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颜宁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科学家颜宁事迹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2024年(精选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1)

2007年,不到30岁的颜宁回到清华大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她在医学院独立建设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室,开始了她的独立研究之路。此前7年,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研究,正因为这段经历,她决定向结构生物学中最难的领域——膜蛋白(即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开炮”。

“人体的遗传靠的是DNA,而各种功能的实现则要靠蛋白质。如果说DNA决定了一部机器是汽车而不是马车,那么实现这部机器功能的发动机、轮子和方向盘就是蛋白质。”颜宁告诉记者,人得病是某种蛋白质出了问题,通过解析膜蛋白结构,就能明确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进而着手研究修复的办法,最终达成治病的目的。

在人类基因组的2万多个基因中,约有30%编码的是膜蛋白;而在FDA批准上市的药物中,一半以上以膜蛋白为作用目标。很多基础生命活动,都需要膜蛋白的参与:作为“载体”帮助营养物质分子完成跨膜转运;作为“受体”,帮助传导各种细胞信号;作为“通道”,精细调控小分子与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

然而,对于数量如此庞大、功能如此重要的膜蛋白,科学家对它们的精微结构和工作机理却一直知之甚少。科学家绝非对膜蛋白视而不见。相反,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研究膜蛋白结构的科研小组,但由于膜蛋白不容易提取、提纯等问题,这些小组要么长期艰难跋涉,要么中途改弦易辙。当然,也有极少数团队能有斩获,颜宁领导的研究小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回国前,颜宁计划用3至6年研究出一个膜蛋白结构,而如今,她的科研团队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成功解析了5个重要膜蛋白的结构,并初步揭示其工作机理。

“大家在科研领域的出色表现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实现得更快更好。”这是颜宁的目标,也是不断激励着她在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一路前进的动力。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2)

今年45岁的颜宁,研究方向是膜蛋白结构生物学。1996年,她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博士后期间,颜宁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并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2007年,30岁的颜宁受聘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7年,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深圳医学科学院在深圳市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担任院长的颜宁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坚持健康优先、专注前沿、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的原则,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未来10年,深圳医学科学院要有200个相对稳定的课题团队,覆盖8个主要的健康研究方向。”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颜宁曾透露“小目标”,“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医学科学家,他们既懂临床又懂科研,上得了手术台,也做得了实验。”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3)

在他人眼里,颜宁起点高、潜力大,早已是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然而,从时间的后视镜看,这个阶段的颜宁,只是刚刚起步。

37岁时,颜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一年后,颜宁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不仅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

2016-2017“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的颜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出版的《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中收录了不少颜宁的轶事。原来,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成果发表前,颜宁曾经历了一次“双重绝望”——

2011年7月,颜宁本来要到日本接收晶体数据,那是解析出晶体结构前的最后一步。结果就在出发当天,《自然》在线发布了一篇同题文章。颜宁被抢先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日本,对方告知晶体出了问题,颜宁团队过去3个多月的心血化为泡影。不过,有备而来的颜宁随身还带了备用的晶体,她就地开始重制,结果得到一个质量非常好的结果,并迅速解出了结构。这些新结果在10个月之后发表于《自然》。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4)

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主会场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卫,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主席谭然恪,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松,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饶宏,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等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共绘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据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消息,在18日召开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作为科技界代表发言。她表示,这一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她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建设者,为此感到非常幸运和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体会到了梦想成真的成就感,与深圳的“honeymoon”已经变成了“honey year”,正在向“honey life”发展。

新春第一会,颜宁点赞了广东的春节,“这是我在深圳过的第二个春节。来到广东,才知道春节何以为‘春’,繁花似锦、气候宜人,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花市,让我这个北方人大开眼界。让我大开眼界的不仅仅有南国风光和广东民俗,还有广东、深圳的速度、温度和力度。”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5)

2007年,颜宁离开美国普林斯顿回国去实现第一个梦想的时候,同样恋恋不舍,于是生出第二个职业梦想:也许等我50多岁,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之后,可以再被普林斯顿请回去任教。

