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高中政治四本书知识重构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政治四本书知识重构

  小编在此将高中三年的政治知识进行了重构,更充分全面清晰地展示了政治的知识脉络,希望能帮助到您。

  四本书知识重构

  一、答题时需注意的事项

  1.有些意义题、原因题、措施题都可以转换成体现题。

  2.有些联系材料的话时需要概括的,而不是简单地抄写材料。

  3.有些题不能太局限于所背诵的答案,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有些题的答案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整合,不能局限于某一范围内的知识。

  5.做经济、政治题时一定要注意题中的主体。

  6.做文化、哲学题时一定要关注主观的东西是否定性。

  7.做哲学主观题时的答案结构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8.有的虽然是意义题,但也必须先写理论,再写意义。

  二、经济图表型题的做法

  1.首先看表头,搞清楚图表反映的核心问题;

  2.其次是审图表,要纵向、横向比较,同类的内容合并【有时候将其中几项合并,会得出新的信息(如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合并得出公有制的信息)】、不同类的保留,使概括的内容简约而全面,如果是坐标图还要注意曲线升降的坡度变化;

  3.把特殊年份还原成历史事件进行表述。

  4.最后审读图标后面的注,注是对图表的文字补充说明。

  5.组织答案时,要把标题与图表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既写现象又写本质;注解往往是一个要点。

  三、关注辨析题和最后4分题

  (广告词、举例子等)

  四、常效热点:创新

  【经济中的创新】

  1.科技创新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②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④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

  ⑤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驱动。

  2.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说明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政府角度:

  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服务。

  企业角度: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树立企业创新理念。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 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创新企业合作方式,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

  【文化中的创新】

  1.进行文化创新的原因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主要保证。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哲学中的创新】

  1.创新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

  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②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辩证法: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B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五、政治生活主体

  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公民享有 权利。③公民要履行 义务。④公民做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信心与能力,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公民做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⑤因为公民要坚持三原则。⑥【公民所做的事情涉及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时还需要写出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意义。】

  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原则。③依法有序的参与。④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⑤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

  对公民:有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对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政府审慎行使权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对社会:有利于全社会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做 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联系材料用到哪些职能写哪些职能】

  ③是政府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

  ④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要求。⑤是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⑥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⑦现实意义。

  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②履行职能;【联系材料具体写,有时不只一个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③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⑤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⑥树立政府权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人大代表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人大代表做 是行使 权利的表现。③人大代表做 是履行 义务的需要。④人大代表做 体现了人大代表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⑤开展某项活动的意义。

  人大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做某件事 ?

  ①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各级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②人大做 体现了行使 权。 【怎样做某事时一定要注意立法权和监督权。】③民主集中制等。

  党做某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做 坚持了 执政。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一般不用,但要有这个要点的意识】 ⑤现实意义。

  党如何做事情?

  ①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 领导。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联系材料具体写】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⑥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为什么要做某事?

  必要性: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摩擦或冲突的根源。联系材料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联系材料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联系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 。【还可能用到】

  A符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C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D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E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F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意义:①有利于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多极化发展,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我国应怎样做某事?

  ①遵守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重视发挥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②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国际义务。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⑤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⑦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六、哲学宏观结构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之——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⑴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⑶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种表述方式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种表述方式

  【1】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人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自然界的客观性 (四)社会的客观性

  (五)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第二,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第三,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四,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五,从当时当地客观条件出发,要把握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的实际。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之——认识论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克服错误的认识。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之——辩证法

  辩证法的总特征之——联 系 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主观客观条件;有利不利条件;内部外部条件】

  (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2】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辩证法的总特征之——发 展 观

  (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四)量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从事物发展的状态看】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1】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五)与发展相关的理论还有:

  【1】辩证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 盾 观

  (一)矛盾是对立统一 【124】 【134】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要求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四)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A、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①正确地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搞好试点工作等。

  (六)主次矛盾辩证关系:【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七)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在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八)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应该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一点论,也不搞均衡论。

  辩证法的要求——树 立 创 新 意 识

  (一)辩证否定观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或: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创新的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之---- 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六)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之---- 价值观

  (一)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属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

  (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①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1】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七、经济按主体重构

