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电影立春观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影立春观后感(精选5篇)

电影《立春》故事很简单,主要讲述了平凡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及其他文艺青年追求艺术及人生梦想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立春观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1)

《立春》是著名摄影家兼导演顾长卫最新的作品,影片与得过银熊奖《孔雀》有着许多的共同处,故事背景依然定位在小城市中,讲述地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不过正是因为小人物,小故事,影片更贴切更形象地为我们还原了中国一幅改革开放中的一段发展历程,是一部难得的回味历史印证的好资料。看立春,有如在中国80后历史中走了一遭。

顾长卫导演的作品给我留下过许多很深刻的印象,《红高粱》洒脱张扬,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感,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拍摄手段,展现了极具震撼力和意境深远的的视觉画面。《霸王别姬》唯美厚重,将中国的人文历史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立春》,延伸着顾长卫影片的历史,用他一向擅长的拍摄手法。将人物,背景刻画得近乎真实。

《立春》的一大亮点在于他贴近历史,比如影片开头的母亲,将自己儿子画的裸体画摔往地上,并狠狠地踩上几脚,真实再线封建一代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所发生的内心挣扎,这即是对外来事务的排斥,也是对封建传统的捍卫。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的呼啦圈,如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春节晚会,如90后期流行的卡拉OK,如包头工业化代表大锅炉,如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一切都能让我们找到曾经的感觉,从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日新月异。此外,导演还从语言,音乐等方面全方位地诠释着一个极具立体化的故事。

《立春》发生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空间定位在小城市包头,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王彩铃是一名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师,长得丑陋,但是有抱负,她恃才傲物,自视清高,一心向往着能得到北京户口,最大的心愿是唱到北京,唱到巴黎歌剧院去。然后,小城镇不屑于这种艺术,用“英雄无用武之地”来形容她的生活窘境比较贴切。走进她生命的第一个男人是周瑜,缘于她唱的美丽音符,第一次听到她的歌声,让周瑜爱上了这个长着满脸雀斑黑头,并配有一幅龅牙的丑陋女人,为了追求王彩铃更是拜她为师,只是,清高的王彩铃宁吃仙桃一口也不要烂薪一筐,活活地给了周瑜一个耳光,将他的尊严无情地践踏了一番。走进王彩铃心中的第一个男人是同样追求艺术的“窦唯式”愤怒青年黄四宝,只是特定环境下造就着一个特定的他,五年高考没能让他走上艺术高校,默默无闻地在一家炼铁厂当普通的工人,后来觉得精神上纯洁被王玷污地他最后沦落为一个无所不为的骗子。王彩铃生命中邂逅的另一个男人是一名舞蹈教师,同时他也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一名同性恋者,在小城市里面,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他是一桩丑闻,外人看来甚至自己都觉得不正常的他依然死皮赖脸地活着,扮演着一个所谓的正常人心里的悬案,做着一个城市习惯他的梦想,但他一直像一根鱼刺一样,扎在正常人的嗓子里。与王彩铃为邻的是一个漂亮的喜欢炫耀的女教师小张,“我老公每天晚上都有要求”的口头禅反村出王彩铃的孤独与理想。高贝贝出现在故事后半段,虽然她向王彩玲编造了一个天大的谎言,但王彩玲却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也很希望能在她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立春》中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尤其是扮演王彩铃的蒋雯丽,看不到当年《霸王别姬》中带来惊鸿一瞥的风尘妓_,看不到带有母性气质的母亲,看不到《中国式离婚》中的泼妇,也看不到《金婚》中那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妇女。从王彩铃身上,我们看不到蒋雯丽固有的身影,她完全颠覆了一个以往传统的美丽女人形象。自傲又带着自卑的表情,眼神中折射的倔强与桀骜不驯,眼泪表达出的无奈与孤独,女人身体中渗透的温柔与楚楚可怜,无论是用美声唱法演绎意大利歌曲时以假乱真的表演,还是被骗后释放出的惊愕与愤怒,蒋雯丽完美地演绎了王彩铃,与其说王彩铃成就了一个不同的蒋雯丽,不如说蒋雯丽成就了一个不同的王彩铃。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自己是被自己感动了。”我感动着你的感动。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2)

