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一个特殊而庄重的日子,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忠诚的荣光。作为国家公祭日,它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那么,国家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呢?
国家公祭日为什么定在12月13日?
在2014年2月27日经过会议表决,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其中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在原子弹爆炸处建造的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且在本国每年都有大规模公祭活动。
每年12月13日,南京市也会举行悼念仪式,全城拉响警报,向遇难者献花圈,已持续了20年,在赵龙看来,将其上升为国家级公祭活动是理所当然的,也符合国际惯例。后来,提案承办单位国务院法制办对赵龙提案给予了答复,表示将配合有关部门在今后相关立法修订工作中予以认真研究。
2012年,赵龙卸任全国政协常委,离任前,他在全国两会上又提交了《关于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的提案》,再次警醒世人勿忘国耻。而就在那一年,秦杰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又少了一位。
迄今为止,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罪行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予以质疑、否认和抹杀的言论仍不绝于耳,中日关系波折不断。“国家公祭日最终设立,我并不意外,当年提交提案时,我就觉得迟早有这样一天。”赵龙向记者表示,设立国家公祭日具有现实意义,但它又是超越现实的,不会因中日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段要永久纪念的历史”。
国家公祭日由来
1937年是充满伤痛与哀伤的一年,是暗无天日的一年。在1937年的12月13日这一天,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了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杀戮,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缅怀过去,也是为了抚慰民心、顺应民意。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球人民共同所需要的,任何战争为一己私欲,只会危害民众。设立国家公祭日还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国家公祭日祭奠谁
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
2014年国家公祭网列出七类遇难者供海内外网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国家公祭日深远影响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对日本不承认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说明。
国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使民族精神提升,使人民更加爱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