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5篇)

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前途多么黑暗,无论遭受多么大的打击,只要坚持信念,满怀希望,明确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看到阳光普照的顶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童年读后感,欢迎查阅!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篇1

文中的阿廖沙是一个苦难的人,他用苦难的一生和不放弃不抛弃的拼搏精神来诠释这个道理。

阿廖沙自幼丧父,便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中。但这一次切并不意味他和母亲的生活将会变好,相反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他在外祖父所受到的一切和所看见的一切是他从未想过的。在外祖父家所糟受的一切,使他明白,外祖父的家根本不是家,而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是一个独尊主义的人,他掌控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做事十分狠毒,不留一点情面,而且视财如命,阿廖沙也经常因为做错一些小事被他痛打;两个舅舅也经常为了争产而争吵打架。家中的女人更可怜,她们一点权利都没有,只能任凭丈夫的打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这种家庭中使他过早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阴影。阿廖沙就是在这令人度日如年,充满可怕的家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但这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是正常的现象;父子,兄弟,夫妻都在勾心斗角的生活;兄弟为了争家产拼都你死我活,真是今人可悲又心酸呀。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酷,仇恨和勾心斗角的家庭里,便幼小的阿廖沙过早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黑暗和丑陋,也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多次的打击,而唯一对他好的只有他外祖母,因为他的外祖母保护他,支持他,使他没有对这个黑暗的冷漠的社会死心。他向我们展示了那充满残酷,野蛮,冷漠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也使阿廖沙深深体会到当时国家的腐败,丑恶和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漠不关心,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反抗黑暗,追求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苦难历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冷漠的,就象他所处的家庭一样,周围都是冷漠残酷的,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这样的环境中。但在这个冷酷的家中,他有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他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给阿廖沙讲一些具有富有哲学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引导阿廖沙不要做一个向黑暗社会屈服的人,要敢于对抗

之后,母亲去世了,外祖父破产了,他离开了家,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曾在多个地方打工和当学徒,在这期间,他饱受了无尽的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虽然生活很坚苦,但他还是遇到一些好的境遇。他在船上当洗碗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正义真理的追求,因此他怀着希望到喀山大学去读书。

在喀山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多次打击,使他梦想破灭,梦想破灭后,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过提早进入了充满奸诈的社会 。

其实阿廖沙就是作者高尔基自己,他用阿廖沙的童年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我也曾想过,如果我生活在俄国这样的社会中,我是否也会像高尔基那样反抗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点心态,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面对。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就无所谓,而整日浑浑噩噩的生活。也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坏的环境而气馁丧失信心,因为我们有能力把坏的环境变好,把好的环境变更好。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不是一代代先辈用血汗打下来的吗?八年抗战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很短,可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却很漫长,可他们还是凭借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获得了胜利,为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环境打下了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当初放弃了,现在的我们也会像高尔基一样悲惨吧?所以我发现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滴水方能穿石,只要坚持成功就在你面前向你招手。

高尔基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敢于拼搏的勇气,只要拥有这些 就会拥有成功和好的未来。

故事接近尾声了,阿廖沙的生活,高尔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未来一片光明,前途一片光明。比较现在的我们,虽然过着优越的生活 却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敢面对,只想一昧走捷径,但世上本没有捷径,把弯路走直便是捷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有所努力才会有所成功。

高尔基的童年在黑暗与悲惨中己经过去了。在他的童年里我发现了他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心态,以及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都深深激励着我们 ,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高尔基用苦难的一生来诠释这个真理,不管你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都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坚持,光明总会来临。在人的一生当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是不完整的只要你不放弃,黎明的曙光终将来到。只要你保持信心,做一个善 良的,乐观的人,一切都会 好的。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篇2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篇3

《童年》是我一直不忍心触碰的书,不是为其他的什么,只是,它太过真实,真实的令人不愿去面对。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政客、律师、小偷、乞丐……形形色色的人角逐在这座城中,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主人公阿廖沙就生活在这个像是压抑着厚厚雨云的城市下。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家庭中,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阿缪沙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用童真的语气,讲述着一个残忍的故事。全书以严肃沉重的基调放映着。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些流落街头的酒鬼。他们是软弱的懦夫,用酒精麻痹自我,与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散着腐臭气,不是身上的味道,而是灵魂。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信仰,用烈酒回温不曾重逢的过往,一时间得以逃离这失去了原先脸孔的世界。他们苦涩糜烂地恣意大笑,歪歪扭扭在墙角滚蹭着皱巴巴、被呕吐的衣物,泪水齐涌而下。他们饱含着被生活欺骗的怨恨和对现实的无奈,是一种无力感的产物。

