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大国地位,促进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欢迎查阅!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德国最近拍摄的战争片《帝国的毁灭》。其实我一直回避这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它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和血腥。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看一遍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完全以纳粹德国为视角的电影。讲述了纳粹德国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前12天纳粹德国的垂死挣扎。我怀疑这部电影主要引用了琼格夫人的回忆录。据说播出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电影真实地表现了纳粹德国从希特勒到许多纳粹平民的矛盾心态与对纳粹信念的执著与忠贞。而在常人看来,邪恶的势力不可能拥有这类高尚的情感。然而,历史总是亦正亦邪,邪中有正。爱娃固然是一个虚荣的女子,但她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希特勒的婊子。事实上她对希特勒不仅有着狂热的崇拜,而且她深深爱着希特勒。在最后关头,她竟然镇定自若,与希特勒共赴黄泉。这无论如何让我们感到震惊乃至由衷的钦佩。戈培尔冷酷如僵尸、吸血鬼,同时愚蠢顽固。他毫不留情地将平民百姓、老人孩子推上屠宰场,可他却留着热泪违背希特勒要他撤离的命令,选择了自杀殉葬;戈培尔夫人一方面坚决地亲手毒死自己六个可爱的孩子,一方面又是那样深爱着他们;彼得,一个为帝国牺牲掉一条胳膊的普通纳粹军人,他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竟然不顾一切把12岁的小彼得从战场上拉下来,可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与妻子双双自杀。

种种矛盾看上去是那样不可思议,有悖逻辑,可这一切却又构成了第三帝国覆亡前最真实的一幕。我们以为纳粹都是不耻之徒,可他们也有爱恨;我们以为德国人民都对纳粹深恶痛绝,可是他们有很多人仍然保持着对纳粹忠贞的信仰。人性在罪恶与良知间在不断地起伏与反复。

在这里,我想导演也许并不想探讨信仰的平等问题,也绝非在为纳粹翻案。他只是在努力复原历史真相,对这段惨痛的历史、乃至对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给出一个无尽的反思。

翻开历史画卷,第三帝国的崛起并非偶然,一如它的覆灭。自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以来,军国主义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人性主义者看来,德国选择军国主义乃是某些狂人的贪欲。事实上,德国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同样是一个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就地缘政治而言,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临俄国,西临英法,本身就是夹缝中的一颗蛋。德国的强大直接影响着欧洲的利益格局。更何况,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垄断资本对全球资源的瓜分势必面临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根源于此。德国作为战败国,外受屈辱,内受容克地主集团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迫,民主政治腐败无能,耽于勾心斗角,可又一无所成,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德国客观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权。以鼓吹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纳粹在希特勒的领导下步步凯歌,赢得了德国人民的拥护,终于登上德国政坛。

不可否认,纳粹政权在上台之初表现出了相当大的魄力。一方面它迅速与寡头达成妥协,得到寡头的合作;另一方面它通过强权撤销工会,改善工人阶级待遇。特别是在大危机时期,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最好的。不仅如此,纳粹还破天荒提出了带薪休假制度,组织工人旅游。以往只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的休假权也不再是工人阶级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同时,纳粹是坚定的反犹主义者,它不断狂热地掀起优劣民族主义言论,刺激了德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它鼓动德国人自强不息,藐视懦弱,这极大地鼓舞了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正因为如此,凯恩斯曾经高度评价希特勒的扩军行为。

从哲学上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达尔文主义这些哲学思想在科学与人性之间不断混合。一方面传统伦理不断被否定,例如善良、美德等概念——这本身带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另一方面弱肉强食、实用强权逐渐成为社会认可的主流观念。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自相矛盾,可就是这样发生了。

