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5篇)

说课稿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阐述的过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话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篇2)

以读为本,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新课标》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朱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读中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敦煌,历史悠久却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如何设立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朱老师围绕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课文是从哪些方面的具体描述。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读文学习,贯穿全过程。

二、“读中品,品中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本课结构明确,条理清晰。特别是二、三两自然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教师朱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将品发展到学、仿、创新。

朱老师将第二自然段“彩塑”部分作为教授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

(1)总——分的结构。

(2)习作手法:排比句,分写的部分详略得当。

将第三自然段放手交给学生交流自学,当然放手不等于不管不问,教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通过自学前的几个指引性的问题,给学生自学的方向,辅助学生自学。如果所提问题更具层次性、坡度性,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更好了。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文的教学中,朱老师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总之,朱老师这一课是成功的,值得学习。

朱老师在主讲《莫高窟》一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全面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篇3)

教学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说勤奋》,其中有个人叫司马光,谁还记得他吗?以此导入,小结: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一书而永载史册,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司马,与他并称为“两司马”,成就比他还高。大家知道是谁吗?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相机板书:司马迁 《史记》)问:谁能简单对他作一下介绍?

[用这样一种方式导入本课,我觉得非常自然有效,不仅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把《史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1、 接着,板书“发愤”,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呢?我们一起学课文。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按小节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相机正音及指导长句的读法。

2、

问:通过预习及再次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

(三)二读课文,品文赏析

(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小节,通过阅读分析找出相关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欢听故事;2 父亲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 3 从小四处游历积累了阅历;4 老你临终前的嘱托

[此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他父亲对史书的痴迷,朗读他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并且相机告诉学生:在古代子不能违父命,否则就是不孝。]

2、(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读课文第3小节。“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受了酷刑。”问学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笑中走出来,可以问:如果说是你受了这样的刑,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谈体会),然后告诉学生在当时“士可杀不可辱”的环境中,很多人是宁愿死,问学生你能想像出司马迁当时的内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导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然后锋芒一转,问:司马迁他可以这样做吗?他有没有这样做?读“但想到《史记》……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小结:是啊!头一碰墙,血溅墙头,一死百了。但死得有价值吗?用文中的话说这叫“轻于鸿毛”。那怎样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写完《史记》,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读到学生有感情为止。

(四)总结全文,补充拓展

1、 导读第四小节。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相机在板书“发愤”两字下加红点。

2、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教师可相机拿出这本书简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史记》的尊从,对司马迁的敬佩。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 看一个《史记》中的故事;

2、 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受影响子承父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篇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2.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游览荷兰田园风光——招聘小导游——设计宣传画”这一情境,使课文中静止的语言文字活动起来,把学生深深卷入到这一真实的情境中去,成为其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育意图巧妙地渗透其中。

(二)朗读感悟法

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书中逐步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自主探究法

教育应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间,充分的探究自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悟悟、品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于是,学生能自觉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游览荷兰田园风光

1.假想旅游: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荷兰风光旅行社的特约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去一个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园,也是牧场之国的迷人的地方——荷兰的乡村!让我们一起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出发吧!(课件播放荷兰风光片,让学生欣赏)

2.美丽的`荷兰风光,怎能不令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呢?你们喜欢荷兰吗?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再次细细游览。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的文字之美和荷兰的风景之美,想想这个迷人的田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怎样的荷兰才是真正的荷兰。

4.假想旅游把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带到了荷兰,身临其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了这次“旅游”中,自主地观赏、品味,迷人的荷兰深深地印入了同学们的脑海,了解它、探索它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5.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的文字之美,我有意省去了过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让学生能有更深层亲近文本的可能,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去进行感受。

(二)招聘小导游

过渡:因为来荷兰旅游的游客较多,所以要招聘一批小导游,只要过“三关”,你们也能成为像老师一样的特约导游。

1.第一关,深情诵读

谈话:迷人的田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把它诵读给大家听,让人们在你的诵读中流连忘返,陶然欲醉。

指名配乐朗读,老师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并在诵读得较好的学生中选出三名导游候选人。(预备在全班作示范表演)

诵读可以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全方位、多层次地整体触摸语文所展现的言语现象,从而读出声音,悟出形象,读出喜怒哀乐的情态,对语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2.第二关,体会诗情画意

同学们深情诵读后,从朗读中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诗情画意呢?

