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

androidx86.net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生活是高中政治的第一个模块,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政治内容,更是我们学好整个高中政治的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③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3、货币的职能

①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纸币无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经济衰退)

6、电子货币:通过电子化方式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必写)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

2、消费类型:

①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②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5、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依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如何发展生产力

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提高劳动者素质

必须加快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原则)、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

④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本质区别: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③组织机构:

1、决策机构: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

2、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3、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三大机构权责分明、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①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③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根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提高自身素质

3、劳动者的权利:

①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利: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 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3、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流动性强,收益少,安全性高)、金融债券(流动性适中,收益适中,安全性适中)和企业债券(流动性弱,收益高,安全性弱)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为什么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

3、兼顾效率与公平

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矛盾性)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4、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总: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①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超过纳税期限)、抗税(暴力)、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 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 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内容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手段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围绕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要义(p88相关内容)

以人为本——核心立场(p88相关内容)

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p88相关内容)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p88相关内容)

更多资讯:公众号-西南家长联盟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必要性: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

2、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书p89~p9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重要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 高二会考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消费生活知识点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篇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精选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五篇

★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备基本知识点归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