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5篇

说课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说明材料,旨在向听课人员介绍课程的设计和组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篇1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时,y=0,即2x-70;

当x时,y<0,即2x-70;

当x时,y>0,即2x-7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0部分图象)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0,=0,<0来确定的。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或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x="">2}

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简单方法,能正确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组织学生举例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提问:如何求解?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结合课前回顾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对比之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共同特点。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正弦函数的性质是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五节正弦函数的性质与图象5.3正弦函数的性质的资料,主要资料便是正弦函数的性质,教材经过作图、观察、诱导公式等方法得出正弦函数y=sinx的性质。并且教材突出了正弦函数图象的重要性,能够帮忙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应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掌握了必须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本事较强,但理解本事、自主学习本事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更富有启发性。并且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正弦函数图象研究和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正弦函数的图象,探索正弦函数的性质,提升逻辑思考、归纳总结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得到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单调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此刻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异常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中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进取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复习的导入方法。

我会让学生回忆正弦函数的概念,以及上节课所学的正弦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图象思考正弦函数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正弦函数的性质》。

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自我经过五点作图法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正弦函数的标准图象。

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思考如下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正弦函数的最值情景如何

(4)正弦函数的周期

(5)正弦函数的奇偶性

(6)正弦函数的递增区间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1、定义域:y=sinx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学生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发现值域为[—1,1]

3、最值:根据值域的确定得到在何处取得最值以及函数的正负性。

4、周期性:经过观察图象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函数的图象是有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让学生思考后发现是每隔2π重复出现一次,得出y=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之后经过诱导公式证明。

5、奇偶性:在刚才经过诱导公式证明后顺势提出公式,总结得到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6、单调性:最终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得到的结论自我尝试总结正弦函数的单调性。

在探究完正弦函数性质后,利用单位圆和正弦函数图象理解和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及时巩固正弦函数的性质,并且还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的单位圆,三角函数线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第三环节是巩固环节,多媒体出示书上例题2:用五点法画出函数的简图,并根据图象讨论它的性质。

经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本事,趣味的知识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四)小结作业

最终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本事,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在作业布置上,我让学生思考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什么样的。

经过比较灵活的题目呈现,能够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进而思考后续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介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略)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此刻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资料,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资料。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本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本事。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本事,运算本事,思维本事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进取性不高。针对这种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进取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经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经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景,找出未掌握的资料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本事。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资料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明白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理解。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经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能够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研究一下,我们还能够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所以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能够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能够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景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比较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有帮忙,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并且利用表格,能够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经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经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景。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所以,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

(1)完成P78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一样,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获奖说课稿篇5

说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说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说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说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

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个

=n(a1+an)

所以Sn=(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na1+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例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2)1+3+5+……+(2n—1)=

(3)2+4+6+……+2n==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 ∴S10=10a1+=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n},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作业:P49:13、14、15、1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