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精选5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精选5篇

【导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呼唤新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一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情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他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样,流传千古、彪炳史册,永远被后人铭记与景仰。

  马克思以坚定的人民立场,系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压迫,毕生追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这样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在以后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始终不渝践行自己的誓言。马克思虽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过着贫穷、艰辛与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其一生都在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马克思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是难以逾越的高峰。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所具有的高度真理性,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重大发现;二是对异化现实的批判所具有的彻底革命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三是对实践发展的关注所具有的鲜明开放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永远具有基于实践的开放性,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以卓越的领导才能,缔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先进领导力量

  马克思不仅领导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而且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尤其是《共产党宣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阐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表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依据,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民族、国家的解放和发展为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马克思的政党理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而奋斗,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马克思以彻底的革命精神,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与发展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革命运动跌宕起伏,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格局。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是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断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民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才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善。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无产阶级与普通民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生活,首先要感谢马克思,感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这种不屈不挠的批判与斗争。正如德国作家伯尔所说,“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及其学说,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二
 两个世纪过去,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当今时代,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追求真理要以真理精神为前提,因为没有真理精神就不可能真正追求真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真理观的诞生,正是这一真理观构成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表现为实践的精神。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归根到底也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所特有的实践取向的鲜明表达。它意味着真理性的认识是在人类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全部真理问题在人类实践领域有着最深刻的根源,一旦离开这个根源,关于真理的任何思辨都不过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联系起来,特别是与现代世界人类实践的矛盾运动联系起来。同样,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要将其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联系起来,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精神。真理性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这样的认识必须是思维把握现实的过程,是探究事物及其运动的本质和必然性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过程,人类实践的真理性就不会呈现在人们面前。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积40年之力写作《资本论》,就是要深入历史的现实中去探究、去求索,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必然性。可以说,马克思毕生的工作都体现出这种令人敬仰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仅意味着从历史的本质和必然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意味着将这种方法贯穿于对当今世界的探究中,去考察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历史进程和变化着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展现为与时俱进的精神。黑格尔曾提出一个见解: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但他只是思辨地把“真理—过程”设定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马克思则将作为过程的真理建基于人类实践的历史运动中。这就是说,真理不是凝固的或现成的东西,也不是一经得到就不再改变的东西,真理是在历史的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具体化的过程。简而言之,真理是与时俱进的。当马克思把事物本身的真理性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时,他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揭示现实的真理性认识把握为一个发展过程。正是这样的真理观,决定性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出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或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不断深入现实中去的思想武器。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理解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就像这种真理性体现在整个现代世界的展开过程中一样,它也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丰硕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历史进程中。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要以实践的、实事求是的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正因如此,这种真理的追求还意味着由之而来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那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真理精神来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积极参与和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三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便不可能长期执政。因此,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列宁就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但是,权力是把“双刃剑”,脱离群众是所有执政党都容易犯的错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完全脱离了群众。对于脱离群众危险,我们党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共产党章程》鲜明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何等的清醒。正是这种清醒,决定了我们党一定能克服脱离群众危险。

  我们党的清醒,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上。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形象地说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对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党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出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之一。这就把我们党对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克服脱离群众危险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

  我们党的清醒,更体现在实践中。克服脱离群众危险,不能仅仅体现在思想理论上,更要落实在实践中。97年来,我们党的全部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使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明明知道闹革命要流血、会没命,但仍然义无反顾跟党走。中央苏区扩大红军时,“乡上绝大多数15岁以上的男人都跟队伍走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兄弟用小车车轮滚滚推出来”的。这些都是对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最生动的诠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这些举措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可以说,我们党97年来在奋斗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克服脱离群众危险的宝贵经验。

  我们党的清醒,还体现为严厉整治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可否认,少数党员、干部由于不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忘记了初心和使命,甚至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此,我们党的态度是严厉整治。比如,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对党群关系的损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出台中央八项规定,随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四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许多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脱离群众现象明显扭转。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后的5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可见,我们党对整治脱离群众的行为是动真格、出重拳的。

