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精选5篇)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__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3

一、说课程标准:

明确参与民主管理的有关制度与法规,了解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教材承上启下,既说明民主管理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关系,又点明基层民主自治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2.教育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2)根据高一学生阅历浅,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不成熟,实践方面比较欠缺的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3)根据思想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依据是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难点: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社区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因此我把难点放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

三、说学情:

在课前我会做一个抽样调查,设置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居住的村委(或居委的)干部组成人员吗?

第二个问题:你认识你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主任吗?

第三个问题:你或你的家人有参与村委会(或居委会)的民主选举?这是公民的政治选举权吗?

第四个问题:你有没有曾参与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

根据调查情况,把握学生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的了解情况,而调整教学方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学生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比较陌生,对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主要采取案例法、对比归纳法、读思结合法、视频短片。凡是学生能懂得,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学法:

(1)运用比较法,体会班级管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的性质、运作及意义。

(2)调查法:通过学生参与的调查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感受真实生活场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能把活动的成果(例如调查报告)用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作说明。

五、说教具:

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与视频生动反映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标题

内容

方法

形式

时间(分钟)

备注

导入

播放《家有儿女---意外的周折》短片,胖婶在剧中是什么角色?它是怎样产生的?社区里的大事是如何决定的?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4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引出话题使用手段预期效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