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焦裕禄》主要事迹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该县人武部赋能新时代兰考武装工作的动力源,激励着全体人员拼搏创新、勇毅前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焦裕禄》主要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焦裕禄》主要事迹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1)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1966年9月15日,经周总理同意,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被安排登上了天安门,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毛主席拉住焦守云的手,走向观礼台。第二天,焦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合影,刊登在《人民日报》,她当时才13岁。

1990年6月15日,邓小平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焦裕禄》题写了书名。这本书还辑入了陈云、宋任穷为纪念焦裕禄逝世26周年的题词和董必武、郭沫若为焦裕禄同志所作的诗词。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来到兰考,向焦裕禄陵墓献了花圈。他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既然居官在位,就要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办实事。是‘菩萨’就得‘显灵’,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江泽民还会见了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及其子女,并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4年5月和2003年12月,胡锦涛先后两次视察兰考。1994年5月,胡锦涛到郑州参加焦裕禄同志逝世30周年大会,并为“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落成剪彩暨焦裕禄铜像揭幕。胡锦涛发表讲话说:“在今天,认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唤,是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

对于焦裕禄,习近平一直十分崇敬,视为人生榜样。24年前,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填写了《念奴娇》词,表达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5年前,习近平到河南调研,专程赶赴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今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还会见了焦裕禄5个子女和当地部分焦裕禄式好干部。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2)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春暖花开时节,__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回忆焦裕禄事迹,强调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指明了方向。

焦裕禄,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50年来,他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呕心沥血的焦裕禄精神,以其所具有的价值力量感召时代、光照千秋,是不朽的精神丰碑、强大的前进动力,阐释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范,昭示着高尚的人生境界,成为我们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焦裕禄的事迹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再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今天,本版撷取一些关于焦裕禄的人和事,希望广大官兵能藉此进一步走进焦裕禄的精神世界,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使焦裕禄精神在中华大地永放光芒。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3)

焦裕禄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园内,从全国各地前来瞻仰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组织安排焦裕禄到兰考县工作,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焦裕禄患有慢性肝病,但他到兰考的第二天,就拖着患病的身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常常顶着大风沙,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了解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同时,他不断学习、整理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用的治沙治水的办法,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

1966年,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刊发,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4)

1962年,河南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就在这个时候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临危受命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从此,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豫剧《焦裕禄》中的唱词,道出了焦裕禄朴素的公仆情怀。

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妻子徐俊雅眼里,他有个“丢东西”的习惯。那是1963年深秋的一天,焦裕禄下乡回到家,徐俊雅发现他的外套不见了,追问才知是“帮老乡干活,不知丢哪儿了”。焦裕禄去世后不久,当一位老农拿着一件旧外套来到家里时,徐俊雅才意识到,外套根本没丢,只是留给了那天站在村口的这位衣着单薄的老人。不仅“丢”外套,徐俊雅的记忆里,焦裕禄每次下乡,无论兜里装了多少钱,带了多少粮票,回来都是一分不剩,因为“他看不得别人吃苦”。

在外人看来,看不得别人吃苦的焦裕禄,自己却“吃尽了苦头”: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穿过的鞋,里面的衬布全部都磨光了,鞋面破了12个窟窿。

在兰考的475天里,他走访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没有“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坐到了老百姓的炕头上,走出了贴合兰考实际的新路子。学会了舌头鉴别盐碱的方法后,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尝出了兰考县10万亩的盐碱地分布图;通过深入调研,他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并实施了治理“三害”的决策。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在根治“三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92年,兰考县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还逐步带动了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如今,兰考,成了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这是焦裕禄给兰考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精神传承弘扬的成果。

焦裕禄精神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愈久弥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他身体力行诠释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践行群众路线,走进群众听民生,走到群众心里面,成为党员干部的典范。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惦念的还是兰考的工作和未来。

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回溯焦裕禄在兰考的日日夜夜,是什么驱动他在大雨滂沱时趟洪水、察流势,在风沙最大时查风口、探流沙,在盐碱最重时尝碱土、辨种类?他又是如何在肝癌晚期,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坚持工作?那就是,坚如磐石的信念。

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焦裕禄精神,其“生命力”在新时代迸发出特有的朴实魅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革命的奋斗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5)

50年,一个猝然远去的瘦弱身影,并没有被岁月阻隔,仍一次次向我们走来,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42岁,一个匆忙短暂的人生书写,蓦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杰作,在亿万人心中唤起持久的共鸣。

一种生命,可以蕴含怎样的能量;一种精神,能够焕发怎样的光彩——焦裕禄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几代人用不变的坚定追随,给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答案。

“把泪焦桐成雨”。历史的一幕是这样震撼人心:50年前,兰考百姓洒泪送别他们的好书记,无数人深受心灵上的洗礼。50年后,一股热流再次在中华大地上涌动: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有力号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成为党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星移斗转。50年岁月,多么巨大的时空变化:贫瘠荒凉的沙丘盐碱和不断丰富的物质繁荣,艰辛坎坷的苦苦摸索与活力四射的变革前行……50年后,我们应当从焦裕禄身上找寻怎样的启迪?今天的我们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些何尝不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时代追问!

