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一起看看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欢迎查阅!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上接《》下启《改革开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
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在兴趣上对历史与社会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在思维方面,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我探究意识强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记忆方面,对刺激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历史新课标中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历史教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在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与“阅读法”、“讲授法”、“列
表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利用。学法主要以“探究合作”为主,通过自学辩论、会场模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时政导入法(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唱读讲传”活动吗?
生:参加过。
师:会唱红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唱首红歌,考考大家,好吗?
生:好!
师:选唱《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新课教学:
(一)阅读感知——构建网络(3分钟)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本课知识要点。在初步落实本课的
知识目标的同时,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图说历史——“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7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邓小平的头像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邓小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复出的?
邓小平的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小试牛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分钟)
形式:辩论赛
正方:“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用在自己的辩论中,懂得举证。在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前提下,懂得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四)情景再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分钟)
形式:模拟会场
设计目的:创设会场情景,将“死”的历史“活”起来,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用会议报告的形式呈现,二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借会后的讨论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进而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列表对比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的伟大转折点。(3分钟)
结束新课:信息反馈——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3分钟)
五、板书设计:采用要点式板书(略)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54页选择题:应选D(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模板
★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模板
★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模板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九课教案模板
★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模板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模板
★ 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模板
★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模板
★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教案模板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