新调的部门每天晨会上除了公司固定的内容外,还要求当天主持人做感言分享,内容、题材均不限,以下是我第一次在新部门的感言分享,和大家分享之。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顾长卫导演的一部电影《立春》。故事很简单,主要讲述了平凡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及其他文艺青年追求艺术及人生梦想的故事:王彩玲是北方某小城市里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她很丑,肥胖臃肿、龅牙、满脸痘痘和黑斑。但上天是公平的,她拥有一副似乎不该属于她的美妙嗓音,能将意大利歌剧唱得“只应天上有”。然而,小城里的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兴趣。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调到北京,她在寻梦过程中认识了和自己一样执着的“疯子”们:多年考美院无门的黄四宝、对歌剧一见钟情的工人周瑜、芭蕾痴迷者胡金铨、爱炫耀的小张老师和想出人头地的高贝贝。历尽沧桑后,王彩玲开始接受现实。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都不远了。她到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兔唇小女孩,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电影最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观影者可谓见仁见智,以下仅是我对该片的部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之。

《立春》的主题是不甘平凡,勇敢追梦。虽然《立春》一片中的时代背景,开始强调个体,强调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但还有一种人,他们有梦想,让生活更有光泽、更有意思,同时也在唤醒更多的人去追求、延续自己的梦想。女主人公王彩玲,没有亮丽的外表,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生活在封建闭塞的北方小城,根本不具备追求歌剧艺术的外围条件,生活中又因为执著于梦想,而承受大家的白眼、非议甚至讥讽。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她追求自己“唱到巴黎歌剧院”的艺术梦想。其实同在一片蓝天下,无论是谁,我们一样拥有花开花落的四季轮回,如同我们拥有一样丰富的内心、一样绚烂的梦想,一样追梦的权利和渴望。因为,虽然每个人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但灵魂与灵魂之间、心与心之间是平等的。

片中给我印象格外深刻的就是片头萧杀冷清的北方小城景观配合女主人公王彩玲的画外音:“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正是因为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期盼梦想照进现实、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梦想就已经在每个人的心中孕育开花了。这让我想起一位来自西北小城学习歌剧的追梦男孩,在克服了大家无法想像的重重困难和阻力后,他全力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虽然还没有唱响“巴黎歌剧院”,但已经唱响了多次国际比赛,已经唱到了纽约歌剧院。我相信,无论他唱到哪里,只要有梦想,他就已经唱响了自己的人生。而正是这梦想,支持他一路走来,穿过胡杨林,走过黄土地,跨过黄河长江,越过千山万水,走过昨天的崎岖坎坷,走向明天的硕果累累。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好人好梦、有梦就追、心随梦圆!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普通的妇女,王彩铃波折的一生。王彩铃,一名社会底层的平民,没有好的长相,也不年轻,却天生有一副好的嗓音,一直梦想着去北京在音乐学院工作,却始终没有实现。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自己高尚的理想,过起最平凡的生活。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对周瑜的高傲表情开始。她明明没有在北京找到工作,却在他人面前为了面子而撒谎,而且还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神情,这是他最终悲剧的主观原因之一。

在整部电影的中,总共有三个同为艺术家人走进了她自闭的内心,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美术家,黄四宝。王彩铃自从第一次见到他后,很快便爱上了他,并且梦想着能和他一起在艺术方面有所作为,在巴黎的艺术学院有所作为。可以说,这个人是他第一次倾注全部情感的对象。她觉得她与黄四宝有着很相同的遭遇,自认为怀有一身的艺术绝技,却无人欣赏。这种同病相怜的心情很快转变为了爱情。可是黄四宝却完全没有类似的想法。最终情感上的矛盾最终使黄四宝在当众羞辱了王彩铃后愤然离去。而这次也是王彩铃的内心收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黄四宝,也就此堕落,最终成为社会上骗钱的小混混。

第二个,是舞蹈老师。这个人是我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比较欣赏的人。全身心的投身于艺术,面对着外人的羞辱,在跳舞中走过了自己前半程的人生。他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杂念,功名,利禄,他好像并不是很在乎,只是面对外在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项王彩铃求婚,未果,最终选择走向监狱,坚守着内心对艺术的热爱。

第三个十八个秃头的少女,自称身患癌症,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名。其心机之深,自己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令人深感同情,而内心却在策划着自己的“阴谋”。正是他,彻底粉碎了王彩铃心中的最后一点希望。以至于当王彩铃在当她的邻居发生悲剧时,她也竟然冷眼相对。

这四个人,同样抱着对对艺术的热爱,可是初中却不同。那个跳舞老师,就像我先前所说的,它是对艺术纯真的热爱,所以就算他最后入狱,只要有舞蹈陪伴,他也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剩下的三个人,与其说是喜爱艺术,倒不如说是喜爱艺术所带给他们的名利,金钱。其中黄四宝,和那个秃头少女更为严重。其实正是这种心理,使王彩铃最终认识到她所真正喜爱的并不是艺术,而是它背后的的东西。绝望之中,她放弃了艺术过起了最普通的生活。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4)

