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开出芬芳;十年磨剑,努力未变;十年坚守,成功守候。十年的风雨兼程奋力追逐,让梦想现实的时刻。祝努力备考,金榜题名,考入理想院校。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语文高三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1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①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流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解析】BD 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分)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③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友人游河东①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2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凄清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2分)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2分)
【解析】颈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下句写友人旅居的北方,“湖波”句写诗人在南方看到雁归时希望友人能像大雁一样归来,“槐驿”句写友人在北方的旅舍中孤独寂寥的情景。这两句均为送别时的想象之景,是虚写。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1分)②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2分)③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2分)
(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
【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
【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
【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颔联上句“清风掠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2分)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写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分)
【解析】尾联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希望“官闲”,能经常到此赏竹、“枕簟”。也写出诗人对像竹子一样高洁品格的追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访 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 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
【解析】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白与红,色彩对比鲜明。尾联,只有丹枫殷勤报秋,结合颔联以及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心情是忧伤的,旅居异域,看归帆,看落日,思乡之情尽在其中。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1分)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1分)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又非秋独有。(1分)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分)
【解析】首联写缘何访秋,“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南柯子 丁酉清明
黄 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1)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同意。写清明复至,以时序变换突出漂泊之久,离恨之长;新燕栖旧巢,飞衔香泥,欢忙美好景象反衬人之离别;佳人空守闺阁,游子有家难归,怅恨无期。风吹飘絮侧帽独行,凭栏远眺独送落日余晖,心中更加凄凉。闺中人书信上的泪痕已消逝,可见藏之已久与书信之稀,徒增思念之情。
【解析】结合关键词“说相思”“锦书稀”“子规啼”(不如归去)可知,词中所言情恨为离情别恨。“天上传新火,人间试
衣”写时序变换,言漂泊很久,离恨久矣,意在言外。“定巢新燕觅香泥”所说的“新”“香”,层层点染出春天之美好,反衬出在家居住的空守闺阁,漂泊的人却有家不得归,离恨不言而喻。“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一句,写飞絮,从游子一方感叹春将暮矣;写落晖,从闺中人一方悲叹太阳又西下。有家归不得之悲怆,直透出词面。 “粉痕销淡锦书稀”,说的是闺中人从前寄来的书信,上有泪痕,今已消淡,则是因为藏之已久;更言书信之稀,并且不能再得。其中久别信断之事,长念不已之情,真实可现。
(2)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词人为何“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子规啼叫的声调非常凄切,行人听来尤为感伤。而暮春时节山南山北到处是子规的啼叫声,即使词人怕听,但也不得不听。(3分)一个“怕”字,写尽了作者无可逃脱的离别之恨。(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5分)
【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本词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3分)
【解析】柳词写的是个人的离别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及词中“故园目断伤心切”“可堪更近乾龙节”等句可知,抒写的是家园、故国之思。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3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3分)
【解析】该问是考查表情达意的方式。举首远望,再也见不到北方故园,故引发深切的伤感,这是直接抒情。“无边”两句,以景物来烘托“伤心切”的心情,是间接抒情。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11分)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首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 “寂寞”。
D.词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 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咏梅》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解析】BD 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项,“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卜算子·咏梅》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咏梅》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卜算子·咏梅》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地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2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2分)词人以“群花”喻当时-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眼儿媚
阮 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1分)
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1分)石词“淡淡”“萧萧”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1分)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雨打“芭蕉”更使人感到孤独忧愁。 (1分)
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从全篇来看,又是以景结情。(2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解析】结合注释来理解三句所抒之情。结合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来回答效果——含不尽之意。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2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 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
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
7.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 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 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8.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
9.《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10.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
《蜀道难》
11.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2.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 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 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13.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1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15.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16.《声声慢》不正确的一项是(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16.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
B.词作从眼前景物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课外古诗】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参考答案
1-5 BDDAC
6-10 BCCDB
11-15 DDACA
16-20 DBCDB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3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4、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6.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8.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0.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景,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2.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3.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4.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署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莫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16.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E.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18.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本题两小题,11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0.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21~22题。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九歌》《九章》等-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C(A应是暮春,“春寒退”,意为春天即将归去。春去也也呼应开篇“春寒退”,此句写的是春光虽好,但已入暮,怎不令人心碎意乱。C“日边”指帝京,京城,参见注释。(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得5分)
2.(1)惜春伤已之愁。暮春时节,落红无数,词人感慨春光已逝,叹惜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2)飘零憔悴之愁。词人提货单飘零,离亲别友,内心烦乱,因而产生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3)思念故人之愁。词人感慨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只有满腹愁苦,凄恻哀怨。(4)壮志难酬。“日边清梦断”词人被贬,寓政治理想破灭,对朝廷不敢报有幻想,抒发了壮志难酬之苦。(6分,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3、(A、E)A,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E.诗人引述典故目的不在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4、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5.C E
6.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6分)
7.CE【解析】C项,“更能表现”错,颈联描绘了 “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用“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都能反映出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心理。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选对一个3分, 选对两个5分)
8.第一问(2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问(4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9.CE【解析】C“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分析错误,这里用诙谐的手法表现自己疏狂的个性特点。E“语言含蓄蕴藉”分析错误,这首词语语言质朴,抒情直白。答C给2分,答E给3分。
10.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沽。词人借品行高沽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性格。(答一个要点并分析可得3分,答出2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1.DE【解析】D“所见所闻”赏析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和联想来抒发的。E“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
12.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13.BD(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
14.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
15.CD【解析】C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 “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D“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
16.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动;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答案必须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否则扣一半分,意思对即可,每点两分。〕
17. BD【解析】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D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8.(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9.BD【解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0.(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
21.BD【解析】B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22.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方法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
★ 高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方法2020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怎么做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归纳2020
★ 语文古诗词高考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 语文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