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是什么样的大家知道吗?王希季做出了哪些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1

王希季回国之后,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王希季过去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但为了国家需要,王希季毫不犹豫点头答应。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攻关的过程十分艰难。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用双手计算大数据,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条件有多简陋?把稻田当做发射场;没吊车,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打压泵,就用打气筒打压,给火箭加燃烧剂、助推剂;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没有指挥所,王希季坐在用麻袋堆积而成的“司令部”里;没步话机也没电话,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2

1940年,在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飞机对昆明进行了狂轰滥炸,西南联大更是被轰炸的重点对象。在一次空袭后,王希季心系家人安危,急切地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沿途中尸横遍野、哀嚎声声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志:“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落后挨打,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舰。”他深知,只有工业崛起,才能让国家不再受制于人。

1942年,王希季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面对国家需要,他暂时搁置了当电力工程师的梦想,选择到兵工厂工作。直到1948年,为了学习更加前沿的知识,他只身一人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深造。由于极度用功,他在1949年12月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正当他准备继续攻读博士时,两张《纽约时报》上的照片让他心潮澎湃: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张是解放军为不扰民而露宿上海街头。那一瞬间,王希季归心似箭。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3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_______以他宏亮的声音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4

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找到了王希季。

1965年,在“两弹”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海机电设计院承担卫星运载火箭总体任务,由上海迁至北京,正式改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王希季被任命为该院总工程师。

新任务中,他负责主持中国第一个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卫星上天,得靠火箭。又是一项如此重要的任务。

王希季感到庆幸。他曾经动情地说:“作为一个专家,我不否认个人的天赋和勤奋,但是,如果党、国家和人民不交给我这些任务,我怎么可能去研制?如果不给我这些环境和条件,又怎么会出现我这样一个人呢?”

为了完美完成任务,他做了大量调查,在全面考虑空间、地面、材料、技术等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液体的推进剂火箭和固体的推进剂火箭相结合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以中程液体推进剂导弹为第一级和第二级,研制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作为第三级的运载火箭方案。这就是后来的“长征一号”。

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5

在王希季的带领下,我国实现了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及回收,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颗由王希季负责研制。

1987年,他担任第九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为国外客户搭载蛋白质晶体生长的太空实验。这需要在返回舱放置做砷化镓实验的晶体加工炉,炉中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对卫星意味着很大的技术风险。他非常慎重,带着团队整整实验了半年时间。最终,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载人航天早期研究的引领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863”计划开始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了发展契机。王希季力主从载人飞船起步,并建议充分继承和发展我国返回式卫星技术,以提高载人飞船的可靠性,节省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王希季持续关注并为其后续发展积极思考、建言献策,参与了多艘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技术把关。他提出,航天员出舱应穿着中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研制对接目标舱(小型空间实验室)以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空间站宜以在轨服务为目标等建议。这些对工程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