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解决孩子算错数小烦恼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解决孩子算错数小烦恼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烦恼。而且家长们也都知道,计算在数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解决孩子算错数小烦恼

从学科角度看,数学的核心素养

有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共六项,其中运算能力也是能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它贯穿了整个数学的学习当中,是理科思维的基石,影响到其他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从幼儿园升小学的角度看,运算能力是面谈考察的常见内容。从往年的入学面谈内容来看,10以内或20以内的加减法经常出现,考察的形式也很多样。

(图片来源 《2019小学入学面谈手册》)

孩子经常算数,好多家长都会觉得是因为孩子不够细心、粗心造成的,那真的因为“粗心吗?”其实不仅是因为粗心,还有很多的因素造成!

经常算错数的具体表现

以前在跟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反映孩子出现以下这些错误:

1、读题错误,也就平常说的审题有问题,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

2、数错数。过程明明是对的,但在最后写出来的答案却是错的,就像这里图片展现的一样,过程没有问题,最后数箭头数量数错了。

3、抄错数也是孩子经常出现的,对着抄也是抄错。

4、计算错误。像图片展示的一样,平常练习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错误,但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了。出现以上的情况,好多家长都表示没有办法理解。但其实这些都告诉我们,孩子的计算不能忽视。

经常算错数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要对症下药,寻找源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经常算错数呢?原因是众多的,大致与下面三者分不开关系。

(1)学生自身原因

(2)家庭原因

(3)学生知识

★学生自身原因

孩子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可能由于自身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注意力发展不完善,稳定性不高、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和阅读理解能力困难等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详细分析下面的几点原因。

第一点: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

那什么是短时记忆呢?我们平常所说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它有两大特点,分别是:

(1)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多种形式。但以言语听觉的最为突出;

(2)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信息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其保持时间约为 15 至 30 秒。

一道数学题从理解题意到列算式得出结果往往包括多次的理解与计算,中间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或者将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都需要进行短时记忆,但很多时候孩子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想快速得到结果……使得本应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

比如孩子在学习进退位加减法时,在出现进位的时候忘记了新产生的进位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或者,如果出现连续退位的减法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像21-9,学生很容易算成21-9=22,这就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第二点:注意力发展不完善,稳定性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存在于低龄段学生中,特别是幼儿园升小学阶段的孩子。这里的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分为有意专注和无意专注。它有以下五个维度,分别是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分配。

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注意力的结果。良好的记忆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注意力基础之上。教育心理学指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其对该对象的感知就完整、清晰、突出,感知的信息也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没有注意的知觉,一般只能进入短时记忆水平。”所以,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效果自然达不到所期望的。

孩子由于注意力不佳,特别是低龄段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也是就大家常说的有“脑比手快”。 “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使他们容易产生计算错误。

另外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容易把23看成32,把9写成6,把4位数写成3位数,这些都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选择性和广度等尚未发展完善。

第三点: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直观(感知)行动思维(0~3岁);

②具体形象思维(3~7岁);

③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分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

低年龄段孩子,其思维特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或者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就像这两个孩子一样,题目上是给出的是6,但在列式时却写成了7,减法算成了加法。

另外,小孩子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

第四个造成经常算数的自身原因是阅读理解能力困难

平常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听到“我孩子就是不明白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类似的声音,这也是家长们很担心的一点。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数学学习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要得正确的结果,首先要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再来逐个演算。但孩子的认字量不足或者读题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都会导致字面意思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结果的推算。

比如练习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些孩子会下意识忽略题目中“还剩几个西瓜”这个问题,直接看图,认为是原来虚线框外4个西瓜与框内的6个相加。从而导致错误。那在多元思维的课程上,我们老师对于题目的理解是非常重视的。

当遇到信息量较大的题目时,老师会与孩子们一起读题,将关键的信息标记出来,理解题目意思。

这样即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题目意思,又能培养孩子的做题习惯。家长平时在家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时候也不防多试一下类似的方法。

★家庭方面

孩子的计算能力强不强,这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小时候。在此问各位爸爸妈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计算能力不同,但是小时候您是否经常指责ta的错误呢?

相当部分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计算错误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找出错误的原因,而是反复以孩子出现的错误来否定孩子,而反复强调错误的地方会让孩子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甚至会让孩子的成绩进一步下降。

比如,有两个孩子的数学考试中都有同样的一个计算题出现错误,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数学学习,我相信这次的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我们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一起加油。”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了好大学。”

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给孩子摧毁性的语言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有良好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家长首先应该向孩子奉献出自己的良好习惯。比如向孩子展示列竖式计算时候,有没有按要求数位对齐,有进位标进位?

