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供大家参考!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先生逝世,享年51岁。

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林徽因是建筑学的璀璨星辰,她以女性之身,勇闯建筑学的殿堂,她的建筑设计作品充满了诗意与美感,为中国建筑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她也是文学界的璀璨明珠,她的文字充满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她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清澈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仿若她留给世人照片上的微笑,温柔与力量并存。

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坎坷,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与自主。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2

1938年1月中旬,林徽因一家抵达昆明,暂时借住在位于巡津街9号的“止园”。初到昆明的林徽因夫妇健康状况颇为堪忧,生活困难。林徽因不得不克服身体病痛,每周上下山坡四次,到云南大学教授6小时英文补习课。每月所得不过几十元法币,但一条建筑测量皮尺就花去了23元。

1938年3月以后,吴宓、朱自清、金岳霖、沈从文、周培源、陈岱孙等志同道合的好友陆续抵达昆明,友人们时常聚集在离翠湖不远的梁家。林徽因曾对朱自清说过,云南建筑物的设计很合理。5月起,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林徽因夫妇承担了学校女生宿舍“映秋院”和教室“泽清堂”的设计工作。几乎同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代表西南联大聘请他们作为工程师设计新校舍。与此同时,夫妇俩也积极恢复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并对昆明的圆通寺、东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进行了细致周严的考察,这是对昆明古建筑的首次普查,为后世留存下图纸、照片等诸多宝贵资料。

紧张疲惫的生活之余,林徽因仍不忘提起诗笔,记录下她对昆明的印象。诗歌《除夕看花》于1939年6月28日发表于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记录的是对战时昆明花市的观感:“新从嘈杂着异乡口调的花市上买来/碧桃雪白的长枝/同红血般的山茶花……除夕的花已不是花/仅一句言语梗在这里/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人心头上牵挂。”《昆明即景》一诗则将目光投向南瓜棚下的茶铺和昆明传统样式的临街小楼,体察着生动鲜活的市井风貌。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3

林徽因、梁思成故居里有座远近闻名的,被称为‘太太客厅’的会客厅。当时‘京派’名流定期地不定期地会集此处,来听美丽多病的林徽因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般的机智聪明的高谈阔论……”因林徽因的笑靥如花、妙语连珠,这些性情各异、精神相若的白衣书生,亦唱亦和,也赞也弹,在这里留下了或庄或谐,或痴或狂,或巧或拙,或迂或狷的文人写意,还有他们彼此间惺惺相惜、最为引重的对学术的信仰、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由此承载了一个时代再不可复得的经典记忆。

这里还有对价值的发掘与重估。迷恋于中国建筑之美,林徽因曾说:“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现在我们方在起始研究,将来若能将中国建筑的源流变化悉数考察无疑,那时优劣诸点,极明了地陈列出来,当更可以慎重讨论,作将来中国建筑趋途的指导。”为了这个理想,1931—1937年,她和梁思成带着营造学社的同人,由北总布胡同三号院起步,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的田野调查。

这是前所未有的、整理国故般的浩大工程,几个文弱的书生,行走于兵匪横行、交通不便的北方大地,深山暮色中的大车与毛驴、月光下的投宿、晨曦微露时的起身,个中艰辛,绝非言语所能形容。所经之处,赵州桥、独乐寺、广济寺、华严寺、悬空寺、六和塔、灵隐寺、佛光寺,还有云冈石窟、曲阜孔庙、龙门石窟……皆披着前朝的气息与风露。这些庙宇石刻,匠作之事,经过千百年的光阴、风霜、雨雪,终于等到了翻山越岭而来的探访者。

这一份努力的意义,他们的前辈兼老友胡适在提出整理国故时,有过精妙的总结,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将从前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如民间小儿女的歌谣、民间流传的小说,和儒学经典一样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技术史、文明史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

正是由营造学社一幅幅不惮烦琐、繁难的测绘图稿,中国古建筑上迄唐宋,下至明清,如图谜、天书般的历史演进才有了逐渐清晰的轮廓与线索。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的7年,由此也成为林徽因偕同梁思成,对古建筑研究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7年。

这以后,便是战时的清寒、困窘与坚守。拖着久病之躯的林徽因,在得不到任何医治的四川李庄,栖身之地仅仅是土屋两间,蛇鼠出没,没有自来水和电灯,但她仍心心念念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直到抗战结束,终于有机会就医时,林徽因被告知,她最多只有5年的生命。

为了时人不以为意的砖头瓦块,她耗尽了自己。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4

林徽因,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提到她,定会让人大跌眼镜——她可是正宗的满门忠烈之后,民国第一才女!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个思想开明的进步士大夫,他早年留学日本,见识广博,回国后任职政府要员。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本该收回在战争中被夺的权益,谁知外交失败,日本仍占我们侵略所得。当时,林长民气愤难平,发表文章揭露日本的野心,呼吁国人保家卫国。就是在他发动下,五四爱国运动拉开帷幕,深深影响国家历史进程。作为五四的幕后推手,林长民的进步思想可见一斑。