电影里有这样一组镜头:部分德国军官要求保护平民,不要让平民流血,希特勒愤怒地说,如果他们怯懦地逃跑,那我是不会为他们留下一滴同情的泪水的!强者胜,弱者倒下,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在纳粹心目中,平民忠于领袖为领袖慷慨赴死才是天经地义的义举。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下令把柏林变为废墟,而至人民死活于不顾。在他看来,帝国都覆亡了,理想都幻灭了,人民在非纳粹的时代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这里看到,纳粹的哲学核心有两个: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二是尼采的强人主义和民族主义。但纳粹实际上只是取其所需,甚至断章取义,而并非是这些哲学理念的实践者。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一方面它既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实践者,也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反对者。琼格夫人,这位希特勒的秘书,她时而为希特勒流泪,甚至决定与他一起饮鸩赴死,时而又惊慌失措,仓皇求生。有时她也会为希特勒的狂戾和残暴感到震惊,然而她又觉得应当忠于领袖。这并不表明她人性泯灭。恰恰相反,当她得知戈培尔要毒死他的孩子时,她很痛苦,也竭力希望他改变主意。可是不过仅此而已。在纳粹德国里,忠贞、背叛、谎言、良知……这一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交织在一起,交汇成那个斑驳陆离的恐怖时代。我想这也是导演力图要告诉人们的。然而这一切终究是邪恶的。电影最后以琼格夫人本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结束:琼格夫人说当她战后听说纳粹德国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知道这个政权的恐怖和残暴;不过那时她还在为自己辩护,说她并不知情。可是当她看到战后德国为一位与她同龄的反纳粹女英雄立像纪念时,——这位女英雄牺牲时正是她为希特勒工作的时候,她才明白,不知情并不是理由,而在于当初自己的选择。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希特勒、戈培尔这些恐怖而又可悲的形象。大体上采用了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希特勒曾经拥有传奇的发迹史。他从一个流浪汉变成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本身就令人惊叹。然而希特勒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撒旦,相反,恰恰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希特勒。希特勒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在社会底层的长期挣扎中,在社会的冷漠与残酷中,锻造了坚强、暴戾、谲诈、冷漠、残酷的性格。尽管他不乏温柔甚至体贴,但后者并不意味着他信任任何人。他完全不知道同情与人道是为何物,可是他又不能容忍些许的背叛,哪怕是稍微地走格。当他走上独裁的时候,他以为这些品质足以让他统一欧洲,消灭赤匪,建立起一个由雅利安人统治的地球。而当他走入地下掩体的时候,这些狂热的幻想迅速演变成胡言乱语,已经与疯子无异。我想,导演在努力刻画希特勒的狂热的同时,也对他可悲的、孤独的末路感到可怜甚至是同情。

《帝国的毁灭》不会是一部卖座的好莱坞大片,因为里面没有传奇,没有美女,即便有聚众淫乱的镜头,也让人感到压抑与死亡的乖戾气息。但是它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对细节的处理也相当到位。我觉得,纳粹主义不仅是对被侵略国人民的犯罪,对犹太人的犯罪,而且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大而言之,是对全人类的犯罪。这是永远都不可宽恕的。

单凭这些,我想它也足以步入经典的永恒,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篇2)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篇3)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党的女儿》,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应该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这个电影讲述一位名叫王杰的老同志在观看演出时,看见了领唱的人,很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幅脸庞,情不自禁的回想起了他对妻子和女儿的回忆。演出结束后,他就到后台去找这位唱歌的小同志。果真,那个小同志就是他的女儿——小妞。他和女儿相认之后,一起痛哭。我看了这感人的一幕,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小妞的母亲叫李玉梅,王杰问小妞:“你妈妈呢?”小妞流着泪花,情不自禁地喊道:“妈妈,妈妈……”小妞想起了往事的回忆……

原来,红军的队伍为了北上抗日,撤离了根据地。过了不久,国民党就来到了瑞金。由于叛徒的告密,党员大部分牺牲了,山坡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恶的国民党还把党员的尸体吊在树上。幸好小妞的妈妈没被打死,她才逃出虎口,历尽了艰险和困苦,她终于找到了共产党,说出了叛徒的罪行,并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党小组,与敌人斗争。后来她为了掩护交通员小程同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看到这场面,我想:“国民党为什么这么残忍,一点人性都没有!”

