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期。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十分丰富多彩。一起来看看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特点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节气的风俗
夏至吃面
江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在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北京人多半选择吃面,有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起来别有风味。吃面时,人们喜欢将面煮熟后用冷水过一下,然后用芝麻酱(或炸酱)、花椒油、老陈醋、黄瓜丝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捣成蒜泥,往上一泼,味道鲜美,还能降温消暑。
祭神祀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所庆祝的节日中大部分与农业有关。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消夏避伏
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在当代,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储存冰块来消夏,但是自夏至前就全天运行的空调不过是这个传统在现代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夏至节气的概念和历史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北,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节气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夏至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
夏至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的敬畏和顺应。夏至节气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节气,它预示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丰收和幸福。
夏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夏至是24节气的其中之一,一般是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在夏至这天,太阳的直射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这个时候的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在夏至的时候,很多农作物都是生长的很快的,还有很多有待收成的农作物,产量高,此时也是麦子收获的时候,所以,在过去,人们会利用祭祀祖先来庆祝大丰收,以求明年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也作为节日被纳入了古代祭神典礼。所以,夏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斗指日;太阳黄经90度;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夏至日是太阳向北运动的一个拐点,在夏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就会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向南移动。就北回归线北部而言,夏至之后,中午的太阳高度逐渐下降;就我们所处的北回归线南部而言,正午的太阳在经过了夏至之后的南下直射之后,就会逐渐下降。
夏至之后,尽管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而北半球的白天也会越来越短。但是因为太阳的辐射仍然比地面上的要多,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温度还会持续上升,所以才会有“夏而不热”的说法。所谓"热在三伏",农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名副其实的暑热天气。
中国各地的夏至风俗各不相同。在陕西等中国西北部,人们以粽子为食,并以菊花为灰烬,以防虫。而在南方,则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体型。农家做的面团是薄煎饼,经过烘焙,里面有青菜、豆荚、豆腐和腊肉,供祖先祭祀时享用或馈赠亲友。在一些地方,在夏至时,许多未成年的侄子、侄女都会到娘家去进餐。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上一篇:除夕夜扫福字敬业福生肖卡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