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

androidx86.net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1

就在上个周末,我将《百年孤独》看完了。百年孤独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读它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剧情等,都要用一个外国读者地方身份去翻译,下面常常备注着他国语言,风俗习惯的,实在是难懂,所以我只能细嚼慢咽,慢慢品味这本经典名著了。

作家马尔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现代主义作家,这本书所表达的孤独,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让人不寒而栗,每一个叫孤独的字眼不断从书本里面涌现出来,我看着也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纠结,一样想从情节中解脱,但是我不能,书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为生命中的故事是注定发生的,被故事选中,没资格懵懂。

书里最深切的是考验人们内心深处的爱,但是他们大多数用冷漠,无畏的姿态将它表现出来,甚至是宣泄着自己的孤独来索取爱,索取他人的关爱,这似乎应该称之为怜悯,触及人们心灵最脆弱的地方,最温柔的部分,都是这些东西会被现实的物质所磨炼,到最后也许什么都不剩下,谁也没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内心应该具备自我温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动去温暖他人,关爱他人。

看完这本书的我还在书中的情节里久久不能调整过来,也许这是这本著作给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独》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将它珍藏着了,说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2

曾经一度对自己胸无点墨的无知感到自卑,为了与有文化气质内涵的人接近,并努力成为其“朋友”,最近两年来开始刻意提升自己的文学涵养,因此,为了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杂书”上,一直在刻意搜集“好”的著作来读,当然包括名人推荐的好“书”……

半年前,偶然的机会,接受了梁文道先生在凤凰卫视某栏目中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百年孤独》的推荐。

但是,最初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几十页,就被里面纷繁冗杂的众多人物的名字所困惑,被直白生涩的翻译所纠结,也被里面混乱的情爱情节所厌恶……

半年后的现在,重新打开这本书,怀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心态,以及试图解开自己对文学可能的既有的偏见,至少,诺贝尔获得者的著作一定有值得一看的理由,开始认真看完这部著作。于是,认真将每个人物按照的出场顺序以及人物间的裙带关系,在读书笔记上用简易图标描画出来,也将地点的先后顺序标好,企图在图上和自己的大脑中重现百年孤独的每个情节。

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因为他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其实写得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写生活,是在写人生,生活和人生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可思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似离奇而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都曾有过固执的追求,看似公平合理,也许还挂着正义道德的“外衣”,到最后却因为这个外衣而抹杀一切不公平,成为一个道德修饰下杀死生命的侩_子手,也成为杀死自己道德灵_魂的侩_子手,当在母亲的“威胁下”,奥蕾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似乎翻然悔悟,选择了放弃武_装_消_灭保_守_党_对_手的企图,放弃了冷血一般的杀_人斗_争。最终选择了投降,而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与手下幕_僚的关于投_降条件的对话:幕僚们认为要保存实力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就必须向宗教徒妥协,允许宗教活动,就必须向保_守_党地主妥协,不重新核实地契,奥蕾里亚诺.布恩迪亚却说,如果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我们最初斗争的目的,违背了我们的人民,由人民的拥护者成为了人民的敌_人……我们斗争了很久,经历了大小战争无数,最终却成了自己的敌_人。然而奥雷里亚诺说完以后,却答应了这些条件,目的就是想结束这无休止的战_争……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3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些文学作品值得让你用一生去阅读,去思索,去品味,而《百年孤独》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每一个阅读它的读者,都陷入了作者传达出的那份情感和思想之中,历久弥新,并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加闪耀那份智慧的光华。

这部伟大的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者用那份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孤独的人,孤独的故事。

初读这本小说,很多人可能会对其中反复出现的人名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望而生畏,从来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但只有真正静下心来,通读全文后,才发现这背后蕴含的深意。这些重复的名字象征着岁月的轮回,代表了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老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这位富有进取心的男人,带领着村民们开辟出了马孔多这个繁荣了百年的集镇。但是他是孤独的,因为他对科学的狂热,几乎没有人理解他,甚至包括他挚爱的妻子—乌尔苏拉。他最后陷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被拴在了栗子树上,直到死亡。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前半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战,在经历了三十二次起义失败、躲过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之后突然发现,他竟然找不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的意义了,就连自杀也宣告失败。他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死了十六个,第十七个也在随后死亡,全部被人命中眉心,他最后只能孤独的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打造金鱼,直到孤独的死去。

老祖母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大家族中唯一算得上清醒的人,布恩迪亚家族从她手中发迹,也随着她的死亡,终于宣告衰败。在此后一任又一任的家族掌权者,身上无不背负了孤独的使命,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和孤独的宿命做着抗争。

他们的命运和马孔多的命运,似乎早已经注定,虽然他们也曾想过要融入外面的世界,但是这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布恩迪亚家族宛如在大海中孤零零悬着的灯塔,苦苦支撑,最终轰然倒塌。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每个人都在孤独的宿命下孤独的死去,布恩迪亚家族最终泯灭于这尘世,作者用这样的一个悲剧的皆为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这本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人生,以及他们为了摆脱孤独做出的努力,我们徜徉在作者笔下的文字时,更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对抗孤独的方法,活出不那么独孤的人生。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4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还是16年,没有看明白。在那时的读后感里就有了对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差评。再读一次时,才发现自己真是年少轻狂,有眼不识泰山。

