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Wie大家准备收集了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供你参考,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二
【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齐声朗读《白银日报》头版头条——《谁才是罪魁祸首》全文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 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 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三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变式训练】(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答案:⑴B⑵D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
上一篇:高中感受文化影响精选教案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