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篇1】

在大半部分时间里,《白日焰火》的真正主角并不是“黑色电影”(Film Noir)所规定的失败警察,或者蛇蝎美人,而是“冰”。一切爱与死、罪与罚都与“冰”相关:杀人的冰刀,冰冻的尸块,离别时窗上的冰花,甚至冷清如冰的女主角等等。冰为什么如此重要?它有什么功能?

提起“黑色电影”,我们通常会关注电影如何呈现黑暗,而且是有层次感的黑暗:墙上的投影,百页窗的阴影,方法不一而足。可我们容易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即黑与白的共生关系。影史中成功的黑暗场景不胜枚举,可《白日焰火》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白写黑,刁奕男用丰富的“白”展现了优秀的艺术直觉。作为本片的线索元素,“冰”有两种基本属性:色彩和温度。从色彩上说,冰是诸多黑暗场景的反光板,时而明媚,时而冷峻,静默如谜,不可捉摸;而从温度上说,冰是人物情绪的集中投射——纯粹如爱欲,绝决如命运。当导演把“冰”处理成一种情绪氛围时,它就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接下来的问题是,电影如何“用冰取火”?能不能把自己辛苦建构的坚冰打碎,并用它取暖,这是每个创作者都必须面临的困境。一句话:“冰”能不能烧着,这就是普通黑色电影到金熊奖的距离。

幸好有焰火。

当白日焰火点燃,整部电影获得了升华,故事第一次有了温度。那些飞溅的焰火似乎对囚车充满敌意,它们从天而降,如天女散花,非常攻击性地把警察们围困。我想,这种攻击性是在表达一种对抗——如果“焰火”是反秩序(警察/女贼)的情欲,那么焰火想要燃烧的又是什么?应该是秩序本身。

从女贼瞥见那件旧皮氅开始,她的情欲开始吞没正义。她明知道犯罪证据已经落入警察手里,她该逃的,可她遵从情欲的指引,继续和对方约会,结局可以预想。摩天轮一夜春宵后,女贼涂起红唇点亮生活,男警官却佝偻着身子盘算着背叛。当女贼被审讯时,男警官在天桥底下窥见了“后果自负”四个大字,如此有力的嘲讽,这才有了廖凡独舞时的失魂与卑琐,如背景音乐所唱:“每当我走近梦乡,你在我身旁;每当我走出梦乡,你不知去向。”

灿烂如焰火,虚幻如焰火,这就是迷人的情欲。最后一个镜头,警察为女贼点起焰火,情欲赢了,正义输了。至于出卖爱情获得身份的张自力,就像那匹误入歧途的马,他终要回到风雪中,寻找自己性爱之旅的下一站。

品特说,白,是为了让黑更黑。《白日焰火》做到了。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篇2】

如果当你看完一部电影之后爬到床上,突然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把这部电影又过滤了一遍的时候,那么不用怀疑,这部电影绝对值得推荐给朋友去看。

等一下,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吸引人叫不叫好看,会讲故事叫不叫好看,揪着心看到最后才释放叫不叫好看?

抛开金熊奖、银熊奖的外衣,这是部很写实的电影,其实一开始我也是不能免俗的带着好奇心去看的,这个得了金熊奖的最佳影片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由整理]

男主角张自力(廖凡)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很洒脱不羁,标志性的胡须很男人。因为在调查碎尸案过程中有两个兄弟被枪杀了,案子又没有头绪,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或者说失去了做警察的动力,所以后来被分配到了一个工厂保卫科上班,也许是凭着自己的专业嗅觉,或许是因为溜冰鞋的暗示,他慢慢找到了一点头绪,开始主动去调查这个嫌疑最大的吴志贞(桂纶镁),并逐渐的爱上了她,这个我看的出来。在他的真心打动下,女主角终于放下了防备,对他摊了牌,把那个曾经为她碎尸、隐姓埋名的、“活死人”丈夫梁志军(王学兵)带到了警察的埋伏里,并被当场枪毙了,在我以为故事的情节快差不多的时候,张自力发现原来他深爱的这个吴志贞才是_年那个碎尸案的杀人凶手,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内心挣扎,但是最后他还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因为爱她才会这么去帮她吧,那就是让她去自首,她最后也给了自己一个解脱。

或许真正的自由就是坦白吧,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怨恨纠缠和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全部都完完整整、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结束了,张自力是这样,吴志贞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友评论张自力最后那段独舞真的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诠释,动作粗放有力,表情自然放松,节奏感超强,巨舒坦;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张自力之前为什么要带着吴志贞坐上了咯吱作响的破旧的摩天轮去眺望那个曾经的“白日焰火”歌舞厅,劝她自首,给她机会,让她明白他的爱有多深;明白了这个就不难理解张自力为什么要在吴志贞被警察拷走的时候在漫天的雪地里放焰火,焰火象征着什么,仅仅是为了扣住电影的题目吗,还是自由、美丽,或者说是我的想象力有限?又或者是他给了自己一个自由,给了爱人一个自由,也给了感情一个交代,到了这里才领悟到电影开始张自力和她老婆离婚的情景,放手,Letitgo,坐上了雪国的列车。他明白了,那我们呢?