古人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很多不爱学习或学习吃力的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父母在教育孩子热爱学习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审视自己,反思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专家指出:身为父母,不能一味地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还要关心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示范榜样来培养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的好习惯。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从小就热爱学习,自觉主动地学习,为未来成才奠定充分的知识基础。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焦点访谈》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

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学科知识

孩子在计算过程出现错误,很大部原因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

主要体现在:

知识掌握缺陷引起的失误。数学中概念、性质、算理、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

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概念不清、没有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没有很好地掌握等,孩子在计算时就会出现错误,并且自己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

其次孩子自己计算能力不过关也是经常出错的原因。有些孩子对于概念及运算法则已经理解到位,但由于自己本身的计算能力不过关,在一些简单的加减口算方面也会经常出错误。比如9+3,有的孩子会得到13,也有孩子会得到11。如果有出现类似的情况,需要对孩子加强口算方面的练习。

小象数据研究院对孩子的计算方面的情况也做了一定的调查,针对3亿次答题背后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制作出了一份《中国小学生在线口算能力数据报告》。这份报告,为我们呈现了孩子运算能力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它们分别是:不退位加,不退位减,十几减9,进位加,9加几,加减混全,乘法口诀及认识人民币。

经常算错数产生的影响

计算错误产生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造成失分,成绩不稳定,其次会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经常算错数也会降低孩子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经常出错,但其他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这一对比下来总觉得自己在这一点就是不行,从而会有自卑感,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比如不够自信,胆小等。

给家长的建议

针对上面的原因及影响,老师想给到一些建议各位家长。

★坚持训练、培养短时记忆能力

即边读边让孩子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提高孩子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读题时最好是一边读题,一边提醒自己要仔细,要多读几遍。这就是好的思维习惯。

老师建议

1、信息的形象化:借助卡片或游戏形式记住所见物体或文字;

2、进行文字复述,每天预留一定时间进行训练。家长可以选出一段看完需要约1分钟长的文字。看完后,要求孩子凭记忆用原语或者相类似的词语对内容进行复述。在看的过程中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看一次,但次数不宜过多。

复述完以后,与孩子一起对复述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信息的遗漏点。在这做类练习中,材料不宜出现过多的数字、生词、专用名词。难度可以从刚开始的一个句子,到一段话,然后逐渐拉长。

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切实加强口算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注重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孩子经常算错数,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够好。因此良好的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建议从小开始养成以下一些好的习惯。

1、审题习惯。应要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要求孩子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避免抄错数字、符号等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2、书写习惯。在计算过程中,要求书写整齐清洁,格式符合要求,计算正确合理。要求做到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正确、迅速,方法合理、灵活。

3、草稿的习惯。督促孩子养成做数学题一定要打草稿的习惯。草稿上竖式要书写要整齐,便于查对。

4、检查的习惯。大部分孩子的检查都是被动的,要让学生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使检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代入法等,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总之,有效地防止孩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错例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动”带读,即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为有些孩子读题会跳行,第二行还没读完,就直接读到第三行了,这属于读题不仔细,也是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那有什么方法或工具可以帮助孩子认真读好题呢?可以用到画圈、划线等符号来辅助,帮助集中注意力。

就像这题,在读题的时将关键信息用线画出来,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如果遇到信息更多一些的应用题,最好是一边读题,一边提醒自己要仔细,要多读几遍。遇到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对照着自己的式子再读一遍题目,既检查了读题,又检查了式子。

★学会倾听。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有限,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而有条理的说出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没有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出错的原因时,有些父母很急躁,听不得孩子吞吞吐吐的讲话,于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就开始责备。

因此父母应耐下性子,多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心情放松的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建议家长一要“专注”看着他,不打断制止孩子说话。二要亲密肢体语言,给予孩子温暖的爱。

计算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素养,但它不是特殊人物才具备的,只要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都将能取得一定的进步。计算能力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都将会是影响孩子优异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们先天都有个体差异,对计算的数感都不一样,爸爸妈妈也无需太过担忧,只要后天注意对孩子们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那么孩子在这一方面都会有很大改变的。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x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x2x论“5+9x2x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解决孩子算错数小烦恼相关文章:

1.数学3遍审题,让孩子摆脱写作业慢计算出错的毛病

2.纠正孩子弹琴时错误手型的小妙招

3.家长指导孩子数学的特性与要点

4.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苦恼的事是什么

5.烦恼 作文精选5篇 7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