交流赏读:

(1)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回答:谁能用一个字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牛!”

(2)既然是写的牛那么又是牛的哪些方面让恰佩克特别感动呢?(师引读)是啊,这句段话写出了牛群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啊!课文还特别提到了牛犊怎么样啊?引导学生用描述的方法讲讲”憨态可掬”的意思。

优秀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篇5)

一、教材概况

全日制小学语文五年制第十册第七组中的首篇课文一《詹天佑》,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的。针对本单元训练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落实课文二、三重点段,突破“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些难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懂得读文章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精讲第二、三两段。理解全文,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詹天佑像。“人”字形线路图,硬纸剪成的火车模型:阅读有关介绍詹天佑事迹的书。

二、教程设计

在揭示课题,明确要求,初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接着,想想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学生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合训练点,讲读第二段。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问题,抓“阻挠、要挟、嘲笑”的分析,从“阻挠、要挟、嘲笑”的意思理解,该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目的是什么?以及嘲笑什么?结合训练点深入理解这一段。

3.突破难点,讲读第三段。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课文第三段选择了三方面的典型材料,即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后两方面的学习是课文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勘测线路”之后,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先谈“勘测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设想。

(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克服的?

(3)概括说话,从詹天佑勘测线路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即“勘测线路”这一训练方法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搞懂这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中说明了什么?不过,这里的难点,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1)中部凿井法是怎么回事?

(2)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

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来突破难点:

中部凿井法:

a.开凿隧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在黑板上挂两端凿进的平面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搞清凿井的与凿进的不同之处。)

b.学生读“中部凿井法”的内容。

c.学生在玻璃片上画出平面示意图。(注意让学生画,自己动手操作。)

d.评议学生画的示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将山画得太高,像居庸关的山势,要求再读课文后修改。

“人”字形线路。

a.出示“人”字形线路图和剪好的火车模型。

b.学生根据书上的说明上台演示。

c.说明两个火车头推拉的情况,并展开讨论。这样,难点容易突破。

4.反复朗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从京张铁路修筑成功,验证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三、设计意图

1.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体现训练的整体性。

紧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讲读课文,从中落实训练点,突破其难点。这样,课文的主镜头相当突出,教学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学上能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从设计的程序看,有其训练的整体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点。

2.探求方法,培养能力,体现训练的主体性。

其一,在“勘测线路”中设计的三个问题,设计意图为: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单元训练点找有关语句给予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训练,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如读的方面,抓“精密”与“周密”比较,“大概”、“差不多”的说法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经常勉励”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做的方面,如“亲自”、“始终坚持”、“请教”,并结合当地的情况:“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翻山越岭”来理解,体会其中工作的一丝不苟。而他想的方面“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讥笑”等等,体会其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之情。

这样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从词句的层层剖析中,注意了词与句间的联系,用辩证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体会内在的思想性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问题的能力。

其二,将教学第一部分“勘测线路”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和自学两方面内容的方法,使学生觉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种学法指导,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三,在后两部分上,让学生看示意图,在读课文画示意图及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在学生想不明白之际,教师再提示一下。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动口中启发了想象,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时的教学上都处于主动的位置上,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这无疑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发展,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教学特色

本人在教学中借鉴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作了新的探索:

在抓中心句教学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起来,完善起来。让学生与作者共呼吸,共命运,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是本文教学的一大特点。

1.情感的诱发。教学开始,简介时代背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常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特别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更加软弱无能,帝国主义的气焰更加嚣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准备修筑京铁路。由于这条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谁取得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谁就可以进一步控制我国的东北。在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詹天佑毅然接受这个任务。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也产生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学生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诱发。

2.情感的发展。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语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二、三两段,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品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情感的升华。学生对詹天佑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从中领会其杰出和爱国。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已树立了詹天佑光辉形象。课文第四段中讲到的提前竣工,人们设立的詹天佑铜像,外宾的赞叹等等。学生从心底里唤起对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其严密性:情感的三个队段,缺一不可。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乐学、易学。

总之,根据教材特点抓中心句展开教学,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其一定的整体性。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严格遵循情感的规律,有一定的严密性。而在学法上的运用,体现其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其一定的自主性。在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的过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动起来。在综合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