整部电影情节亮点颇多,高潮迭起,叙述小心铺垫,扣人心弦,引人深思。不解的是,故事里围绕女主角的几个男人都光荣的牺牲了,为什么不杀了那个猥琐的变态洗衣店老板呢,真的是因为这个老板好心收留她,留他一条命?算了,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还是留给观众去思考吧。

就像美丽的焰火在白天燃放,虽然美丽但是不是时候,并不能让别人看到她的美丽。桂纶镁在车上微笑就是因为廖凡非常理解她,她才欣慰的笑了。白日焰火应该有俩个,一个廖凡,一个桂纶镁。优秀的警察确当了保安,一个美丽的女人没有人疼。性,是暴力,也是解脱。苏丽娟是性冷淡,王学兵是性无能加占有欲强烈,洗衣店老板是有心无能。都是悲剧。

另外我觉得廖凡和桂纶镁是有感情的,虽然描写得不多,但是对于桂纶镁这样一个被丈夫监视,被老板骚扰,内心隐藏巨大秘密的压抑女人来说,廖凡替她买药,替她赶走顾客,已经是她不可得的温暖,而那个时候她并不知道廖凡的真实身份。接近她的男人都死了,但是还有人愿意接近她,她能不感动么?

救赎的思想,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体现,这是一场性与暴力交织的救赎,一场宿命,无论谁是猎人谁是羊羔,都是在演戏,都是在无声的救赎。这个世界也许就是如此,你无法区分在你面前的到底是谁在戴着面具,到底是谁在你面前演示这拙劣的舞蹈。

正如结尾影片中的那段自顾自的舞蹈,那场舞是落寞的狂欢,不是开心...主人公的迷茫,随着音乐起舞,那凌乱的舞姿,随性而动,无不显示出主人公的无奈与叹息,那是自己的宿命,那是注定要自己承担的迷茫,他在跳舞,他想舞出自己的人生,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又在何方影片在无数的焰火中结束,那是为自己的人生送行,那是白日的焰火,照耀在有罪之人的心上,在万千焰火下,一段人生,一段宿命,消失于蔚蓝之中。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篇4】

理发馆里那场突如其来的枪战,太多人的神经被瞬间击中,没有征兆的开始,没有渲染的结束,仓促的死亡,真实的让人内分泌失调,血压骤升,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枪响之后,故事的温度,也从闷热黏稠的夏天跌落到五年后零下三十度的深冬。

一起跌落的,还有廖凡。导演从出场就让他遭遇情感危机,之后是事业,甚至在片名之后,趁他酒醉,迫不及待偷走了他的摩托车,让他彻底成为一无所有的人。因伤转业的廖凡从此颓唐,人生跌落无边黑暗境地,只有在喷着酒气出其不意抱住厂子里的娘们儿说你嫁给我吧,的时候,才显现一点儿生而为人的活力。

但是新的碎尸案,让五年前的谋杀再次沉渣泛起,此中关键人物,正是五年前受害人的妻子,冷艳,神秘的桂纶镁,犹如冰刀,有不可靠近的危险感。此时的廖凡,犹如看到灯火的飞蛾,嗅到血腥的野兽,循蛛丝马迹而上,或许并非执迷于案件的侦破,但跟踪和窥探终究还是改变了生活的沉沉死气,这一点光亮,是他失败的人生里唯一的希望,不能改变失败人生,但至少——“可以让失败来的更慢一些”。他需要自我救赎的契机。

冰城的冬就这样成了故事的主色调,空蒙,冰冷,暗淡,有工业城市的压抑和脏,哈气包裹着表情,像是一道屏障,只好冷眼斜视,互相揣摩,企图可以看穿对方企图。而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堡垒中,捱过经济大潮的寒冬,也试图捱过被猎捕的命运。

桂纶镁的堡垒,是荣荣干洗店,她在这里“躲”了五年,尽管偶尔会受到老板的骚扰,但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货车车厢里的一场艳戏,已从侧面叙述了老板独特的性癖好,所以,尽管暧昧,却和性已无关联。

这也是桂纶镁会在这五年中,陆续和另外两人发生感情的原因,五年中,被碎尸的另两人,都和桂纶镁有着更深层的情感关系。

廖凡几乎用了在火车站扑倒前妻同样的姿势,在野冰场扑倒了桂纶镁,在此之前,他们曾因为桂纶镁的伤口而互相僵持,最后,廖凡的野性征服了桂纶镁的倔强。她因孤独而冷傲,因此更需要被征服。