  回首来时路,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新时代,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克服脱离群众危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习近平同志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告诫全世界:“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我们党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站在科学的制高点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思想,然而,他们的声音传遍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没有强制别人抬高自己,然而,马克思被世界人民推上“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崇高位置;没有强制别人铭记自己的贡献,然而,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走进当代,马克思的思想和名字一起获得了永恒。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今天,当人们在谈论诸如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的前途与命运的时候,马克思的思想是无法绕过的。他惊人地预见了当今社会的诸多方面,当今世界也正在按其描述的发展轨迹前进。

  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同志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不能苛求19世纪的人来解决21世纪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建设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但没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必须考虑本国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同样,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只能由今天的中国人来解决。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不能把经典当作教条。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今天,中国面对诸多马克思未曾面对过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找到问题、引领发展的新方案。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未有穷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任何特定的历史时代,相对于具有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的未来而言,它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图景总是有限的。所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只有跟上时代脚步、超越时代局限性,才能获得永恒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既符合人类的认识逻辑——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从熟知到真知;又符合历史的演进逻辑——从不丰富到比较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从有限到无限,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

  信仰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他还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同时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一生矢志不移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始终献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从而成就了辉煌的人生。马克思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的科学理论与人格实践是高度统一的。因此,直到今天,马克思依然为世人所景仰。在西方,马克思征服了许多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文学家伯尔曾指出:“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会让的。”今天,人们在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就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奉行其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可撼动,坚信马克思主义秉持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立场不可撼动,坚信马克思主义确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不可撼动,坚信人民的地位最高、人民的力量最大、人民的尊严不可践踏、人民的利益不可侵犯、人民的意愿不可违背。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旗帜鲜明,敢于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行作斗争;要以高扬理想、向往崇高的姿态,抵制躲避崇高、耻言理想的言论。要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是人类解放的一面旗帜,全世界的上空仍然奏响着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的进行曲。

  信仰马克思主义,决不为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暂时的困难所压倒。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决不能成为质疑、贬抑、放弃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和问题,有人因此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也有人认为这是放弃马克思主义、向西方靠拢的结果。很显然,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错误地归功于非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因现实生活中存在消极现象就怀疑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也不是关门搞建设的结果。但是,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等于照搬照抄,中国的发展没有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没有重复西方的老路。诸如股份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等,都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的产物,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走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五
 一.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为真理而斗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种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真理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在“生存还是毁灭”的实践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疑,这是一个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论。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提出并科学地解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列宁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认为就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而言,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从根本的和最终的意义来看,任何认识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证明是真理还是谬误,因此,“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可见,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然而,这样一个早被解决的问题,在当时又是一个被“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也的确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拨乱反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强调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同样是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是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密切相关、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一旦从理论进入实践,就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行动的先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如果说真理属于理论理性,那么,路线方针政策就属于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本身正确与否也必须接受实践活动检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在这个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打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破除了阻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透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及其在这个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我们看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辉煌远景。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命题具有政治内涵,是因为它契合着当时中国的政治问题,这就是,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句话,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在于,哲学具有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哲学当然不等于政治,但哲学又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所以,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同时,政治也需要哲学。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信念和精神支柱,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正因如此,马克思极为重视“理论掌握群众”问题,认为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人类解放的“头脑”。

  我们必须明白,哲学研究不应仅仅成为哲学家与哲学文本之间的“对话”,也不应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应成为哲学家个人的“喃喃自语”,哲学应当也必须同现实政治“对话”。我们不能“只用心观察天上的情况,却看不见地上的东西”。没有得到历史证明的哲学范畴都是在思辨太空中的“死魂灵”,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哲学话语只能是“多余的话”,脱离了现实政治的哲学研究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是如此。马克思早就说过,和政治“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政治哲学。邓小平同志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如果那样,我们在去年用大半年时间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就是通过其政治效应实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既要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又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精神,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个标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自然科学中,实验室方法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方法。社会科学很难运用实验室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里,有待检验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对客观对象的理论认识,而是与理论认识密切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路线方针政策都在一定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融进了如何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因素。对理论认识真伪的检验和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持了“实践标准”,而且深化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这就是,提出并阐述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标准”。

  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划时代贡献。列宁由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方法,就是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从而提供了判断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科学标准”。按照列宁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同志则把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作为判断政党政策好与坏的标准,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等等,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是一种具有可测性的客观标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

