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35岁危机”是近年来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会议上也有不少聚焦于该话题的声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如何打破“35+”的职场天花板,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打破“35+”的职场天花板
吕国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35岁+”遇到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没有时间精力提高职业技能,导致人力浪费与人才断层。
因此,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对用人单位有形或无形的年龄限制的做法,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加大惩处力度。加强普法工作,引导劳动者运用法律保障平等就业权。
此外,吕国泉还建议,机关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推动形成尊重中高龄就业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积极的心理预期。
吕国泉也关注到了“35岁+”群体的职业培训问题。他说,政府、用人单位等应完善职工培训机制,扩大中高龄劳动者教育资源供给,提供更多岗位技能、再就业培训等精准服务,提高其就业率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受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单一的中高龄就业困难人员,推出更多帮扶措施,组织专家给予职业指导、培训项目推介和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
建议部分岗位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据中国青年报2月27日报道,日前,针对近年来职场“35岁门槛”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建议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考虑不同种类工作的特性和年龄匹配度,对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当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他认为,近年来,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是“人力成本”的观念十分盛行。“35岁职场荣枯线”已经成为让职场人士望而生畏的一道坎。
“虽然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国家探索更优的方案。”姜耀东说。
他建议,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和再就业培训制度。不少国家劳动力市场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年龄歧视的问题,这制约了人力资源充分最大化利用,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这类不当行为,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劳动力供给。
“在企事业单位层面,应当适当开放招聘时的年龄限制。”姜耀东说,35岁左右的劳动力是职场上的“生力军”,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考虑不同种类工作的特性和年龄匹配度,对于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当向35岁及以上的群体倾斜。
此外,在个人层面,他认为也应该培养和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随着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全社会的人都在面临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挑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优势,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持续提升个人价值。
35岁的职场人应该何去何从?
一、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关键的地方。中年的我们,老人的晚年,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责任,使我们多了一份沉稳和练达,必须肩挑一份责任,咬紧牙关。
二、中年人踏踏实实,没有朝令夕改,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偷懒,拥抱一切新鲜的事物。我们虽不再年轻,但我们更要与年轻人在一起,突破自己的局限,虚心求教,完成任务。
三、我们中年人积极面对工作,学会抛弃负面三句话。第一句是“我做不了”,我们要积极尝试工作,去完成它。第二句是“我不知道”,变被动为主动,掌控工作节奏。第三句是“就这样吧”,要积极的尝试,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我们中年人也应保持博大地胸怀,能庇佑的只有自己!退潮的前浪不是一去不复返,而是回到大海深处积蓄能量,奔涌吧前浪!
如何打破“35+”的职场天花板
上一篇:感染新冠病毒多久可以恢复正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