又一次捧起这本书,读起来觉得是不一样的。自己尝试着画人物关系图,不再纠结于书中重复命名带来的苦恼。故事甚是好看,脉络其实挺清晰的,前后都有铺垫。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中掺杂着神奇的预言,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虽然书中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但男人们事实上只有两类: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而女人们重名的较少,写得就各有特点了。有勤劳能干的老祖母乌尔苏拉,活到了第六代孙辈的时代,像《红楼梦》中的贾母,她们两人的死都宣告着家族的没落;

有第二代人的共同“情人”庇拉尔特尔内拉,后代子孙没有名分的祖母,也活了一百多岁,会卜点卦,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

还有因妒生恨、终生未嫁的阿玛兰妲,喜欢吸手指和吃土的丽贝卡,第四代中最美的人——迷倒众生却不知情为何物,最后升天而去的蕾梅黛丝,还有软弱的桑塔索菲亚,以及维护旧秩序的费尔南达等人……

不得不说,马尔克斯真行。写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描尽了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故事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第一就是世事的变更与人的延续性既对立,又统一。百年间马孔多的居民们从闭塞走向了开放,新发明、新事物、异乡人的涌入改变了马孔多,小镇升级为市,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世事无常。但人呢?一代代的延续,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了,但祖祖辈辈们的性格却依然在延续。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一代代死亡,一代代新生,应了句老话“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祖祖辈辈的相似,让老祖母怀疑“世界在原地打转”。就算是前两代人的缺点,书中的一些疾病传了下来。(偶然得知马尔克斯家族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史才知道马尔克斯写的这些病的来源)

偶然也会想想我们,能不能跳出自己的所处的时间和地域,去以家族的面貌,以百年的岁月去看待时间,那些快乐,那些苦难是否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呢?会不会茅塞顿开、不再孤独呢?

第二就是产生了自由的向往。书里很少看到规矩,没有三纲五常的束缚,人都是自由的,在大家庭里有自己的隐私,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阿玛兰妲可以终身不嫁,丽贝卡长大后可以重拾吃土的陋习,蕾梅黛丝可以光着身子在家里走来走去,第六代野奥雷里亚诺也逐渐逃脱了费尔南达的严密控制……自由地生活着,情爱也是自由的。甚至,孤独也是自由的!

是啊,孤独是最大的自由。奥雷里亚诺上校可以一个人在作坊里打磨小金鱼,丽贝卡可以一个人生活到老……。这些人不用担心别人的打扰,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饿死,更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时真感觉自己不自由,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也会担忧看不清的未来。连孤单都害怕别人说成孤独!

幸而读了些书,可以不受时空的束缚,可以比身边的人看得长远一点,视域更大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的那点破事,在宇宙和世纪看来都不是事。

第三,人终究要学会忘记。打了多年仗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学会了如何忘记战争,摆脱了那些痛苦的记忆。难过的是,马尔克斯也没有逃脱家族遗传病,最后失忆了。马尔克斯尚且忘了他的《百年孤独》,我们又还有什么记忆不能抹去?

记忆力太好不是件好事,很庆幸自己的记忆力不太好。鬼片中的鬼从不会想起,书中难过的片段也会忘却,过去会被漂白得只剩些只鳞半爪的瞬间。自己那么热衷于写日志和公号也是为了留下些回忆吧。

最后,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读读这本好书吧。网上有更通俗易懂的人物图的版本(只是更喜欢自己花时间画出来的版本),结合着去看就能懂这本奇书。

百年孤独初一读后感范文5

《百年孤独》是一部众所周知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1967年一经出版,便引起世界轰动。到目前为止,《百年孤独》已经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过5000万册。作者是来自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82年凭借这一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于我而言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说本身故事有些无厘头、荒诞以外,还有就是它是外国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对我来说实在是混乱不清,又长,又是由于一个家族的几代人,所以有几个人都叫同一个名字。再加上小说支线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所以给我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本小说与一般我们所接触到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变换,又或者说,我觉得这本书又仿佛没有主角似的。整本书所述的故事繁多而复杂,但主线主要是针对一个家族七代人近百年来的兴衰来描写的。也可以说,主体是分为七个大故事的(但其实并不简单),这七个故事总是没头没尾的开始又结束,好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家族发展到这一代,开始有越来越兴旺的势头时,但到了下一代却急转直下。叙事荒诞却又总觉得发生在现实,这个家族让我有一种很强的宿命感,关于布恩迪亚家族,在书中,这个家族的命运早就被人写在羊皮卷上。那个羊皮卷对整个故事有很强的映射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这个家族关系很好的吉普赛人魔法师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历史。但是,由于那个羊皮卷是有梵文写的,所以需要破译。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于破译这个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译出来也没有用,因为破译这件事也被写在羊皮卷上,也就是说,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事,总会发生,而且无法挽回。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强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书中的羊皮卷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书中有一个马孔多的小镇,整本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被构建的小镇上,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创建的,也随着最后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故事的复杂性,我在这就不具体的讲述每一代发生的事情了。但讲几个对我来说很不一样的细节。比如人名,为什么我会这么的强调名字呢?除了它的确让人认不清谁是谁、搞不清谁与谁的辈分关系之外,很多名字会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这类似的性格特征以及相似的命运。这仿佛暗示了一个家族带着轮回的似的向着历史前进,正如书中的一句话:“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另一个细节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说,自己的儿子绝不能叫奥雷里亚诺或阿尔卡蒂奥,女儿不能叫雷梅黛丝。说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识对命运的反抗,也试图有所改变。

《百年孤独》是一部可以多读几遍的书,书的内容丰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经看过书评,说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感触,的确,我们人类不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在抗争与重复中推进历史的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