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最新)

中国这个大市场面向全球友好的企业们,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

外国中小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好?

德国机床附件公司——

“中国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外企吸引力”

“今年首月,我们在中国国内的订单增长了27%,国外订单增长了34%,呈现出供销两旺的好势头。”德国德纳泰克集团亚洲区销售副总裁莱尔·希尔德布兰德兴奋地告诉记者。春节刚过,德纳泰克的子公司——无锡托达康机床附件有限公司的机械加工车间里就已一片忙碌。测量、钻孔、裁切……高品质的刮屑板、XY轴防护系统、风琴护罩等产品生产有条不紊。

托达康为全德资企业,于2007年落户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是德纳泰克集团在华投产的唯一企业。产品除供应中联重科、山东临工等中国国内大型企业外,还大量出口欧美市场,采购者不乏德玛吉等全球一线工业制造商。“德国技术的先进性,‘链’上中国制造的精密度,让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希尔德布兰德说。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在生产中金属杂屑多、温度高、粉尘密。如果内防护设备标准不够高,会导致工作寿命缩短,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托达康的拳头产品正是为机床生产内防护的‘金钟罩’。”希尔德布兰德介绍,“我们使用新能源材料,研磨颗粒十分细小,对精密加工要求非常高。普通保护设备两个月就需更换,我们的设备能坚持一年。”

希尔德布兰德认为,托达康机床附件产品质量高、保护性强,与中国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每当一项新技术的资料从德国传到滨湖区的生产车间,我都会看到他们和技术专员一起钻研的场景。”他说,在智慧化机械设备与经验丰富产业工人通力合作下,托达康已具备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开发制造各种非标产品的能力。

希尔德布兰德表示,产业链上下游完整、交通物流方便、营商环境友好、政策扶持全面,让他们愈加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近期,托达康赶工生产一家工程车辆制造企业急需的金属拖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凭借太湖湾科创带沿线丰富的原材料采购资源和长三角便利的运输条件,一卷卷钢卷拉进厂区,经过冲压组装加工程序并完成校正和性能调试,托达康仅用10天就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较常规周期缩短一半。

“15年前,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外资优惠政策,是我们投产落户的最大吸引力。发展至今,中国的制造能力持续提升,则让我们的黏性越来越高。”希尔德布兰德介绍,依托长三角便利的港口、铁路、航空等优势,托达康已经实现供应链本土化,目前70%以上的原料来源于无锡及周边地区,研发设计近年来也逐渐向无锡倾斜,“在中国设厂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中国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外企吸引力,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给予我们更多信心!”

以色列干细胞医学公司——

“我们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

“我们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我们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以色列干细胞医学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埃胡德·马洛姆表示,细胞疗法近年来在中国兴起,随着政府对干细胞领域科学研究经费的增加,许多研究都取得了进展。中国的大型制药公司都意识到了细胞疗法的潜力,开始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针对多种适应症的细胞疗法,给他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马洛姆拥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学士学位,是干细胞开发和相关药物研究方面的专家,在生命科学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高级管理和运营经验。他先后担任梯瓦制药公司两个部门的副总裁,还曾任马克特信阿甘公司首席执行官,现在是干细胞医学和马龙制药两家公司的负责人。

“干细胞医学公司成立于10年前,专注于使用细胞技术治疗神经方面的适应症。”马洛姆说,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用单纯外泌体和载药外泌体治疗自闭症,用抗骨形态发生蛋白小分子促进髓鞘再生,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作为政府批准的生物技术公司,干细胞医学公司在以色列享有税收优惠和政府拨款。马龙制药则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和癫痫的缓释普瑞巴林等药物,主打产品是用于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的醋酸格拉替雷长效缓释注射剂。

“我们与中国拥有良好的合作。”马洛姆介绍,马龙制药在南京拥有当地员工和设施,已与中国大型制药公司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干细胞医学公司的外泌体细胞项目也即将入驻成都以色列科技创新中心,并在后者的牵线下,于2022年与成都拜美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对接合作意向。三方已通过线上会谈讨论了几个主要产品的合作方式,以及未来进一步投资合作的可能性。“中方合作伙伴的知识和能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马洛姆说。

马洛姆坚信,现在正是投资和推动细胞治疗产品在中国发展的正确时机。有了马龙制药在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干细胞医学公司也将与更多中国公司开展合作,共同为人类生命健康谋求福祉。“我们正寻求与更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合作,推动公司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马洛姆介绍,中国许多公司已经显示出对投资干细胞医学公司处于临床试验Ⅰ期和Ⅱ期产品的兴趣,“我非常期待尽快再次访问中国,和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见面。”

