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归纳

嘿,同学们知道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归纳,欢迎参阅呀!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归纳

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

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

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24.子犯请(请求)击(袭击,攻击)之。

25.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这)。

26.因人之力而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混乱的军队)易(替代,攻打取代)整(联合一致),不武(符合武德)。吾其还(回去)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 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⑺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 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三、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介词,拿,用。 敢以烦执事

(3) 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越国以鄙远

(5)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 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 连词,表修饰。 夜,缒而出

(3) 连词,表转折。 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3) 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 代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 语气助词,表陈述。 子亦有不利焉

(2)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 兼词,于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 代词。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6.且

(1) 连词,表并列,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连词,表递进,况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4、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历史背景

九月甲午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