王学兵的堡垒,是桂纶镁埋在树下的骨灰盒,从五年前案件被侦破的那天起,他就只能藏在“骨灰盒”里,这是他的选择,做一个幽灵,就必须在这个世界隐形,就像选择做焰火,便只能属于黑夜。

最先说出背叛的人,是桂纶镁,在她的讲述中,生活的苦难造成死亡,有着无法被拒绝的理由。但于王学兵,杀戮也是顺理成章,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却无法取代,他作为丈夫的权利,是以血腥的对抗悍然揭示。

但故事的情绪仿佛也被冰冻的寒冷冰冻,在第一次推理过后,案件告一段落,感情也水落石出,但影片却用一屉包子一碗稀饭一支口红,便交代了一段疯狂激烈却又危险不安的爱情。

年代也犹如雪地上的脚印,容易辨别踪迹,却在行走过后凌乱。一直觉得片名并非只是一家夜总会招牌,白日焰火其实讲述的是背叛,是情人之间的背叛,也是焰火对夜晚的背叛。但确实必须为之的背叛——

王景春对桂纶镁偶一为之的骚扰,是证明自己的存在,五年朝夕相处,他被忽视了太久;王学兵的谋杀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说自己夫权的存在,尽管只能躲在黑暗中,但他要让人知道,他才是她的丈夫,任何想对桂纶镁有所企图的人,都必须受到惩罚。桂纶镁吃早饭的时候,穿着的是一件红色外套,那是她丈夫“死”后,她第一次打扮自己,她化了装,问他晚上还要不要再见面,这一切,也是因为,她又找到了“活着”的感觉,她又感到了自己的'存在。

而最后廖凡作为,更是为了证明“活着”,五年来,他驼着背,狗一样的生活,必须找到从新为人的感觉。对于他而言,那不是背叛,是一场洗礼。

白日焰火电影观后感【篇5】

《白日焰火》不是一部豪华大制作,但它对于光影的使用是极为讲究并令人着迷的。大量场景发生在夜幕下,但街灯霓虹灯等各种光源时刻映照着,交汇成一个半明半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邪恶和正义棋逢对手,各种欲望和潜能缓缓溢出。这是当下现实的写照,但又不是写实的反映,而更像是剧中人物的视角。似乎没有希望,但又好像还有希望,值得做最后一搏。影片中的几个主角人物都是有past的,说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不为过。这是黑色片的套路,比一览无余的戏剧人物更具玩味,同时也让观众不时揣摩人物的动机。廖凡的角色很像典型的好莱坞警察,因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而对工作积了一肚子气,既是工作的动力,又是一种偏执,在中国银幕上真还不多见,但也没掉进美式类型片的窠臼。大家都知道,描写这样的警察,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各有各的套路和局限,廖凡碰上这个角色,是他的运气,同时他也赋予了角色一种很独特、很个人化的诠释,完全摆脱了高大全的框架,把他演文艺片的不按理出牌的怪招注入了人物的塑造。他不是美式黑色片里的马洛,从形象到气质都不是,但他撑起了这部中国黑色片。这跟他以往的积累有关,他以往的艺术片角色也多半极具怪味,略带以邪制邪的感觉。他这个角色,当得起银熊影帝,实至名归。

《白日焰火》中另一个有趣的角色,是桂纶镁。照理,台湾演员演东北女人没什么优势,但在这个不需要浓烈东北风的角色中,她演出了一个真女人的内心复杂。这绝对不是典型黑色片的femme fatale(蛇蝎美女),尽管她跟廖凡的警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情感纠葛,但完全在东方道德的可信度之内。随着剧情的层层剥茧,桂纶镁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具厚度。他们在摩天轮上那场戏,简直是对《第三个人》同一场戏的致敬和颠覆了,因为在那部奥逊威尔斯主演的经典中,摩天轮上的表白是邪恶的自辩,而《白日焰火》中则是情感的自白。更浅了?更中国化了?返璞归真?每个观众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王学兵的角色戏不多,但绝对有戏。而且这个角色由王学兵来演,无疑是正确的决定。那种残留的帅气和冒险精神,对于故事是逻辑的加固剂。

说了半天,《白日焰火》是一个谋杀分尸的故事,很容易做成廉价恐怖片,但编导刁亦男采用了黑色处理,传承了黑色的批判精神,又自成一体,既不同于经典的黑色片,也不同于宁浩那种色彩浓烈的黑色张狂。它更压抑,从某个角度讲也更荒谬,就像是大白天放焰火,是不合情理的。但现实本来就不合情理,所以,稍微超现实一点反而更接近现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