和上一个理想一样,这个理想的实现又提前了10年。

2017年是颜宁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经过慎重考虑,她离开任教十年的清华大学,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据公开报道,2009年到2017年之间,颜宁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篇,培养7名博士生;其研究成果在2009年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颜宁坦言,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十年间,她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但同时,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颜宁说,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她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她骄傲的母校任教是她长期以来的理想。她曾表示,“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2019年, 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6)

颜宁想要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发掘、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原创突破,回馈社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颜宁收到了深圳抛来的“橄榄枝”,协助当地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经费资助、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

第三个梦想,颜宁选择与深圳一起实现。“于是,我麻溜地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

这种朝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快乐再次点燃了颜宁的内心,她说:“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此前,她曾两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名单。其中早在2017年,39岁的颜宁就已经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

作为学术“大牛”,颜宁既能“带兵”,又能“打仗”,被清华学子们奉为“科研女神”。她始终心怀对科学梦想的坚定追求,“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一定会像我的几位忘年交一样,坚持到生命最后时刻,这个不叫梦想,是我的日常。”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7)

虽然身在异乡,但颜宁并没忘记自己是从清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她曾以个人名义参与了清华大学标本馆复建项目的捐赠,还多次参加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为师弟师妹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她先在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细胞凋亡研究。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07年博士后毕业后,年仅三十岁的颜宁直接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关于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颜宁在电视节目中说是“好奇”。自从初中知道了细胞,她便产生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中学时期的“好奇”为颜宁的科研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一直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颜宁如是说。

不仅仅是好奇,颜宁也付出了心血和努力。据她曾经的学生段平描述,在清华,颜宁没有限定工作时间,但是一点不夸张地说,她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起码有14到16小时。甚至除夕夜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直到父母打电话叫她回家吃年夜饭。饭一吃完,她又回办公室,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才肯回家过年。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8)

虽然钻研的是非常“高冷”的生物科学,但颜宁本人却十分“活泼”,还曾在微博上说“纠结是要做科普博主还是娱乐博主”。

但一转身她又是一身优雅的知识女性装束,在国际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她从来没有规定自己去成为某个形象,因为她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颜宁,完全打破了以往人们心中不苟言笑、严肃庄重的科学家刻板形象。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结束后的采访中,有记者问颜宁“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颜宁直接回答:“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围有很多‘不一样’的科学家,既有组乐队潇潇洒洒的,也有终日紧张兮兮的,既有不修边幅的,也有像模特一样时尚的,还有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多元化的,公众不应该对科学家有一个刻板的认识。”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9)

清华毕业后,颜宁拿到了优秀毕业生荣誉,并师从中科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大牛施一公,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第一次出国,颜宁作为国内的名校毕业生,有点傲气,也有些自卑。

自幼天马行空的她,对科研有着自己的看法,常常跟导师施一公“作对”。

施一公却恰恰因此而看好她,“她从不用蛮力,投机取巧有时候真的是本事”。

但在科学界,取得一定成绩仅靠这种小聪明远远不够。很快,颜宁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同一个实验室里,另一个中国学生已经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了论文,颜宁却什么成果都没有。

“什么实验都做不出来,真的像是活在地狱。”

从此,她开始下苦功夫,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在实验室通宵研究。

经常是早上睡醒后,手里还攥着没读完的实验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颜宁最后也拿出了自己的成绩。

每次研究成功,她就像游戏过关了一样过瘾,也因此渐渐迷上了科研。

毕业那年,不到30岁的她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教授,是整个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科学家颜宁励志事迹故事(精选篇10)

在科研的长河中,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在与未知斗争的勇士。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探索,更是关于坚持、勇气与智慧的传奇。今天,我们将讲述一位这样的勇士——颜宁教授,她如何在科学的天空中璀璨闪耀,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毅力,关于挑战与突破的故事。

颜宁教授的故事始于一个充满挑战的选择。当神经生物学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时,她勇敢地选择了这个领域。她的选择,就像牛顿所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决心探索更远的未知。

在研究生阶段,她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难题,更有科研道路的不确定性。然而,颜宁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迅速掌握了各种实验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某种重要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她赢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更为中国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门。

博士毕业后,颜宁面临的是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她选择留在母校,继续深耕神经生物学领域。她的这一选择,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热情是一切伟大行动的真正动力。”她对科学的热情,驱使她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