新加坡“芯片全科医院”——

“中国市场综合优势吸引我们紧密合作”

“事实证明,我们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新加坡胜科纳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晓旻介绍,公司在中国已经连续7年实现业务营收的大幅增长。2022年,胜科纳米全球总部大楼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此外,公司在南京和福建也建设了大型检测分析实验室,今年华南和华北区域还将同时建成两家实体实验室。

胜科纳米于2004年在新加坡成立,是聚焦电子及半导体领域,提供一站式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可靠性分析等服务的“芯片全科医院”。走进胜科纳米的分析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芯片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对于出现信号检测错误的异常芯片,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失效点定位,并结合芯片的原始设计情况判断芯片失效的机理,制定纠正和改进措施。“如果把一个晶体管比作一只蚂蚁,那么这样一颗芯片的面积甚至会超过一个足球场。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个‘足球场’上找到那只‘生病的蚂蚁’,同时找出病因,最大程度保证芯片制造的高成品率。”李晓旻说。

2012年,李晓旻跟随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这里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科创氛围都很好,办事效率也很高。”考察后,他决定将胜科纳米落户于此。苏州工业园区也为胜科纳米在中国的发展积极提供帮助。比如,公司在芯片生产中需要用到精密仪器,工作环境对振动、磁场等要求很高,工作场所必须远离地铁、高压电、高架桥等公共设施,就连地下停车场都不能有。园区协助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厂房,让胜科纳米的仪器得以平稳运行。随后的10多年里,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胜科纳米在中国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

“中国市场综合优势吸引我们紧密合作。”李晓旻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十足,在市场潜力、工业体系、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推动相关行业发展。这不仅为胜科纳米提供了投资兴业的沃土,也为公司同国际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李晓旻介绍,胜科纳米与美国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公司赛默飞就将此前的合作延续到了中国。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上,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赛默飞世尔中国区分析仪器集团等多家公司建立了“苏州胜科半导体分析测试平台”,旨在共同助力纳米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初创科技公司提供更好服务。

“未来,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同中国进行紧密的合作,继续分享中国庞大市场的发展机遇。”李晓旻说。

意大利汽车和工业设计公司——

“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

“进入中国近30年来,我们在见证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意大利宾尼法利纳公司销售与市场高级副总裁朱塞沛·博诺罗说,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和中国市场、中国伙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宾尼法利纳成立于1930年,是意大利久负盛名的汽车和工业设计公司,曾为多个国际汽车品牌设计和制造1200多种车型和车身,获得了市场和业界的认可。据博诺罗介绍,宾尼法利纳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并在全球率先设计了针对汽车车身的全尺寸风洞。此后,公司还逐渐涉及整车制造和其他产品的设计业务,并将汽车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产品设计领域。

1996年,宾尼法利纳成为第一家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设计服务的意大利公司,之后又与奇瑞、华晨、东南等中国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博诺罗表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厂商对车辆的设计要求从偏重实用性转向了舒适和美观,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激励我们不断提升水平,设计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他说。

2010年起,宾尼法利纳先后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设计中心,并在宁波等地设立办事处,专门为中国客户提供在地服务。“中国是公司第三个设立分支机构的海外国家,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宾尼法利纳上海公司总经理阿尔贝托·比吉尼奥里表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宾尼法利纳与中国企业的重要合作方向。

“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令我们印象深刻。”比吉尼奥里介绍,宾尼法利纳目前正与百度旗下公司合作研发智能新能源重型卡车,“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相信在量产后市场前景广阔。”

除了汽车设计,宾尼法利纳在中国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浙江省嘉善县“蓝环”新城设计项目。项目占地380多万平方米,建成后除供市民生活外,还有高教科研和食品生产等多种功能。“这里让我想起了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这也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比吉尼奥里注意到,项目方在设计要求中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发展理念不断成熟的标志,也将为我们未来在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3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经济态势持续走高

防疫优化调整和疫情达峰回落,为春节期间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全国人口流动性显著提升,多项产业释放积极信号。中国电信综合分析工业制造、信息服务、商业零售、农业农村、旅游交通五大行业数据,春节经济指数较2022年春节期间同比增长5.2%,五大行业指标均有提升,综合经济水平积极向好,迎来强劲复苏。