而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更是血染黄花岗的烈士。1910年,林觉民加入同盟会,参与广州起义。起义前夕,他留下遗书与妻子诀别,言辞坚定,却也满是不舍,可见他的气节和骨肉情深。义举失败后,林觉民被捕,面对清廷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终被枪决,年仅24岁。

林徽因的几个弟弟也都是爱国志士,尤其最小的弟弟林恒,本可优哉游哉上大学,却义无反顾投入抗日战火,飞行员的工作高风险,他应征入伍后没多久就在空战中牺牲,时年仅23岁。

可见,爱国主义就是林家人的代名词。他们视民族大义如生命,甘愿献身,绝无怨言。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5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

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__届二次大会上,在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

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6

1939年初,昆明市内连续遭遇日本飞机轰炸,日积月累的操劳和担忧让林徽因的病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发陷入窘境。

为躲避空袭,中国营造学社不得不将办公地址迁至昆明东北郊的兴国庵。梁思成与刘敦祯、莫宗江等赴四川西部考察,林徽因则留守庵中主持学社的日常工作。不久后,林徽因一家移居距兴国庵约两公里的棕皮营。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紧邻金汁河,河堤上长满了高大笔直的松树,空气中飘散着迷人的野花香。这古朴静美的景色重新唤起了林徽因内心对美的感知,她决心倾其所有、自建一座小屋。

昆明城郊的这座艰难建成的小屋虽颇为简朴,却无需“自惭形秽”:本地的土坯墙和瓦顶,内部是粉白的石灰墙,房屋背后有一个坐落于桉树丛中美丽的小花园。这座仅80平方米的三间平房看似素朴无华,却在细节处彰显出主人的品位——数扇敞亮的窗子尽情吸纳着昆明明媚的阳光,与周遭农舍相异、也最为“奢侈”的要数它铺设的木地板和起居室中那个小小的简易壁炉。与梁家相毗邻的是李济和钱端升,梁家的小屋于1939年春最后落成。几家人高兴地相互指出对方房屋无伤大雅的啰唆之处,气氛和谐而宁静。

1940年11月底,中国营造学社所属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由昆明迁往四川李庄。林徽因一家近2年的昆明岁月,自此暂告一段落。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7

林徽因的身份非常多,最著名的说法是民国才女或一代美人,不过这太宽泛。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诗人和文学家,但她更主要的身份其实是建筑学家,这也比较宽泛——建筑学分为多个领域,她的核心身份是建筑史研究者、建筑史家。

她同时也是建筑师,盖过为数不多但质量精良的建筑作品。她还是建筑系教授,和梁思成一起创办了两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外她还是工艺美术家,培养出像常沙娜这样的一代宗师。她有时候还做一点舞台美术设计,身份繁多。

北京八宝山的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墓志是“建筑师林徽因墓”。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8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占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旦,林徽因在一次聚会上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9

1941年3月14日,林徽因三弟林恒于成都上空为国捐躯。1944年春才得知噩耗的林徽因,于病榻上作《哭三弟恒》,哀悼其弟以及为国殉难的飞行员们。林徽因与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因缘,还要追溯到当年逃难途中的一次艰险的偶遇。

1937年底,在途经湖南晃县时,患肺炎多日高烧不退的林徽因已无力支撑,梁思成焦急万分。这时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传来,梁思成上前探问,开门的那一刻,乐曲戛然而止。这一幕深深地印在儿子梁从诫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然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十来双疑问的眼睛正望着他。父亲难为情地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并帮忙把母亲搀上那轧轧作响的小楼。”(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

这些雪中送炭的青年是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第7期的学员,也正在往昆明方向撤退,被阻在晃县已经数日。这些飞行员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视作亲近的长兄、长姊。林恒此时也正在空军服役,这让林徽因对这些弟弟们有了更多亲近。

一年后,这些青年在航校毕业时,在昆明并没有亲属,他们便邀请夫妇二人作为“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并致辞。由于随时可能到来的牺牲,每位出征前的空军战士都要留下亲人的联络地址。而这几位青年的家乡多在沦陷区,他们就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然而几乎是在意料之中,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从夫妇俩接到第一封阵亡通知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噩耗传来。为了纪念这些抗战英雄,此后每年的7月7日中午12点,梁家都会默哀3分钟。战后的林徽因在友人谈起空军英雄们的事迹时,就如谈论文学作品时那般激情四溢,沉痛的悲伤已化作深植于心的温暖力量。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0

林徽因祖籍福州,杭州出生,在上海和北平长大。她原来名叫“林徽音”,家人给她取的这个名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也许因为如此,她跟诗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代有一个名字和她很接近的男作家叫“林微音”,那个人的品味很差,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家经常搞混,林徽因为此非常困扰,最后不惜改名。1935年以后,她基本就用“徽因”这个名字了。

