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在文艺复兴的年代,这句话很有必要。然而越发展,我们反而越发现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精神的必要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bbc纪录片观后感,欢迎查阅!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

一套精美的系列纪录片,耗时2113526110年拍摄而成,由著名的BBC拍摄,它4102就是《生命》。它展现了地球上千奇百怪动物的生活1653世界,令人眼界开阔。这篇文章里我要讲的就是《生命》系列的第四集:《鱼类》。它主要从猎食、住所、繁殖等方面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生活,为我们揭开了海面下面的一个个秘密。

团结力量大——凤尾鱼

我们平时心安理得地吃着美味的凤尾鱼罐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里的野生凤尾鱼们却是具有团结精神来躲避天敌的。除非是它们数量上占了劣势,以它们团结的配合和精确的闪避速度,逃脱掠食者的追捕倒是不算什么难事。几只海豹前来,鱼群迅速地紧密组成一个极具变化性的巨大方阵,密集的鱼儿遮住了从海面上透下来的阳光。不管海豹从哪个方向冲进方阵,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被搞懵的海豹们只好悻悻地离开。鱼儿都有如此的团结精神来共同面对危险,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勇者生存——小虾虎鱼

小虾虎鱼为了生存,它们的祖先渐渐远离了海洋,来到了淡水。在一座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流淌着一条迸溅出白色水花的大瀑布。水从崖顶渐渐流下,崖壁终年经受着水的洗礼。小虾虎鱼就要从崖壁的底端依靠自己如吸盘般的身体爬至崖顶。这是它们命运的转变,它们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成功。它们有的在半路上需要爬进崖壁上的窟洞休息,而有的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充足,体力不支而摔下了万丈崖壁。生与死只是一瞬间。这条勇者之路只有少数英雄才能走下来,崖顶的瀑布又连着一条美丽的溪流,它们就在那里生活,繁衍,结束余生。它们的卵又会被冲回大海,他们的后代,又走上了一条循环之路。那些成功的小虾虎鱼,无一不是勇敢而又做好了充足准备的。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永远都是如此神奇。我们能从其中得到感悟,开阔眼界,真是受益匪浅。愿你也能好好地感悟生命,从鱼类甚至是其他事物身上,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篇2)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据悉,《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由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LionTV)联合制作,已登陆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篇3)

《地球脉动2》摄制组的路线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纪录片还以全方位视角,为观众展现了Okavango(奥卡万戈)洪水的涨落,及其周边赖以生存的动物们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罕见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猎食的珍贵画面;看到冰原上企鹅、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严苛情景,也见识了生活在大洋深处火山口高温环境下的惊奇生物。当然还有地球各地的壮观美景与奇特地貌。

5年下来,《地球脉动2》摄影组拍出了最多具有权威性的镜头。狼群追逐猎物的速度之快,使得拍摄小组难以为《地球脉动:迎向未来》片头录制整体画面,于是他们透过一种全新系统稳定空中摄影机,在长达几十天之后,拍摄小组才得以从直升机上追踪狼群猎食的全程。在成功拍到雪豹猎食喜马拉雅山的螺角山羊之前,从没有人以长镜头拍到雪豹在野外的特写镜头,之前唯一的影像是以遥控摄影机拍摄而成。落基山脉的北美灰熊带着新生小熊从洞穴中爬出后,画面中有北美灰熊吃蛾的罕见镜头,也是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摄影组还首次使用低照度摄影机捕捉到极乐鸟的影像,其中还包括蓝极乐鸟在野外生活的珍贵镜头。能看到一条雨伞旗鱼已属难得,可在《地球脉动2》的影像中,我们能看到一百多条雨伞旗鱼成群猎食。

摄制组在处理细节上,更是播出了各种行为的完整呈现,包括母豹与小豹的亲昵画面、金雕趁着蓑羽鹤在喜马拉雅山脉迁徙途中,攫住它们的翅膀等。每一个镜头背后,都展现了摄影师的良苦用心。

在以高画质摄影机拍摄拉秋古拉洞穴内部时,拍出了世界最美的洞穴系统之一,它直到1986年才被发现,在登月前两年才有人对其进行了探索。洞穴中住满了蝙蝠,为了拍它们,进入洞穴的摄影师,需要整个月蹲在高达300米的蝙蝠粪便与满是蟑螂的表面上来拍摄。其中一个摄影师一边用胶布贴着自己的裤裆,一边说:“我不想让虫子钻进一些特殊的部位,而且,一个正常人是不应该在粪便里生活半个月的!”但是,他却做到了。不仅与蟑螂同吃同住了半个月,还拍出了地下洞穴里最真实的食物链。

在喜马拉雅山脉上拍摄金雕,与传统方式不同,摄影师要用最近的距离拍摄。但是金雕俯冲时的时速可以达到300公里,即使动用直升机也捕捉不到。所以想要拍摄到金雕飞行的角度变换,就得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摄影师亚伦和艾玛,虽然都是非常有名的滑翔伞高手,他们也是第一次决定像金雕一样来飞翔,在爬上3000米的雪山顶后,却遇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多变的.气候,让他们不得不在高山上呆很久,终于迎来能拍摄,也得反复尝试从高山上飞下来十来遍。而另一个著名拍鸟人巴里.布里顿,为了拍到最近的金雕镜头,更是在高山上潜伏了100多个小时,才捕捉了那短短的几分钟镜头。

