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是怎么样的呢?王希季的事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1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考试,结果直接就被录取了。
1942年,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当时正值中国抗战。在亲身体会了几年的兵工厂生活后,他觉得中国的工业太落后,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面临无限的危机。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两年后,王希季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成立了。听到这个喜讯后,他迅速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享受300公斤小米的优待。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
但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就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2
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由他担任型号负责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王希季。
今年4月28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4周年、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之际,王希季授权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证书放置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展示中心进行展览,以激励新一代航天人不断前行。今天是王希季院士的103岁生日,祝愿他生日快乐!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在云南昆明出生。17岁时,只上了一年职校的他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迅速弥补知识上的差距,王希季发明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法——四段作息制。
他将时间精准划分,白天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黄昏时分,当同学们外出放松时,他抓紧时间学习;晚上8点前,他就上床睡觉,以便在凌晨一两点起来学习;学到清晨5点左右,他会再睡两个小时,再起床上课。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3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孕育铸就。
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以身许国。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21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技术顾问。曾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4
王希季的父亲王毓崑是商人,生意场上沉浮多年,不愿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过一种能养活自己的平安日子。但王希季不甘平庸,从职校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入读工学院机械系。
在西南联大,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先生让他吃了第一个零蛋。在一次测验中,刘仙洲先生给出题目,要求计算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王希季举起计算尺刷刷算完。一看成绩,零蛋。因为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下三位是根据计算尺估算的。
“刘先生给了我零分,让我终身受益。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我考试中的小数点下三位就是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零。”后来成为航天专家的王希季,与“零缺陷”工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在大学,王希季萌生了“工业救国”的想法。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兵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到了昆明的电厂。
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5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云南。1938年秋,他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就在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得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
“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王希季果断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与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1958年11月,王希季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过去才知道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当时国内没有人做过,他们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王希季带领着一批年轻人边学边干,进行了艰苦探索。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在这之后试验成功的18种探空火箭中,由王希季担任负责人的有12种。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6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载人飞船计划的重要主导者和设计者,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王希季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院士授权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放置于院展示中心进行展览,此举饱含着他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新一代航天人的热切期盼。
院党委旨在通过本次证章入馆展示,进一步贯彻落实________关于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的指示批示精神,激励广大五院人始终铭记老一代航天人开创的不朽功勋,始终学习闪耀在老一代航天人身上的不朽精神,以王希季院士等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唯实唯勤、团结奋斗,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中国空间事业不断前行。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精选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改变了王希季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求学计划,他决心放弃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优厚待遇,投身到新中国建设当中。1950年初,29岁的王希季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任教。1958年10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的王希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他正计划赴德国开展为期两年的学术交流时,接到了调动工作的通知,王希季毫不犹豫地服从安排,到上海机电设计院负责火箭研制工作。
研制探空火箭。王希季带领年轻科研人员组建队伍,边学习边设计,自己制作仪器设备,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科研试验,于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农田改建的简易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虽然飞行高度仅有8公里,却标志着中国探索太空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也为研制卫星运载火箭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后,王希季又提出一系列关键改进措施,开始第二代、第三代探空火箭的研制。
研制卫星运载火箭。1965年,上海机电设计院迁至北京,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承担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任务,王希季被任命为院总工程师。作为“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他提出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方案,在1967年初样阶段即将结束时,任务被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王希季再次无条件服从工作安排,转而承担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任务。
“两弹一星”功勋证章王希季院士事迹
上一篇:王希季科学家事迹故事
下一篇: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