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精选5篇

通过不断优化说课稿,教师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与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与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与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

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与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与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3】

一、说教材

《谈骨气》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课书第五册”。第五册侧重于议论文教学,在现代文四个单元中,共有三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是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第二课,就文体而言,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议论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三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以这样一篇观点鲜明、材料典型、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开首,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议论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议论的三要素。议论问题,总要提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看法或主张(即论点),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来证明(即论证)。议论的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根据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

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过程与方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材料辅助学习。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情感目标、

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本文虽然观点鲜明,材料充分,但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的典型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确立本文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与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设计上我首先树立了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的思想。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了多少。初学议论文的阶段所选的文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实、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在对新知的顿悟中萌发的,因此,在本文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应该用各种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比较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教学可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从探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们学习议论文侧重点。不仅如此,在课程进行中,课外事例的佐证,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外训练——材料的筛选,可以使同学们对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这一知识点又有深一步的理解。也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人——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自我小结——能力迁移,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课。

1。课文导入。

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的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的这种思想包袱,激发其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教师可从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人手,比如“怎样当好班干部”、“怎样学习”等等,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简要地说明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加以小结、大家所讲的内容,观点,有证明观点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实都是简短的议论文。今天我们学习吴晗的《谈骨气》,看看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

2、整体感知,重点理解。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解决疑难的字词,再分小组思考讨论课文导入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这里主要是解决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典型

事例来论证观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可先设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适当分析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这个观点的正确而鲜明的态度。再设问、哪些人的事例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人的事例),学生解答这些难度不大。

第二步,从整体人手感知课文后,再对重点部分进行具体剖析。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典型性。先要求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三个事例,学生讨论时重点放在看是否有体现“骨气”的词语,以培养他们准确的概括能力。(事例一、文天祥兵败被俘,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事例二、古时齐国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然后指出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请学生也举一些例子。可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慷慨就义;钱学森不为名利所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回国等。

第三步,再设问、既然事例很多,为什么只举三例,而且是这三个事例。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比较分析三个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义。集体讨论后可归纳、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要经过精心选择,文天祥是丞相,穷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们极具代表性。同时,三个事例按顺序证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话,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在分析之后,再讨论学生所举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换文中材料。根据不同材料,引导学生

充分讨论,以解决教学的难点。

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后,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先必须分析文中几段文字的作用。如第二段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和下面三个事例印证;第三、四段的内容是对观点的十分必要的补充,又是对下文三个事例的总起。而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可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结尾应对论证的问题加以总结。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些特点。

3、结合本文,引导学生小结议论文的一些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格式规范的短论后,对议论文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在小结时适当提出议论文的一些术语,为以后学习作基础。如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论点);议论文的材料必须充分确切(论据);观点要统率材料,材料要为证明观点服务(论证)。如学生小结能提出议论文的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应更加鼓励,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

这篇文章严密的层次结构和用事实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如、比较阅读材料可选择结构典型及用事实论证方法的简短的议论文。结合课前导入时的一些论题,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明确观点,并精心选择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巩固课文,又可使课上的分析不致成为空中楼阁,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本领。也可给很多观点、材料,训练同学们提炼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简要而全面的概括: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贫贱不能移)穷人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观点(论点)不同角度证明材料(论据)

(正确鲜明)(充分确切)

七、说教学评价、这节课,为学生学习一般议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培养上特色鲜明。课堂教学让学生充满一种自尊、自强的民族自豪感,由文天祥、饿者、闻一多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骨气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做一名有骨气的人的思想感情。突破了议论文只注重结构、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的局限,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观念。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容易后复杂,先粗浅后具体再加深。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的方案,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课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的议论文,形成阅读议论文的技能。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4】

一、说教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语文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记事散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人生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结局富有戏剧性色彩。我想,学习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文学创作尝试,从而爱好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主题。

2、能力目标:对文中一些词句能理解和运用,感受作者诙谐的语言风格,感悟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敢想敢说,有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勤动脑、善动脑的习惯;让学生懂得“自我推销”的重要性;学生能在实践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三、说教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文学常识,学生自由读课文,就初步感知内容的情况,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然后老师引导,肯定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目标。

四、说学法:学生预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新字新词,老师介绍文学常识,学生听、记;学生自由读课文,齐读课文,对感知的内容,生生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用启发方法,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涉水煞费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言简意赅戏谑琐闻乳臭未干趾高气扬苛责诋毁

(三)简析释疑

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具体指什么?

2、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四)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课后字词,并用他们写一段话。

2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初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二课《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讲的是一群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的悲壮之举。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它既是对前文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深,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启。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了解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②情感目标:

a、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标:

a、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b、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a、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设计的“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二、说教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钟为永说:“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质疑教学法: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段深入。如在研读中我设置“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有何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找答案激发积极思考。

朗诵法:朗诵是阅读作品的一条途径,又是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利用个别朗读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同时情感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变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灵活地变换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复述,由称为创造性复述。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说的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情景的复述。

迁移法:就是从课文揭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跳脱出来,进行跨学科的“保护野生动物”语文活动,目的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听说谈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在预习环节中我布置

①、朗读课文2—3遍。

②、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③、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④、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⑤、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五道习题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变朗读为一种美的享受。

3、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暇也时有所见。在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作示范,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养成“不唯书”的精神。

4、积累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本课,我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中的‘流星”改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让学生从中意会用词准确达到的效果,从而积累揣摩语言运用的一个方法:换词效果比较法。

5、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的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6、以读促写法:“书读多了,读熟也就能慢慢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本文语言很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通过查书、上网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写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总之,一切都是达到不教,促进自学能力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