  “生产力标准”的确立,使我们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破除了以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衡量现实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障碍。正是依据“生产力标准”,党明确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依据“生产力标准”,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强大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生产力是物质力量,但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实践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又不可能自动地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可能自动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需要的满足是以压抑、扼制被统治阶级需要的满足为代价的,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绝大多数人的不发展或畸形发展为代价的。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提出改变世界,创造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人的需要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是日益增长且应当不断满足的需要;提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人民群众是物质实践和社会变革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价值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绝不应当成为“饥寒交迫的奴隶”,成为“全世界的受苦人”,相反,人民群众应当也必须成为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和价值的享有者。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在积极为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主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现实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现实的一种突破和超越。改革的起步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花鼓之乡”凤阳的春雷预示着改革在实践上的起步。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人心向背体现了时代精神,预示着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不仅让人民全体共享发展成果,而且让人民全面共享发展成果。

  确立“生产力标准”和确立“人民群众标准”,实际上是从社会客体和主体关系的视角界定了改革的任务、性质和目标。确立“生产力标准”,为改革提供了客体尺度;确立“人民群众标准”,为改革提供了主体尺度,从而使评价标准达到了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所谓科学尺度,就是从客观规律的角度来认识、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谓价值尺度,是从主体,即人民群众的需要的角度来认识、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检验社会制度、体制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需要,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确立“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标准”从客观规律和人的需要这两个维度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

  如果仅仅发展生产力,而不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如果仅仅在主观动机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具备物质基础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主义本身又秉持人民立场,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类谋解放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以研究和把握某种规律为己任。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研究、把握某种规律。正是由于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由于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仍然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可超越的视界”和真理。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必须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而且能够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笔者断然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距今170年,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们不能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否是真理,是否过时。“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萤火虫不是北斗星,“后海不是海”。真理只能发展,而不可能被推翻。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结构危机、90年代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系列危机再次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仍在不断积累和加深,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仍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生产资料私有制仍是资产阶级无法突破也不愿突破的“大限”,因而资本主义或迟或早,或这样或那样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就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真理。正如当代西方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所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能在任何时候宣布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中国的成就和苏东的剧变也表明,沿着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而另谋“出路”,是没有出路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终极真理”体系。从历史上看,凡是以“终极真理”体系自诩的学说,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了。马克思一开始就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而不是“上帝”,他没有也不可能“预料未来”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这不能责怪马克思,要责怪的只能是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性”的无知。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科学方法论。我们只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它所能做的事,而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它不能做的事。

  从创立者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犯了演丹麦王子而没有哈姆雷特式的错误;相反,认为只有马克思所说的观点,只有坚持马克思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这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以“原教旨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观点、学说完全等同起来。从理论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以其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不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停止在《共产党宣言》;如果没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列宁、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终止在1883年或1895年;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历史遗产了。历史上众多思想学派都随着其创始人的逝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深入研究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实际,并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

  对于像能动反映论、阶级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等这样一些已经成为“常识”的理论,我们应结合当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深化对它们的研究和认识,使之具有新的内涵,从而以新的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例如,结合人工智能阐述反映论,结合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社会主义阶层结构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阐述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科学技术新发展、知识产权新变化阐述劳动价值理论,结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阐述资本积累理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阐述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

  有些观点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没有重视或“没有完全搞清楚”。对此,我们应结合当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深入开掘、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些基本理论,如世界历史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当代中国改革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断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并对此有所论述,但又未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却又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马克思、恩格斯有所论述,但又未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的观点,我们应结合当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使之成熟完善。例如,结合当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认识历史需要“从后思索”的思想,关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思想,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关于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的思想,等等。

  有些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涉及,而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结合当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提出来的,并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因而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实际上是用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注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并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的最大现实就是改革,这一现实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世界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四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它必然为我们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深刻总结与系统回答,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的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面向21世纪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们透视出13亿多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宏大的历史场面,领悟到一个古老而又饱经磨难的民族复兴于当代的全部秘密,看到了中华民族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将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上实现世纪复兴的壮丽景色。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相关文章:

1.企业负责人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心得体会

2.201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3.2019年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心得体会

4.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5.2019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做新时代的筑梦人主题征文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