缅怀中饱含冷静,缅怀才更显价值;纪念中不忘深省,纪念才更加有力!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6)

当美国作家保罗·斯托茨于1997年提出“逆商”时,他或许并不知道,早在30多年前,远在中国河南的一个县委书记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对这一概念做了注解。他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回顾其短暂一生,无论是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还是在困难重重的兰考,带领全县36万群众治理“三害”,他总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和毅力达成目标,堪称高“逆商”的现实典范。

1958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接了个“大活”——制造2.5米大型卷扬机。摆在36岁的车间主任焦裕禄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一片空白。为了完成任务,他带着工友们开始了“以厂为家”的生活。

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2点,紧接着召开生产会议,总结当天情况,布置第二天生产进度。凌晨2点左右才能稍稍休息,到了四五点钟,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天。

现年81岁的赵广宜当时和焦裕禄一起,都睡在车间走廊里,“实在太乏了,他就抱着军大衣往长凳上一躺,还不忘交代工人,‘你们记得叫我啊!’大家看他太累,都舍不得叫醒他。”

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试制成功后不久,焦裕禄被调至地处豫东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更大的挑战来了。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过去了,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哲民至今仍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0多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

沙土地里,骑不动自行车就下来步行;挖水渠时,没空吃饭便就着河水啃干粮。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不少工友和同事认为,焦裕禄曾做过苦工,也参加过战争,后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吃苦、能奋斗的精神,和年轻时的历练生活有很大关系;但另一方面,焦裕禄在困难面前的不退缩不躲避,除了一腔热血和拼命苦干外,还在于他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工厂里,焦裕禄向书本学,向专家学。

在兰考时,焦裕禄向实践学,向基层群众学。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的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正在焦裕禄陵园参观的兰考大学生“村官”程广京表示,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多在温室里长大,承压能力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成为外表光鲜内在脆弱的“草莓族”,以“逆商”视角重温焦裕禄事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焦裕禄》主要事迹(篇7)

作为妻子,徐俊雅的深情是连条手绢也不舍得让他洗的体贴,是寒冬里把他的衣服放在两层被子中间焐热的温暖。

人们谈起焦裕禄,却往往忽略了他背后的女人——徐俊雅。当年爱唱歌的姑娘与能拉会唱的焦裕禄结缘,携手走过兰考治“三害”的艰苦岁月,更在离开焦裕禄的漫长后半生,以一个女性的坚韧抚育6个子女成人。

“她操持我们这个家,确实不容易,有时会看见她坐在那里哭,但从没听她说过‘难’。”2005年,74岁的徐俊雅在41年的分离后追随焦裕禄而去,留在大儿子焦国庆记忆中的印象是“一辈子坚强”。

焦裕禄去世时,徐俊雅才三十出头,上有婆婆下有儿女,一贯清苦的家庭没有任何财产。“父亲去世前说,不能向组织伸手,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所以母亲非常辛苦,受了很多罪。”长女焦守凤至今记得,焦家小院里一年四季摆着破布和旧衣服,母亲浆洗后就着油灯纳鞋底。

1932年,徐俊雅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一个书香门第。18岁那年,她循着焦裕禄二胡的旋律来到那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身边,从此琴瑟相调,成为“榜样”的坚实后盾和温暖港湾。

“家里一切事由母亲管理,父亲很少在家,没时间管我们。”在焦国庆印象中,他们见不到父亲很坦然,但一会儿看不见母亲就到处找。作为妻子,徐俊雅的深情是连条手绢也不舍得让焦裕禄洗的体贴,是寒冬里把他的衣服放在两层被子中间焐热的温暖。经常不着家的焦裕禄,一有空就拉起徐俊雅喜爱的二胡,悠悠琴声成为子女们对温馨家庭的长久惦念。

“父亲最喜欢一家团聚,只要在家就陪我们玩,讲笑话甚至打牌,他走后家里很多年都没有鞭炮声。”女儿焦守军对母亲的失落印象很深,“过年时她总是一边包饺子一边默默流泪,然后在床上躺一整天。”

几十年来,徐俊雅忍受着悲痛和思念之情,把焦裕禄的品德和家风一点一滴传递给儿女。尤其是对做过县委书记的儿子焦跃进,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干得好,别人说你是焦裕禄的孩子,你干不好,别人也不会说你是徐俊雅的孩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