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大珩是怎样的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

  2.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篇1

  3. 王大珩 (1915-2011),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他对国家光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4. 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5. “我那时候是才从国外归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要我回去,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来。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这是王大珩当时的想法。

  6.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篇2

  7. 1949年,王大珩参加创建大连理工大学,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王大珩到中国科学院筹建仪器馆。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王大珩任馆长,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55年,王大珩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王大珩任所长。 1958年,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王大珩任院长。1960年王大珩承接国防科研任务,任“150工程”总工程师。1962年组建长春光机所西安分所。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建立,王大珩兼任所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激光研究的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分建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大邑光电所),援建了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1965年,王大珩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总体方案制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 1978年创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王大珩任校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8. 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____第三、七届委员。1979年,王大珩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9. 1983年,王大珩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1983年至1987年,王大珩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卫星工程。1986年,王大珩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yáng jiā chí]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同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技术科学成就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3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编号17693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

  10.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篇3

  11.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王大珩成功抵达刚解放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2.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3.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14.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15.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篇4

  16.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气象台工作。母亲周秀清出自苏州书香门第周家,毕业于苏州兰陵女学。1915年9月,父亲带着家人一起回到中国。未上学前,王大珩的父母就引导他认识了很多字,学会了简单的算术。1920年,5岁的王大珩去考北京孔德学校,成绩优秀,直接升入初小二年级就读。1922年,为就近上学,王大珩转到北京汇文小学,后升入汇文高小,1926年升入汇文中学。1929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王大珩随父到青岛,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王大珩的数学学得很好,学校的进度往往让他“吃不饱”。初中毕业前,在父亲的辅导下王大珩已经学完了全部高中数学课程及大学的微积分课程。:22-251932年,王大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

  17.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转入英国雪菲尔大学,在著名玻璃学家特纳(W.E.S. 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同年加入留英工程师学会。1945年,研制出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Bowen奖)”。

  18.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事迹篇5

  19.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

  20.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

  21. 我国完成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他参与了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

  22. 谈起科研秘诀,王大珩总是说:“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回国60多年,王大珩很少发表论文,而经他审定的文章、报告、讲义却车载斗量。说到新中国光学发展史,谈起别人的贡献他如数家珍,提到自己时却总是轻描淡写。

  23. 王大珩获悉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后,当即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技术的进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