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为什么(最新)
#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大家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存钱?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为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为什么?
中国央行最新披露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中国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储蓄热情高涨,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为何居民储蓄规模大增?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居民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下居民消费不振,预防性储蓄高增,二是地产风险扩散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三是2022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回归储蓄。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则认为,从流量视角看,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测算超额储蓄,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2年累计规模为1.1万亿元,因疫情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或主要集中在2020年。
从存量视角看,基于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值测算超额储蓄,结果显示2022年超额储蓄规模已提升至7.4万亿元,不同于流量视角中的超额储蓄主要来自于2020年,存量视角主要来自于2022年。
如此大规模的居民储蓄,未来能否释放出来?又会流向哪些领域?
中国官方近期多次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23年释放的超额储蓄或达5000亿元至6000亿元。今年超额储蓄的释放速度,取决于信心和经济修复的速度。若政府有一定补贴,经济修复较快、增速较高,老百姓的信心也会恢复较快,超额储蓄就会较快较多地释放一部分,今年的储蓄率会明显下降。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将分流至实体部门及资本市场,其中,部分“被动储蓄”将随疫情形势改善而逐步释放,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及购房活动的回暖。
目前累积的居民超额储蓄能否回归银行理财?明明称,结合中国广义理财市场的历史经验和海外情况,能否回归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例如,储蓄可能流向消费和不动产投资的规模,银行理财对标其他类型产品对不同风险偏好居民储蓄的性价比优势,银行理财及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增长机会等。
“结合上述因素,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维持低位震荡,而下半年伴随机构理财冲量节奏发力和债市走强机会,年中将是关键拐点,银行理财市场在2023年下半年或将迎来修复,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年中水平。”明明说。
2022年中国居民存款余额增量暴增至17万亿
2022年1-11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4.9万亿元,算上过去5年12月居民新增存款均值1.4万亿元,2022年全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或超过16万亿元,大幅高于往年水平。
从居民部门的存款数据来看,2022年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规模或在6万亿左右。
2022年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量约不到17万亿,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暴增。2019-2021年的居民存款余额增量都只有10万亿左右,再往前则普遍低于5万亿。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存钱?
今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出现四大新现象:一是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截至2022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较年初提升5个百分点;二是银行存款利率降低的趋势下,住户存款总量高增,2022年8月住户存款较年初增加10万亿,是去年同期的2.3倍;三是存款定期化明显,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高达68.9%,为历史最高水平;四是储蓄倾向处于高位,近六成居民倾向更多存款。
中国人为什么更爱“存钱”了?经济学理论认为居民储蓄与收入预期、就业预期、存款利率、其他投资品收益率、社会保障水平、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近两年来,一方面受消费意愿和场景受限、房地产下行、理财破净和权益资产波动因素影响,居民的风险偏好下降。另一方面,受国内外不确定性事件冲击,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升,转而增加预防性储蓄。
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被动行为,未来需要稳预期、稳主体、稳信心。主动储蓄是收入预期增长,蛋糕做大,消费与储蓄同步增加;被动储蓄是在收入预期持平的基础上,减少消费支出,被动增加储蓄。
被动储蓄增加的现象值得重视,居民风险偏好收缩不利于提振消费、宽信用、激发市场活力。
建议:一是稳预期,做好政策确定性和可预期性管理;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降低居民后顾之忧;三是加大稳增长力度,稳市场主体,提振信心,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和投资潜力。持续推进一揽子促消费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通过注册制改革等提供优质多元的投资标的和工具。
相信如果能够推动市场化导向改革、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地方积极性等,各界将不断增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居民敢消费、敢投资。
1、近期居民储蓄呈现四大新现象
第一,储蓄率下行大背景下,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后形成的,计算公式为“居民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2013年-2019年居民储蓄率中枢在31%附近,2020年受突发事件影响升至38%,随后自然回落。但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又重回上升通道,截至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
第二,上半年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住户存款总量高增。近年来央行推进存款利率化改革,2022年4月,大中型存款利率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LPR,全国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0bp;9月大中型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10-15bp,但不减居民存款热情。根据央行调查数据,截至2022年8月,我国住户存款规模为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0.8万亿元,较2021、2020年同期水平分别多增4.4万亿元、2.8万亿元。
第三,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2018年以来,定期存款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8月,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高达68.9%,为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居民储蓄意愿明显提高。根据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截至2022年2季度,国内居民储蓄意向达到峰值,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0%,比处于较高储蓄意愿水平的2020年同期增加5.3个百分点,表明愿意存更多钱的居民人数增长,而愿意更多投资和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相应减少,分别较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2、影响居民储蓄的理论基础
主流经济学阐述储蓄行为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两种:
一是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认为,人们储蓄的目的在于退休期的养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增加,人们会倾向于多储蓄。
二是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他认为应当对消费和收入是暂时性还是持久性加以区分,消费者的持久消费支出是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者不仅要把收入分配到整个生命周期中,还要考虑未来的不确定事件的冲击,需要把当前收入超过预期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当作预防性储蓄,最终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其中当期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居民财富,受就业、投资收益、存款利率直接影响,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也对储蓄有挤出效应。而持久收入则受未来预期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上升则会增加当期储蓄。
由此可见,居民储蓄行为与1)收入与就业预期、2)存款利率、3)其他投资品收益率、4)社会保障水平、5)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
3、为什么中国人更爱“存钱”了?
