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步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你了解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吗?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1.雨雪、大风、低温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时候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最冷的时候,一般大寒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月20日-21日,也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2.雨量增加、防寒防冻
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大寒节气的风俗
1.祭灶
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值年末,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忙着辞旧迎新,扫尘洁物,准备丰富多样的年货。人们送灶时,会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袜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开,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2.吃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八宝饭的说法,八宝饭是用糯米熬制的。他们把糯米蒸熟,然后拌上糖、猪油、桂花,再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3、吃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
4、喝鸡汤、炖蹄膀、做羹食
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做鸡必须用老付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构祀、黑木耳等同炖。鸡汤美味滋补很适宜在寒冬时享用。但是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数腌菜头、炖蹄膀,这是南京人独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膀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腊月时,老南京还喜欢做羹食用。北方的羹偏干豁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赫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的一个原因是取材简单,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腾腾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热气腾腾。
5、买芝麻秸
以前,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6、蒸腊米
天津人会在腊月最寒冷之时,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之后铺摊在芦席上,等冷透后晒干,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用蒸腊米煮食。对脾胃有益。
7、吃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大寒的习俗
祭送灶神
常用的灶神联上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
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大寒时节,人们已经为过年做准备——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