年轻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有一个梦,成为文豪、成为艺术家、成为将军、成为英雄、成为企业家……最终,绝大多数人都成了为柴米油盐奔忙的普通人。梦想幻灭的快慢,往往与天赋的有无以及意志的强弱成正比。小城市里的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彩玲、群众文艺馆舞蹈教师胡金泉、县水利局打字员高贝贝就是一个个受尽梦想和天赋折磨的人。

电影《立春》讲述了一个艺术梦想和人生现实的故事。影片上映后,不少年轻的和不太年轻的观众,说了一句同样的话———我就是王彩玲。

是的,“我”就是王彩玲,“一贫如洗、又不好看”,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没有事业也没有爱情。王彩玲是执着的,为实现歌剧梦,她托黄牛办北京户口,她一次又一次跑到中央音乐学院毛遂自荐,一次又一次自欺欺人:“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啦”;王彩玲是坚强的,在那个闭塞的小城市,在那个婚恋观还很保守的年代,三十几岁的她屡次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王彩玲是清醒的,她不做漂亮女邻居的垫底陪衬,也不做胡金泉假结婚的炮灰。她提醒胡金泉,同时也提醒自己:“既然你是这个命,你就得担待”;王彩玲也是糊涂的,这糊涂缘于她对艺术梦的疯狂追求以及对他人艺术梦的同病相怜。高贝贝“临死参赛”的欺骗,把王彩玲打回了现实。

很多的“我”可能连王彩玲都不如。为证明自己的“正常”,当年,“我”们经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草率地钻进了婚姻的外壳,与并不相爱的人生儿育女白头到老;如今,“我”们总是随波逐流,为三瓜俩枣或一官半职摧眉折腰、耗尽一生……

对成功的理解,本来就因人而异。但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所指向的成功,仿佛仅仅是名利。明星的被追逐被模仿、超女好男的被暴炒被膜拜,皆因于此。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痴人,只能被世人嘲笑,成为横亘在俗世喉咙里的一根鱼刺。

就像一阵尖利的号角,《立春》集结起了很多很多失败者,揭开了“我”们的伤疤,让“我”们感到了久已忘怀的痛楚,也感到一丝吾道不孤的宽慰。有人说,《立春》是一部灰暗的电影,整部影片没有一处亮色,令人郁闷。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有亮色的.。它的亮色,就是王彩玲的执着和坚强、清醒跟理智、糊涂与善良。

不甘平庸的王彩玲最终没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摆摊卖起了羊肉,她给养女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对那些人生梦碎的伤心人来说,触摸过梦想女神的裙裾,比从未触及更痛苦。希望当今的传媒和文艺作品,不要总是把大众的眼球引向成功人士、引向富豪排行榜、引向名人绯闻,令成王败寇急功近利的风气愈演愈烈。希望我们的社会能为那些有天赋有才华却没有背景没有机遇的失败者留下一点空间和尊严,不要让他们的天赋和才华成为“六指”。一个容不下失败者的社会,将变成钢筋水泥的原始丛林,没有激情,没有诗意,更没有和谐。

电影立春观后感(篇5)

如果存在一种可能,王彩玲参加《中国好声音》,结果会是。

《立春》中的王彩玲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类特殊人群的一个缩影,他们才华横溢,他们意气风发,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他们始终对梦想进行着尝试,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是那个年代中的“另类”,他们追求的是一些高雅的事业,这些事业在大城市中、在懂得欣赏它的人群阶层中会很受欢迎,在偏远的乡村小镇,这些事业在欣赏它的群众显得滑稽、可笑,甚至摒弃。

这一群人们是无辜的,他们追逐自身的梦想时,既受限于“户口问题”而不能登上大舞台,也不能在小城镇找到受众,同时内心忍受着怀才不遇的煎熬。上帝赋予了他们特殊的能力(艺术细胞),他们献身于梦想,追逐着自己的“噩运”,试想在现代社会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群人呢,现代的“王彩玲”们会不会存在着和当年的“王彩玲”们相同的际遇呢?

假如“王彩玲”们去参加《中国好声音》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开始认为,《中国好声音》会不会是专门为“王彩玲”们量身打造的一个平台呢?至少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被人们认可的机会。“王彩玲”们拥有才华,但缺乏一些附带的“条件”,这些附带的条件甚至会埋没他们的才华,使他们不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反观我自己,既没有“王彩玲”们的先天条件,也没有那些所谓的附带条件,我能坚定信念,屡败屡战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对我想要的生活很清楚,我对我想取得的成绩很明白,我需要的是慢慢地、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实现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