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人间草木》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读《人间草木》体会1
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汪曾祺回忆起江阴的那个有着浓厚果香的水果店,我想那个鲜活地立在江南小镇上的水果店,可能站在了一条胡同口,门口或许挂了一块破旧了的旗,就单单写了一个“果”字,或许有一个木制的牌子,上书“百香阁”,做工就精良了不少,文字也比单单一个“果”字文雅细致了许多。但是时令水果的店,没有几十年历史也是撑不起木制匾的,转念一想,有着如此深厚的果香,那应当有着许久历史,果香深深地浸到了做墙的木头板子里,果香和木头香气一起蕴孕。店门口是齐膝的门槛,不小心就要栽个跟头,一排排的果架上摆放着用篮子装着的时令水果,也许有十几种,也许只有几种。门口的台阶趴着一只狗,眼睛是亮的,和水果店里的葡萄一样,亮晶晶、水灵灵。买了一篮水果,店里卖水果的姑娘急忙赠了一小把枇杷叶,这姑娘,可能是戴望舒在雨巷里遇到过的,撑着油纸伞,慢慢悠悠走过,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在晴朗天气里遇到的百分百女孩。店门外是黄昏的炊烟,胡同里洗洗涮涮的声音,散落一地的人家烟火气。
汪曾祺说:“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大约气味与彼时的心境都是相关的,果香浓郁的那段日子,他说,“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汪曾祺的文字从来都是人间草木清香里慢慢走出来的,平淡如饮白水,越来越只依赖平淡的必需的生命点缀。就像夏天的一场雨,雨后清晨,暖暖的小小的水汽块儿触碰着肌肤,周围荡漾着花香与植物生气。
读《人间草木》体会2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带点奇崛,我喜欢看这种文章。初识汪曾祺,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觉得他写的文章真有意思。后来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读《人间草木》体会3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读《人间草木》体会4
那天夜里,下着小雨。随手合了书本放在桌前,伴随着思慕人间草木的雨的情怀,我在窗边大梦一场。
一位少女,清逸出尘,入我梦来。“缅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说。雨帘密密的叩击着房瓦,水雾把她的发髻都沾湿了,窗棂边滚下几粒水珠,我倚着栏杆去听雨声,思绪飘远。
初春的雨,没有洋洋洒洒,也没有润泽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临了。石阶下,藤架旁,满园新鲜,雨声作响。不由得想起书中昆明的雨,明亮,丰满,易使人倾心,也极易萌生向往之情。
雨声听得倦了,再把书合上时,雨季的花儿,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数煎进了茶汤里,细细的啜饮了,甜到心坎儿里去。
细看书名,就胡思乱想着参悟,就解读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灵魂,蹒跚前行仿佛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草木真的无情如此吗?
不是的。不是的,她说。草木本来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间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琼花,为了不让昏君观赏而自行败落:严冬中的牡丹,违抗女皇而被迫迁入洛阳。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讲的那都是传说,草木既不能动,又不能语,怎个至情至性法?”我笑道。无甚道理。她有些恼了,声音就盖过了雨声,像细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顾自密密的长起来,可曾阿谀奉承?那腊梅,大雪中朵朵的绽将开来,她是弯腰了,还是低下头?我又不同你顽,草木的精气神可远远超过你们的所谓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间”,也说不定。
自成世间的草木?虽然荒谬,到也真实。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栏杆,看着雨幕渐渐停了。满园春色也都醒过来,绿起来,葱葱茏茏,草木人间。
人间草木,写着草木人间,人间本是嘈杂的喧闹着,草木的干净又平添一笔清香。这是游离于世外的香味儿,也许我们缺的就是这点儿清净罢。
栀子花头的纯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间飘荡下来。一缕阳光从玻璃窗间划过,我睁开眼睛。终归是又回到了人间罢,梦里人间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并倾注于作品中。
枕边是一朵开得正盛的缅桂花。
读《人间草木》体会5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读《人间草木》体会
上一篇:《安妮日记》读书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