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高考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考点专项复习教案(精选2篇)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提示】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 思想政治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一、教材分析(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精选3篇)
【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埃及太阳历、欧几里得及《几何原本》、阿基米德。2、列表格分类记录古代西方科技成就,培养归纳知识、整理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 思想文化(精选14篇)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知道林则徐、魏源、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记住魏源写的《海国图志》,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了解严复的观点和译述的《天演论》,了解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
- 百舸争流的思想(精选12篇)
第二课、 一、高考考点(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
- 初三思想政治《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说课稿范文(精选2篇)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地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分析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要经历一个长期共存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学之中(精选3篇)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学之中教学是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政治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就教学容量来说,总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充分挖掘学...
-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历史备课教案(精选2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精选2篇)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2、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伟大”的深刻内涵。[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散文大...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通用4篇)
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通用5篇)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温故知新】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哲学的含义?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
-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精选4篇)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 新思想的萌发(精选9篇)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2.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
-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精选5篇)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关于思想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 2.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达效果。思路理脉第1段即是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第2——3段,写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精选15篇)
1.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陈根生)正因为《风筝》发表后影响颇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杀”的封建儿童教育的兄长,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写的是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呢?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很感兴趣。...
- 八年级历史教案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提示】注意搭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上一篇: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