林徽因就读于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她在这个学校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功底,对其一生的学术影响非常大。

林长民对这个女儿非常自豪。他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代女子舍其女莫属”,又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所以林长民一直都是林徽因的好朋友,父女间的友谊在一起去英国时大大加深。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1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

在文学方面,她代表性的是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建国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2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几年内,林徽因寄居四川省李庄镇。当地阴冷潮湿的气候使她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苦心经营的中国营造学社也因经费紧张而举步维艰。1945年底,经美国权威胸外科医生诊断,林徽因很可能将不久于世……

1946年2月底,在友人的建议下,林徽因从重庆前往昆明养病。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她难掩内心的喜悦:“你知道,我是为了把病治好而来的,其次,是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

林徽因这次短居昆明期间,寓于位于圆通山附近北门街71号的唐家花园。从这座美丽的宅院向外眺望,昆明如洗的碧空、远处的山峦让她心动不已。这是林徽因一生中最后一次与昆明的晤面,难忘的印象长久留存于心:“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

经过3个月左右的休养,林徽因从昆明回到重庆。1947年春,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基础上创立,卧于病榻的林徽因依旧坚持操劳系内诸种事宜。

此后的几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抱病筹建清华建筑系工艺美术设计组,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大会堂设计、抢救濒危的景泰蓝工艺、保护北京古城建筑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这位女建筑家、诗人“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她的才华,恰如好友卞之琳的评价:“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上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以外:忆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走完了美与韧的一生,“人间四月天”就此谢幕。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3

林徽因一生养成了很多英国式的习惯,比如他们家著名的下午茶聚会,就是跟英国人学来的。另外,来到英国后,她进入了英国文学的世界,在这里邂逅了终生挚友徐志摩。建筑史家曹汛先生在他所做的《林徽音先生年谱》里,对林徽因确定志向做了一番评论:

在英伦期间,父亲携徽音进入一个文化界人士的社交圈子,认识了H.G.威尔斯、E.M.福斯特、T.哈代、A.韦利、B.罗西尔和K.曼斯菲尔德等著名作家。

他们寓所的女房东(一说房东女儿)是学建筑的,她告诉林徽因世界上有建筑这么一门学科,林徽因马上动心,因为她本身就喜欢文学和美术,而建筑能综合它们。曹汛先生说林徽因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很深,尤其是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林徽因觉得如果要报效祖国,改良社会,不能去学纯文学或者纯美术,她想把建筑作为终身事业,通过学习建筑来报国。

1923年,在学建筑之前,林徽因小试牛刀,为北京《晨报》增刊设计了一个封面。她画了一个中国式的钟楼正立面,加上其他一些元素,鸽子、太阳、树、水等等,还比较稚嫩,但热爱建筑的劲头已经表现出来了。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4

在艰难的岁月里,林徽因以她那早已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羸弱的身体,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

梁思成在当时极其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吃粗茶淡饭,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记载,去深山荒郊,寻访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荒寺古庙,那些古墓遗迹。

由于战乱奔波、长期辛劳,林徽因多年的结核病在她四十岁以后严重恶化,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整个抗战时期,她和梁思成相当一段时间都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荒村,坚持做学问,呼吁文物保护。就是这样,林徽因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诗人林徽因如此说,建筑学家林徽因也如此做!她在病魔的威胁中参与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那庄严的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融铸着林徽因永远流动的热血。为保护首都北京的古城墙、古城门等历史文化遗产,林徽因还与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和市领导,陈词呐喊,殚精竭力,其爱之赤诚、痛之深切令人动容。面对即将失传的国宝工艺景泰蓝,林徽因拖着病体带领学生奔走呼号,亲临工厂作坊,使景泰蓝工艺得以发现、设计、制作并发展壮大。即使林徽因在病榻上,也通读了二十四史和各种建筑史资料,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用英文打字机撰写和绘制了《图像中国建筑史》。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时期,她仍以科学家的顽强拼搏完成了生命的华彩乐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个人生平事迹篇15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书,林徽因满心要去念建筑,然而到了那儿,梁思成顺利入学,林徽因失败了,因为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

林徽因做了很多尝试都没成功,就“埋伏”在旁边的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的课。由于她常年上建筑系的课,老师也发现了她的才华,等到她高年级时已经当上了建筑系助教,可见她有多么热爱建筑。1927年,通过三年学习,林徽因获得了美术学学士学位,梁思成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梁思成大她三岁,正好多一个研究生学历。

1926年,她为美术学院设计了一张圣诞卡,采用马赛克镶嵌画的风格,有点罗马或者拜占庭的味道。画中东方三博士手持礼盒上的字是painting(绘画) sculpture(雕塑)和architecture(建筑),寓意造型艺术三姐妹。据梁再冰回忆,林徽因和梁思成还为此吵了一架。林徽因说这是她的创意,希望自己画出来;但梁思成觉得自己画得更好,应该由他来画。林徽因说不行,大家都能看出这是你画的,到时候我就穿帮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