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

关于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


初二语文现代文走散的炊烟阅读题附答案

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赏析】

这是一篇远离家乡的游子抒发思乡之情的美文。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方法,而抓住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则是借景抒情文章得以成功的关键。文中,    作者借写炊烟而抒发思乡之情,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飘忽不定的炊烟与漂泊四方的游子之间“飘”这一相似性,以及炊烟的根在村庄、游子的根在故乡这一对故土共同的依恋之情。  正是从这个角度,远离家乡、思念故土的作者才把自己比作“走散的炊烟”。在作者的心中,炊烟其实是游子思乡时一缕不散的怀念,同时又是故土与亲情的温暖象征。

【动动脑】

1.你认为本文在写法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文中两次提到“浮萍”,请根据文中的意思,简练概括“浮萍”的特性。

4.文章末尾一句,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霄 尘)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情景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人应该像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要坚韧不拔地向着梦想前行。

3.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根,随波逐流,随意漂浮。

4.卒章显意,照应标题,总括全文,升华意境

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有什么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语文现代文答题模板积累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__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__的__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__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__+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__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__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__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