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国家公祭日为啥是12月13日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国家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民族精神、人性和尊严的彰显和传承。那么,国家公祭日为啥是12月13日呢?

国家公祭日为啥是12月13日

第一,为了缅怀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南京,接下来的几周内,南京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折磨事件,成为二战时期最惨重的一场惨剧之一。

第二,会议通过的决定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旨在深刻铭记历史,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哀思,号召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这一天,全国范围内会进行一系列的公祭、悼念仪式,让人们通过纪念活动深切感受历史的沉痛,同时呼吁珍惜和平、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因此,这一天是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仅6周时间里,南京城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日军残忍杀害。城内1/3以上的建筑被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建立并开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的死难者遗骨和史料,成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铁证。

让后人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并且表明中国人民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恶,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国家公祭日历史背景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当时的中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

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的论调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感,这也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国家公祭日设立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

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为纪念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最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波兰奥斯维辛,二战期间,110多万人在这里遭纳粹屠杀。也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警示世人。公祭之日,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等都会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意义深远。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影响广大。

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对日本不承认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说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