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7篇)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7篇)

在我国初级中学学年制为三年制,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

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1、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我的中国心》是初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二首歌,歌曲描绘的是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牵挂祖国,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永远不忘记祖国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农村初中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

教学过程;

1、音乐老师讲授与这首歌有关的音乐知识。1=g4/4。

2、这首歌的最后一个音阶是”6”,属小调。

3、“萦,近,心,印,斤,亲,音”的韵母相同,都为”in””,ing”.。

4、唱歌的感情应深情,抒情。

5、教师教唱这首歌。

6、让唱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教师点评。

7、对这首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演绎。

教学反思:

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这首歌。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和华人世界,学生较为熟悉,很快能进入角色唱好这首歌。但要学生体验海外游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较为困难。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感体验。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

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6)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7)

课题

正比例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 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 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与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 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师】 点评总结

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

(1) 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 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

【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师点评】 【引入新课】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

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

(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 x=3 时 y=6 。求 k的值

(2) 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

四 小结

五 课外作业

【反思】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