结合当下形势来看,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被动行为。主动储蓄是收入预期增长,蛋糕做大,消费与储蓄同步增加;被动储蓄是在收入预期持平的基础上,减少消费支出,被动增加储蓄。近两年来,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加,房地产下行、权益类净值类产品波动等综合因素,使得居民风险偏好降低,降低消费,提前偿还贷款,主动降杠杆。
从收入端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并未出现同步提升。居民储蓄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今年以来居民储蓄率和存款水平高增,而收入增长放缓,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和消费支出增速分别降至3%、0.8%,分别较上季度下滑2.8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
从消费端看,居民最终消费率近两年出现新的拐点,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居民消费与收入呈同向变动趋势,面对收入下降,消费下降的幅度更大且回升更慢。在2020年,最终消费率结束长达十年的增长态势,转而下滑,这与居民储蓄率上行趋势相反。
从投资端看,银行理财、资本市场波动、地产下行等因素影响,居民风险偏好提升,存款利率下行未能影响居民存款热情。
1)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收益率下行。资管新规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下降,最低降至2.76%,相比国有四大行最新1年期定存的利率为1.65%,储蓄的机会成本降低。
2)资本市场波动,居民风险偏好降低。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是替代储蓄的其他投资标的,当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时,家庭更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投资。随着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兑付前期收益离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逐年下降,表明居民倾向更多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而非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回报产品。
3)受地产下行影响,居民购房持观望情绪。短期居民对房市信心不足、观望情绪较浓,叠加房地产置业长周期、老龄化少子化到来,央行降息、地方放松限售、限购、落户、公积金、保交楼等利好政策接连出台,但对市场提振作用有限,房地产市场整体成交偏冷。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23%和-27.9%。
从预防性储蓄动机看,经济不确定性因素扰动,居民转而增加预防性储蓄。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联储加息增加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俄乌冲突增加地缘和能源不确定性、房地产进入长周期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经济和社会运行。社会避险意识增强,民众普遍降低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尤其今年以来,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居民储蓄率反而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从而提高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
4、启示与建议
一是稳预期,做好政策确定性和可预期性管理。今年以来,政策努力通过空中加油,试图将经济重新拉回复苏通道,防止二次探底。但公共政策的落实需要层层传导,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层层加码”“一刀切”现象。同时,做好政策的预期管理机制,建立政策沟通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形成与政策目标的良好预期。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降低居民后顾之忧。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切实解决民众的养老、就医、教育等问题,降低民众消费、投资的后顾之忧,降低预防性储蓄。同时,积极推进个人养老金体制建设,将预防性储蓄转换为“养老投资”,不仅能缓解居民的养老焦虑,还有助于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改善投资结构,提振市场信心。
三是稳市场主体,加大稳增长力度,提振信心,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和投资潜力。从收入端看,关键是提振企业信心,尤其提振民营经济、平台经济、房地产等这些解决就业主力的信心。从消费端看,稳楼市,促进消费恢复。稳定房地产,化解流动性风险,保交楼,推动保障房、REITs扩容。持续推进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包括发放绿色经济津贴、城市消费券、开发多元化消费产品、开拓线上消费场景等。从投资端看,提供优质多元的投资标的与工具,加强投资者教育。持续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加快构建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等。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并切实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求偿权和监督权。
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为什么
上一篇:为什么中国居民存款破纪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