春节经济指数指标体系根据历史行业特征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和前瞻性,聚焦工业制造、信息服务、商业零售、农业农村、旅游交通五大核心产业,面向人口迁徙、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提炼二十五个细分场景作为二级指标,并根据春节及未来大数据指标发展特征、趋势进行优化调整,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测算,完整体现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工业制造总体回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辐射效应增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月31日发布的数据,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环比上升了3.1%个百分点,工业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提升。

运营商和互联网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在重点工业园区工作的人平均出行半径为18.6公里,同比增长了10.3%。说明工业制造对周边经济的辐射范围变大,影响力增强。1月28日复工后,返回工业园区的人数逐日增多,日平均复工人数增速为11.5%,同比增长74.2%,环京、环沪、广佛城市通勤圈通勤人次同比增长6.4%,复工返工速度和跨城通勤规模均出现增长,疫情影响明显减弱。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电信积极推进5G基站智慧节能,2023年1月节约电能73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4.25万吨,环比增长7.1%,有效驱动产业经济绿色发展。

综合以上数据,工业制造春节经济指数比去年同期提升20.2%。

信息服务基建规模扩大,行业应用活力回升

信息服务行业将在产业互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信基建将在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截至2023年春节,电信5G基站覆盖比去年2月增长46.0%,覆盖至全部市县和重点乡镇,加快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10G PON端口数比去年2月增长68.0%,覆盖300余个城市,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稳步增加。

在信息服务应用的活跃度方面,电信5G移动用户春节期间同比净增52.9%,宽带计费用户同比净增5.2%,移动互联网流量同比净增11.2%,其中影音娱乐类流量占比最高。

综合以上数据,信息服务春节经济指数比去年同期提升36.7%。

商业零售持续升温,购物需求提振,线下消费场景显著增加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运营商和互联网大数据显示,线下消费成为今年春节消费最亮增长点,春节期间商圈接待量达32.9亿人次,比去年增长4.1%,其中成都、重庆、武汉线下经济复苏尤为明显。

在线上消费方面,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消费类APP使用人数比去年春节期间增加73%,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在线上消费。同时,春节期间换新手机的用户同比增长1.5%,有了新手机,线上消费更得心应手。

随着全国各地市关于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落实,从18:00—次日6:00,平均每人驻留基站数达到114个,比去年增加了39.0%,夜间活跃度显著提高,夜间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综合以上数据,商业零售春节经济指数比去年同期提升26.1%。

农业农村劳动力回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发展积极向好

分析农业农村大数据,适龄工作男性占比60.98%,同比提升6.33%,适龄工作女性占比64.81%,同比提升8.68%,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愿意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使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农产品价格环比上升3.9%,中等以上消费水平人数占14.5%,同比提高9.9%,传统农业仍有潜力。乡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春节期间乡村游达到4602万人,同比增长35.8%,乡村居民平均出行半径达到9.8公里,同比增长8.2%,产业积极转型,乡村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状态。

综合以上数据,农业农村春节经济指数比去年同期提升13.1%。

2023中国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GDP增速自2010年逐季持续下跌,由2010第一季度的12.2%下跌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这种情况使不少人相信: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低于6%,因而GDP增速还会进一步下跌。

主张中国GDP潜在增速低于6%,因而还会继续下跌的论据包括:人口老龄化、环境制约(绿色GDP)、体量大了(边际收益递减)和改革滞后等。但是,现实中还存在许多抵消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如:城市化、产业升级、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提升等。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相互抵消后的净结果是什么?没人算得清楚。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除了死亡和纳税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无疑的。我以为,不应轻易断定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是6%、5%或更低,而放弃为获得尽可能高一些的经济增速的努力。

事实上,何为潜在经济增速,人们存在各种不同理解:现实中能够实现的最高经济增速?过去或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平均经济增速?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历史数据推导出的某种经济增速?某种类型国家在具有可比较性的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速?潜在经济增速每年都可以不同抑或是在给定时期内不变的某一平均数?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由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量世界排名第18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再保持每年9%至10%的实际增长率,但中国GDP增速由10%下降到6%甚至是5%、4%却不是必然的。我不相信有谁确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与其问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是多少,不如问中国的“不导致通胀失控的经济增速”是多少?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增速超过“潜在增速”,或出现所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一定会上升。

