲一下脸,就立即给农民讲起了水稻栽培的问题。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农民听得头头是道,听讲的农民越聚越多。

有不知情的人问道:“这老把势是哪里请来的?知道得可真多啊!”请他来的农民一听眼睛湿润地说:“徐老,我没见过你这样让人服气的专家!”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4

有生以来,徐一戎第一次失眠了。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着一年来记下的50多万字的试种笔记和资料,经常不等天亮就走进了门前的实验田。

然而,正当徐一戎对水稻更加痴迷之时,由于“历史问题”,他被单位开除。得知这个消息后,徐一戎什么也没说。他跑到实验田里,抓起一把稻田土,拔出一撮水稻茬子,嚎啕大哭。

那一年,45岁的徐一戎在回家乡辽宁北镇县的列车上,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仿佛一下子老了10多岁。到了家乡北镇县合兴大队,徐一戎被领到了当时农民正在翻秋茬稻田里。他顺手捡了一株丢在地里的穗头放在手里捻捻说,哟,这是“农垦21号”。他又捡起株稻茬仔细看了看说,你这稻子也就是打个500来斤吧。村干部当时大为吃惊,紧紧握着徐一戎的手说,“大黑个子,你真神了!”

新鲜事在全村传遍了,“不得了啦!新来的黑大个,往地里一站,就把咱们用的品种,还有产量都报出来了。神啦!”从此,徐一戎远近闻名。村里找过他,乡里找过他,县里也找过他,整地、选种、打药遇到难题都找他。在家乡的日子里,徐一戎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水稻研究。

徐一戎回家务农的第一本笔记扉页上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我最美的心愿是研究水稻。”这心愿在他的家乡结出了果实。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5

1989年,徐一戎推迟了五年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正式退休;1997年1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又授予他“终身不退休研究员”的称号,经历了无数风浪和坎坷的老人激动不已:“和水稻打交道是我最高兴的事,要我多活几年,就得让我下地整水稻!”

对于自己所深深热爱的水稻,老人有着不停的索求:

“一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到底是多少?实践证明,通过改进栽培技术,还能不断把产量提高。”谈起水稻,老人兴奋地比划着,“比如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空育131",最开始的亩产只有450斤,可是不断提高栽培技术后,这个品种的亩产能达到1100斤!”

如今,老人对水稻的研究已不局限于产量,“市场经济要研究"质",否则产量再大也没用。”现在,他和他的队伍正在研究如何让水稻更好吃:米饭在入口时舌尖感觉如何?咀嚼时有没有筋道?吞咽时小舌头感觉如何?“我们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老人说。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6

为推行北大荒“以稻治涝”战略,实现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徐一戎在花甲之年开始了旱育稀植的科研征程。

徐一戎往来于80多个国有农场间,教刚刚学种水田的职工苗怎么育,大棚怎么扣,苗床怎么做,水肥怎么管,秧怎么插,怎样晒水,怎样把握水源、密度,怎样进行浅湿干间歇灌溉。徐一戎精心编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图和模式图。在这些图历中,分蘖期、生育转换期、长穗期段落清晰。每个时期的叶片伸长、组织分化、颖花分化、减数分裂一目了然。株高、叶长、茎数全部量化。相关的晾田、调水、增温、加肥措施简洁实用。为了增产一粒稻米,为了富裕一方人,徐一戎把“器官同伸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这些在农业大学上的高等课程变成了看图识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由150多万亩迅速发展到1000万亩的8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50多万亩,最高年份达200多万亩。

徐一戎生平事迹简历精选篇7

1984年,徐一戎60岁。本该颐养天年的他更加忙碌了。

作为水稻的“直播派”,徐一戎本已功成名就,但当旱育苗技术成为插秧稻作的新亮点时,他果断地否定了自己,“旱直播打破了‘北大荒种不出高产稻’的定式,但大面积高产只有走旱育稀植之路。旱育壮苗相当于延长了一个月的生长期,可在北纬45度以北地区创造大面积水稻高产。”

为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他跑遍北大荒87个可种水稻的农场、500多个生产队组织推广。

1990年到1999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从87.6万亩增长到1029.54万亩,产量也大幅提升,职工收益成倍增长。垦区正式作出决定,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北大荒变成东北地区的水稻主产区。

徐一戎更忙了。他把走田埂戏称为“练平衡木”。有人估算过,每年的实地调查加上现场辅导,徐一戎有100多天要走这种“平衡木”。每次都得两三公里,每年就是两三百公里。50多年就是1万多公里,相当于从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亚走一个来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