在《地球动脉2》影像里,那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画面,必定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篇4)

bbc的纪录片可以说是闻名世界的,这源自于它精良的制作以及电影级别的镜头。在这部讲述中国新年的纪录片中也一样。

第一集的镜头是最美的。无论是春运的人头攒动,还是冰城哈尔滨,又或者是清晨的北京,同样的场景在bbc的镜头中就显得特别的美丽。就拿北京的大裤衩来说,这个建筑在各种镜头中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前不久才去过北京,对北京的城市风貌建筑感觉其实很一般。可是bbc的镜头中,北京显出了万全不一样的气质,更大气,更摩登了吧。最美的当属打树花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火树银花。镜头,无意是吸引我看bbc的纪录片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集则有趣的多,主要以食物为主。看到两个歪果仁拿着木耳说是蘑菇,抱着冬瓜说是葫芦,我真是笑了。这次bbc还十分接地气的介绍了泡椒凤爪和辣条,不知道两个主持人品尝的时候是何种心情。还有混着喝白酒的桥段,真的`不怕喝倒吗哈哈哈!介绍的花卉市场的拍卖倒是让我开了眼界,之前对此毫无了解。哦,对了,还有神级春晚。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客观,一些比较重要的新年现象都被提及了。

第三集我不得不承认,没看完。香港的比重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内容上也没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到底是干儿子啊。本来想给5星的,现在只能给4星了。

总体来说,第一集很美,第二集很有趣,总体节奏把握的很好,节奏对于纪录片来说是最重要的。唯一让我有点疲惫的是整体的讲述逻辑。看似好像很有逻辑,从北往南的几个地方,但是实际上在叙述的时候却显得很凌乱,既不是以地点来作为逻辑线,也不是以时间来作为逻辑线,各种无征兆跳跃,让人有点凌乱,大概是这个导演的风格?

bbc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精选篇5)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单集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引起广泛关注。该片导演、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部纪录片让不少英国观众增进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两国未来继续加强交流和合作,不要让疫情和偏见切断两国之间的文化连接。

《杜甫》一片时长59分钟,上月初在BBC播出。作为该片制作者和主持人,伍德在片中不仅盛赞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还借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评价,将杜甫与西方文学巨匠但丁、莎士比亚比肩,同时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悠久传承给予很高评价。

伍德认为,这部纪录片在英国播出“恰逢其时”,在疫情阴霾下发出微弱光芒,为西方观众提供新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中国,去了解中国人的感受和想法”。

伍德说,纪录片播出后,他收到许多西方观众的积极反馈,“他们告诉我,很高兴能在疫情期间看到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还有观众向他打听英国哪里可以网购到英文版的杜甫诗集,想要趁居家隔离期间潜心阅读。

“宅家抗疫的英国人因为这部小小的纪录片而对中国产生兴趣,”伍德说,“纪录片产生了实际影响,为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理解提供了帮助,这正是我喜欢制作纪录片的原因。”

伍德曾制作并主持超过120部纪录片,包括《追寻文明的起源》《亚历山大东征传奇》《印度的故事》等。他撰稿并主持的《中华的故事》2016年在BBC等媒体播出,讲述中国从古代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他说,正是在拍摄《中华的故事》期间,他意识到杜甫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西方鲜有人知,于是他萌生了为杜甫单独制作英文纪录片的想法。

去年秋天,他和拍摄团队从河南巩义出发,沿着杜甫生前足迹重走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地,跨越半个中国,以西方人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追述中国“诗圣”漂泊动荡、忧国忧民的一生。

伍德说,在采访拍摄中,他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的诗歌传统仍在继续传承。“我和许多中国老百姓交谈,每个人都能和我聊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门前读《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读诗会的成员,给杜甫诗作谱曲演唱的大学生们……从他们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

在伍德看来,杜甫的诗句千古流传,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人性最闪光的部分,比如忠诚、友谊、博爱、坚韧、良知,能够跨越语言、种族和时间。他相信,即便诗句从中文翻译到英文会损失部分意境,也不会影响西方观众的理解。

“身为纪录片导演,我深知没有哪部纪录片是完美的,唐诗的复杂性让这部纪录片更是如此。但我愿意尽力而为,向西方观众展示一些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他说。

除了纪录片导演,伍德还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以及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伍德说,他在不断探寻中国文化的魅力。“我坚信文化交流能消除偏见,促进不同民族互相理解”。

谈到眼下的新冠疫情,他提到,英中之间的许多正常交流不可避免地因此中断,他非常不希望看到中西文化连接因疫情和偏见而中断。“我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伍德说,“更期待我们能一起努力,搭建更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化桥梁,共同消除偏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