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5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选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x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选篇2)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1、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中国到底如何让自己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

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就是杨利伟——第

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

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

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

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8226;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朋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氮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 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2、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8226;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3、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

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

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

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确:《别》叙写有节制,有分寸,考虑受众,包括内地、香港、英国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观叙写,感情内敛。《奥》通过参观者的表情描写,间接表现。《飞》是直接议论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选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出示幻灯片一、中中)

一、导入

有一个人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有一个人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出示幻灯片二、标题)

二、向学生展示“飞天”组图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龙在九天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了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万户飞天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出示幻灯片七)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三、写作背景

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四、(出示幻灯片八)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导语:第1~3段主体:第4~26段结语:第27~30段

五、(出示幻灯片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思考:

1、本则新闻的标题包含了几层信息?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出示幻灯片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3、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梦想将变为现实,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欣喜的心情。

六、(出示幻灯十一)导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朗读)

明确:1、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2、指明这一事件的意义,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意义:第三自然段。

(出示幻灯十二)主体(4—26段)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第四自然段的作用:过度,承上启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出示幻灯片十三)研究探讨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最新发生的事件,本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中国的航天史?

(出示幻灯片十四)一、可以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经过的艰辛历程,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二、可以使飞天梦圆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四、让读者明白:征天路任重道远。

(出示幻灯片十五)结语(27—30段)(朗读)

(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七、(出示幻灯片十六)课文结构(板书)

(出示幻灯片十七、十八)请欣赏“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出示幻灯片十九)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他说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出示幻灯片二十、二十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费俊龙拍摄0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出示幻灯片二十二、二十三)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出示幻灯片二十四)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神七”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出示幻灯片二十五)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出示幻灯片二十六)翟志刚走出航天舱,五星红旗太空飘扬,太空从此印下中国人的足迹。

(出示幻灯片二十七)2010年10月1日18时57秒,“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中国人探月梦想更进一步!

八、(出示幻灯片二十八)研究探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中国要在2020年之后登上月球还需要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

(出示幻灯片二十九)明确:

1、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2、后继有人——技术人员、航天员的团结协作。

九、(出示幻灯片三十)

“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无论是谁去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着祖国和人民去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飞行程序和操作,以及如何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次任务。”————在谁将担任首飞航天员的谜底尚未最后揭开时,回答记者“你们现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的提问时表示。

(出示幻灯片三十一)正因如此,杨利伟被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看颁奖词(朗读)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出示幻灯片三十二、朗读)21世纪的神奇之旅,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神舟”五号的胜利凯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绩属于全体航天人,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飞天梦圆的今日,预示着中国强国梦圆的明天!

十、观看“神五”发射前后录像,感受祖国的力量!

(结语)21个小时的征天之旅成就了飞天梦,当浩瀚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问天路永无穷尽,浩瀚深邃的太空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加灿烂辉煌的足迹!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

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创新亮点 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

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学生观看 微课视频

(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

2、发放导学案

第一课时:

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

重温新闻这一刻:

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

(1)画图解惑

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

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

为纪念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如果你是编辑,请在该专题片撰写结语。要求:结合文本,依据作者观点进行书写。

(4)提炼情感关键词

为了更好地推广图片展,请身为编辑的你为此次专题展设置几个情感关键词。

第二课时

我是记者——我写新闻稿

1、组织学生变身现场记者,书写新闻稿

专题图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览反响热烈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现场,请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本次展览。

(引导学生完成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

课后作业: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展示完成新闻稿。

1、学生课前预习新闻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资料。

2、看微课思考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以此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学生分组。

2、找出本课对应新闻内容。

3、变身播音员朗读本课对应新闻内容,谈谈朗读感受。

1、 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2、 结合微课视频知识,辨析本文新闻结构类型。

3、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画出本文新闻结构图。

1、快速阅读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将航空事件按时间顺序,填补结构图。

3、最后为图片展书写专题结语。

4、 理性分析神州五号升空背后的故事

5、 概括提炼关键词。

1、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新闻结构。

2、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

3、有什么样的新闻目的。

1、学生展示以微视频形式上传班级QQ群,学生课下观看打分评价。

2、展示要求:阐述自己构思构成,以及采用的新闻结构类型与写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微课视频,消解了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厌倦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声音与图形营造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2、重温新闻发生这一课,缩小新闻与学生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同题材的新闻为什么不一样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角色代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本文标题一语双关的含义。

2、 消化微课教学知识,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3、 使学生在合作画结构图的过程中,明白新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写法进行微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锻炼学生摘取搜索新闻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阅读的要求,也是新闻教学的要点。

2、 结语撰写,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事实。明确神州五号升空的背后是几代航空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3、 概括关键词,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成为理性的阅读者。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巩固学生对于新闻结构与写法知识的记忆。

2、 从新闻结构输入,以新闻写作输出,实用文的教学目的最终指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让学生不惧怕写作,让新闻写作so easy!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强调:学生用讲解方式教别人可以记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最大化。

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老师是在教航天史吗?作为一篇新闻稿,语文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教什么,也应该更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从结构走入新闻,学生完成了他们可以完成的事情(读懂新闻,读对新闻);从结构走出新闻套路,学生完成了他以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写新闻,说新闻)。出入之间,学生已然人在新闻中,学在新闻中。

为所可能,为所不能,学习就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更是学生从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希望用这样一堂课,带领学生飞向新闻阅读的彼岸!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