  发展经济措施总结

  【对内】

  投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外】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A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增加税收,优化产业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B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国家的态度: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4.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为什么要重视社会公平?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内在要求,是实现 共同富裕 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

  ④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⑤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⑥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扩大消费,优化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3.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①最根本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人民收入。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

  ⑤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应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怎样进行市场调节?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②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⑤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的微观主体,必须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社会应当怎样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①坚持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②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进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③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节、控制、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弥补市场配置的不足。

  5.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①深化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

  ②科学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平等参与,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

  ③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④总之,宏观调控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

  6.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8.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B、不利影响: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外开放

  1.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

  ①我国不断提高自身对外开放水平,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市场开放性和竞争性的体现。③坚持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③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④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⑤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⑦要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消费

  1.为什么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②扩大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

  ③促进消费有利于社会收入差距的调节。

  ④消费水平提升,有利于优化消费、投资、出口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⑤促进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减少对外依存度。

  2.如何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对应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最根本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消费信心。

  ④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要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⑦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投资与融资

  资本市场的意义: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B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C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特别注意:

  a企业要经营成功,还要面向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b提高经营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c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制组织形式;采用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高了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d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e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等。

  八、文化重构

  文化的特点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文化的作用【一般】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综合国力。A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B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优秀文化塑造人的表现: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的作用【特殊】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交流的意义:A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B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E 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7.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8.文字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它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9.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1.民族精神:第一,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三,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文化措施题

  1.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可以通过发展经贸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强文化交流。

  ⑤学习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⑦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做到继承、发展、创新的有机结合。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5.就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怎样应对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①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大众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个人方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③生产者和经营者: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C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E 要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有利于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利于更加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措施?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B要自豪自信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

  C要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D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 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E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措施?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④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点滴小事做起。

  10.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⑦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三政治复习建议

  1、戒骄戒躁,认真上每一节课,做每一道题

  一直以来,我非常认可一种说法,即“心态会极大地影响高考成绩,它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6月7-8日那两天,而是在整个高考复习阶段。”

  从我个人高三经历来说,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我是一个很容易紧张,心态调整能力一般的人,但只要想到备考的每一天我都尽全力去努力,就觉得不管结果如何,都不留遗憾。

  认真地上了每一节课,认真地完成了每一道题,就比别人多一份淡定和从容,高考答题时也能保持沉着冷静,更好地发挥水平。

  另外,平日的练习和各种资料切不可忽视,了解一些时政背景资料有时还可以节省做题的时间,加深的理解无形中会提高正确率。

  2、整理归纳知识点

  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能力立意、立足设问”,但是课本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各个知识点是答题最重要的依据。在这方面,我认为跟随老师的脚步就好。

  当然自己也要注意:第一、二轮的复习覆盖面要广,除了重点知识要重点掌握之外,要注意抓小细节。

  对于书本上各个链接和知识窗提及的内容都要有所了解,厘清不同概念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每一课的知识体系(即讲了什么、各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清晰地掌握。

  第三轮复习时要学会从一个知识点发散思维,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常识中可以联想财政作用、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想的时候要尽可能多角度),这种思维运用于论述题有助于拟分论点,也有助于简答题的多角度答题。

  此外,我以前曾整理过哲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基本上把它们浓缩成三句话的形式作为分析说明题的第一段(形式基本为:大概念原理+小概念原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方法论)。

  3、多反思总结

  题目做了很多,那么不妨试一试分类,可以自己尝试分一下简答题设问的方式、不同类型简答题的答题模式、答案的组织布局、分析说明题不同的类型(理由是否支持观点/措施与建议是否一致等)。不盲目做题,让自己做的每一道题都有价值。

  针对平时小考大考的状况,学会分析自己的试卷,分析自己哪部分失分,原因是什么,再针对原因做适当数量的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逐步反思改正原先不对的地方。

  比如在一模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分析说明题做得不好,12分只拿了6分,所以特意找了很多建议措施类的题目,尤其高考题,自己先做一遍,做完后研究答案,把答案分解,尽量还原思考路径。

  其次是要注意细小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课本内容和题目有机结合。

  最后是思维要缜密,做题要细心,语言表达要有逻辑。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能力会有所提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