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年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一
相传龙王背痛得受不了了。在龙宫里有没有药可以治背痛。于是龙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老人出去求医。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说道:“不是凡人”。龙王一脸惊慌,但却无法隐瞒真相。于是就跟医生说了实话,也说了他来求医的原因。于是,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然后从龙王腰部的龙鳞下面揪出一直蜈蚣。蜈蚣被抓出来后,医生给涂抹了点膏药。龙王就好了。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这个故事在民间传播开了,每年春天都会舞龙,以祈求来年有好收成。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二
远古时,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人间作孽,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那拐杖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三
玉皇大帝曾有一根雕龙拐杖,因长年累月感受仙气,变成了一条活龙,某日趁玉皇大帝休息,偷偷跑下凡间作乱,残害百姓。玉皇大帝为平民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其拿住,然后让百姓用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待其只剩一口气时,才被押回天庭。从此,民间为祓邪祛瘟、纳福迎祥,便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
春节有什么习俗
贴对联福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特别早的;
蒸粘豆包、年糕:
过了小年就开始蒸一堆东西了,有的地方会蒸一些枣馒头,还有蒸粘豆包年糕的,总之都是以面食为主的一些好吃的,尤其是农村的春节有很多面食美味都特好吃呢!
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年夜饭主要以荤菜为主,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会去饭店吃年夜饭,这就让很多饭店大赚了一把。不过还是传统在家吃的人比较多,也比较热闹比较安全嘛。
吃年糕:
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春节是一定要吃年糕滴。尤其是小孩子和那些处于重要职位的白领是一定必须要吃滴;
吃饺子:
饺子在春节是必须吃的,而且半夜十二点那顿是不能少了饺子的哦!饺子里呢一般家庭会包进去一些东西,比如钱比如花生大枣什么的,都是一些有寓意的东西哦!枣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贵子,钱当然就是指来年发大财喽,还有包开心果什么的,这个都是随自己心情的;
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到八点的春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春晚的频道;
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染造成的;
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短信群发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
春节的来源是什么
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
上一篇:带“兔”字的兔年春节对联五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