其实,又有几个人,有谁又愿意面对呢?还不是用宗教、信仰,一次次迅速麻痹这深知人世丑恶的大脑,用扯到神筋疼痛的无忧笑容,掩盖着伤口的撕裂,可笑的自欺欺人,堕入自己编织的梦。不是不知道真相,不知纸醉金迷下摇摇欲坠的真相,而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过后,猛然间发现一切都变了模样。于是,看明了的人,悲伤与挫败感与理想的遥远,绝望至极,难以面对、正视,于是自甘堕落,美酒笙歌地等着外界强行刺破自织的梦。

毕竟,“生活”二字是沉重的,不是谁都承受得起。活着,就总要承受这责任的鞭挞。这是生活啊,多难写的字啊!一笔一划,皆是不易。可是,如若就此放弃,岂不更是可惜!敢爱敢恨的人生,若是就此不振,来到世间又是为了什么?谁都会收到生活的噬咬,感受他人野狼般的凶恶,可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这些是必经的。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必得如此,而没有受过生活洗礼的人又怎能明白生活之不易。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

几年后,这个压抑了半个世纪的天,下了场雨,俄国的九月,迎来了一页新的历史,人群欢呼着、簇拥他们新的领导人。簌簌不寐的雨水夹带着北方特有的寒气迸落,雨中,站立着欢呼的同伴,广场上群情激奋,而无人注意的一隅上,那个爬满了生活辛酸与人性饽饽的脸,隐没在阴冷雨中,在破旧木箱与瓦砾的高堆上站立,激动地胸口起伏,“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从新开始,无尽希翼。他看呆了,为这美好。同伴举起他的手,用因体力活而筋脉突起的胳膊,有力的向上举,发出与他人相同的有力呐喊,似乎要耗尽身体的最后一丝气力与骨血,顷刻间成了人群中的一个,一个群体中的一个。放眼望去,人人亦是如此。

压抑了半个世纪的天,下了场雨,俄国的九月,迎来了一页新的历史。辛酸的人生又要继续了,可是,没人会选择逃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下一分,下一秒的美好;这期间会有欢笑,有泪水,有转纵及时的幸福,凶残狡诈的屠夫,也有谎言背叛的愤然和枪林弹雨的洗礼……但无论何时,勇者们都振奋的呐喊、欢笑。没胆量承受的人,别闯了误区,这是勇敢者的领地。这是生活。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篇4

儿童的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进程。这就好比孩子是一颗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长的,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需静待观之,需浇水时浇水,须施肥时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儿童就应该遵循这个自然规律,让他们朝着该有的方向发展。成人应该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应该帮他们画好路线。这和夸美纽斯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

作为老师,我看到,当今的社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寄予所有的期望。于是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学东西,钢琴,美术,乒乓球,毛笔字……不管孩子自身愿不愿意。

而蒙台梭利为我们介绍了儿童的几个敏感期。有一个敏感期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所以儿童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与生俱来许多惊人的才能,而这些往往都是成年人所丢失的。比如说,他们对外界观察入微,那种细致程度是大人所不能做到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他总是能发现我们其实早已经看到但是早已经忽略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一个和我们相处了十几年的邻居来我们家,我的孩子还很小,不认识,我教孩子叫这位邻居姑姑。孩子当时没有吭声,当时我还蛮尴尬的。后来问到原因,孩子说:“她不是我的姑姑,她眼睛下面有红的东西,我的姑姑没有。”开始我纳闷,什么红的东西?等我再一次看到这个邻居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原来孩子看到了她脸上有很小很小红色的酒痣,而我跟她相处了十几年,全然忽略了这一点。

另外,书中成人与儿童冲突这一部分谈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问题。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过。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不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就在家里的图画本上画一个人,上面写上妈妈的名字,然后还在旁边写上“大坏蛋”三个字。

可是等我们长大了,孩子们也会叛逆我们呀。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拿筷子夹菜吃饭,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童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精选篇5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