我看到父女俩的眼泪不禁的往下流,我也很感动。李玉梅英勇就义的那一幕还在我脑子里闪现。面对敌人,李玉梅好不手忙脚乱,把敌人往外引,而交通员小程就藏在她的屋里。枪响了,玉梅倒在血泊中,小妞还在撕心裂肺地呼唤着妈妈……

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俗话说的好,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篇4)

——弘扬民族正气的历史正剧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抗战电影大片《百团大战》。影片一播完就感觉心底五味杂陈。既为抗战胜利感受无比自豪又为曾经那段屈辱历史捶胸顿足。

影片从国军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场殉国开始,到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为国捐躯结束,爱国主义精神自始至终贯穿全片。该片是一部弘扬民族正气的历史正剧,是与美女加小鲜肉饰演的抗战神剧有着本质区别的抗战影片。

影片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在令观众震撼的同时,也将战争的残酷、惨烈及对交战双方的伤害,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并通过将娘子关铁路道岔争夺战;关家垴攻坚战等具体战役将百团大战演绎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是相当不错的。陶泽如饰演的彭德怀,将一位身经百战,运筹帷幄的彭大将军刻画得入木三分。剧中彭大将军指挥若定,爱兵如子,重情重义,令敌胆寒。日军指挥官曾这样描述彭大将军“其悍似虎,其志如钢。”。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左权将军由刘之冰饰演。左权将军是黄埔一期生,是我军高级将领中少有的科班“海龟”(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刘之冰将左权将军的儒将之风展现得近乎完美。

影片将彭德怀、左权两位性格各异的将军演绎得鲜活生动。两位将军一文一武,一粗一细,一张一弛相互之间配合得相得益彰。剧中左权将军将自己的皮带赠与彭德怀将军的桥段,更是让观众体会到两位将军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情。只是片尾左权将军不幸殉国,让人有些伤感。我想,左权将军倘若活到建国,十大元帅的行列中肯定会有这位儒将的身影。

今天正值百团大战75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在百团大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关于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

抗日战争的观后感800字(精选篇5)

影片《平津战役》刚刚开始,就将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硝烟的年代,随着影片的播放,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此时作为平津馆讲解员的我只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我的职业是神圣的,我要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将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我军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伪“剿匪总司令部”、1个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国共损失比:13.3:1。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电影中我军战士英勇顽强的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组织涣散的国民党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我军必胜的关键。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平津战役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影片结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一幅幅画面仍在脑海中浮现,成千上万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抗战影片观后感作文2

《南征北战》相信大家都看过了,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48年的时候战争故事,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主要介绍了解放区里的老百姓们的艰苦生活,刚开始是解放军的队伍在行军,他们和解放区里的老乡告了别,往后撤退。国民党的军队在后面追,后来他们之间的战斗便开始了,一路上打了好几仗,第一次他们打了5天,终于击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国民党卷土重来,带上了坦克,战场上战火纷纷,双方的战斗打得更激烈了,坦克直直向解放军开炮,解放军没有害怕,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他们先主动大踏步退却,然后,集中兵力把敌人一股一股地消灭了,一一把他们击破。最后,终于把敌人彻底打败了。解放军的这种勇敢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就这样解放军们打了好多仗直到他们到了凤凰山,他们当急令下立刻强占了凤凰山和摩天岭,等待着国民党的到来,果然他们来了,在凤凰山上立即开始了一场恶战,战场上战火纷纷,解放军们奋力抗敌,机枪声顿时响满整座山,尽管敌人多么强大,但解放军不怕,有的甚至拿起一个汤勺扣到敌人头上……终于经过了几回恶战解放军终于战胜了国民党,战场上顿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解放军们各各高兴极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深刻地记住了敌人是多么的狡猾,解放军是多么的勇敢,他们真了不起!还有他们不仅勇猛,而且他们也非常伟大,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献出了他们的一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