如果把“潜在经济增速”理解为物价基本稳定(如对发达国家而言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3%甚至更高一些)条件下可以获得的最高GDP增速,则可以发现,中国多年来的GDP增速是在“潜在经济增速”之下的。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十年中CPI一直保持在2%左右,PPI从2012年3月起连续54个月同比负增长,从2019年7月起除2020年1月外连续17个月同比负增长。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PPI同比下降0.7%。中国的低通胀率显示,中国应该有可能获得更高一些的GDP增速。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6%、2.2%和8.1%,三年平均值是 5.4%。考虑到疫情对中国供给链的破坏,中国政府以2019年、2020 年和2021年三年平均数为依据,把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为5%-5.5%之间。如果不是疫情反复,2022年中国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23年中国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速不仅同基数有关,而且同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有关。已知2022年GDP增速为3%,假定疫情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为5%,则2023年中国GDP增速可以达到7%。考虑到三年疫情对供给链的破坏,以及修复供给链的困难,可以假设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有明显下降。如果潜在经济增速为4.5%,2023年的GDP增速就应该为6%。如果潜在经济增速为4%,2023年的GDP增速就应该为5%;去年年底全球著名投行对中国2023年GDP增速的共识性预测是4.9%。在中国优化防疫政策之后,外国投行和经济预测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GDP增速。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旗下的预测机构EIU就把2023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上调到5.2%。

我以为把202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定为6%+是合理的。把2023年GDP增速目标定得高一些有助于鼓舞士气,有助于激发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如果不出黑天鹅或类黑天鹅事件,中央所说的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是可以期待的。

除基数很低之外,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有望出现较强的反弹的更重要原因是,中国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还有较大空间。

首先是财政政策空间。尽管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严重,但根据IMF的数据,中国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对GDP比为71.5%(2021年10月)。与中国相对比,日本国债对GDP比为262%、意大利151%、美国137%、西班牙118%、新加坡118%、加拿大113%、法国113%、欧元区95.6%、德国69.3%。考虑到中国的高储蓄率和良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的财政状况显然好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其次是货币政策空间,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准备金率,中国的准备金率目前为11%。美国的准备金率自2020年3月就已经降到0%。中国的其他各种政策利息率如R007为2%左右、中期(1年期)MLF利息率为2.75%。目前仍有下调的空间。2023年1月16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9175%,相比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期间的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收益率曲线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学者对执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担忧大概是中国的高杠杆率,而高杠杆率又主要是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高杠杆率。首先,中国的总体杠杆率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是特别高。中国国情与许多国家不一样,杠杆率不能同一般国家简单对标。例如,中国居民储蓄倾向高,高债务有高储蓄的支撑。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年年贸易顺差,中国是个净债权国,拥有2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总体上,中国的杠杆率是负的。

中国的企业杠杆率很高,但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中国企业存在增长冲动(对这种冲动要“一分为二”),投资率相对较高;二是中国股市融资规模相对较小;三是中国企业自有资金相对较少。在微观层面,某些企业会出问题,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激励机制、金融监管和许多体制性原因。这些问题不是靠降低宏观杠杆率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改革和经济增长来解决。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中国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需要调整。例如,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有一个最重要特点,即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缺乏现金流(甚至无现金流)的具有极高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市场化的高成本资金。例如,2021年城投公司筹集的其他资金占了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的55.7%,即利息率最高的资金在基础设施融资中所占的比重最高。2022年的情况恐怕也会大致如此。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财政和金融风险从中央转移到了地方,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经济,其财政及相关金融风险水平并未降低。相反,由于这种融资结构的复杂性、不透明性以及资金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财政以及相关金融风险总体可能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除地方政府本身的问题外,同这种融资结构恐怕不无关系。

简言之,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国的杠杆率偏高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杠杆率较高不应该成为中国不采取具有足够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理由。归根结底,杠杆率的降低要主要依靠提高分母(GDP或GDP增速),而不是依靠降低分子(减少债务或债务增速)实现。

对2023年发生较明显通胀压力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从2023年1月份的各项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迅速反弹的过程中。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在疫情出现根本性好转、封控完全解除之后,各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会迅速反弹。但由于供应链的修复恐怕会明显滞后,再加上某些黑天鹅事件性质的供给冲击,供给的增长可能一时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供求缺口的出现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因而,我们对2023年出现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应该有所准备。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程度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形势的制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一定时间内,中国可能需要面临较高的通胀率。2023年如何实现增长和通胀的最佳平衡可能会成为对中国决策者的重要挑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只是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必要条件,中国还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案,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落实提出的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法治中国建设” “企业自主经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和“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不仅调动大型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仅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而且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只是为改革和调整争取时间。

我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执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就能够得到充分激发,2023年就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