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7篇
“边城”意指什么?从字面意思来说,它是边境的城市,就是朴实,安宁的村庄。那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1
【那书,那景,那情】
每一样事物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春有花开,夏有蝉鸣,秋有果香,冬有雪飘。季节如此,人亦然。
说到巴金我们会想到《家》,说到老舍我们会想到《骆驼祥子》,那说到沈从文呢,您是否想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边城》?从某个角度看,《边城》就是沈从文的标签。
作者以湘西的小乡村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在这幅画面里,描绘了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简单幸福的生活,描绘着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深情地讴歌着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友爱之情的赞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湘西人的善良,淳朴。
《边城》所写的故事简单。老人年逾七十,身体很硬朗;翠翠十五岁,初识感情之事,爷孙俩相依为命。他们和所有边城人一样,热情、淳朴、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节赛龙舟时邂逅了船长的二少爷傩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傩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几乎是同时喜欢上美丽淳朴的翠翠。结果命运弄人,天保与弟弟互道心曲后,就驾船远航不幸遇难。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对渡船老人产生误会,后来下桃源远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风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个人,还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让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后来,她依然摆渡,守着渡口痴痴地等待着没有归期的傩送……
《边城》里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纯净。“有一所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有二十丈,河床为大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个小城有一种静谧美。就连老人死后的天空作者都描写的那么美好,“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站了一会儿,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星星前进在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这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的世界。
《边城》里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老人对外孙女翠翠的爱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为外公爱着翠翠,他还承担了翠翠母亲和父亲的责任。不只是关心着翠翠的衣食住行,还得操心翠翠的感情归宿。他与翠翠之间的亲情,读着感觉温暖,却又有着淡淡的忧伤;天保与弟弟傩送在面对同一个爱的对象时展现的手足情;天保与傩送对翠翠的爱情;顺顺和杨马兵对祖孙俩的关怀……无一处不展示着那份难得的真情。
《边城》的一切都让人感觉到温暖,但是文字里也浸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义的天保溺亡,深爱着翠翠的傩送出走……沈从文说:“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实关于《边城》我们可想的还很多。作者为什么安排摆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为什么要坍塌的白塔修复?那个把翠翠的心带走的老二会回来吗?
走进边城,重拾那远逝的梦,去追寻梦里那书,那景,那情。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2
【湘西风俗画“美”字在人心】
假期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老师所写的《边城·湘行散记》,初读时,就被沈老的文字所吸引。那种美,美自内心,像一泓清泉缓缓流出,无痕却又刻骨铭心。
隽永语言美如画
沈老年少时就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他没读过什么书,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美如画一般的语言。例如《边城》一书中写道:“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沈老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但大都来自现实生活,就地取材,以物比物,使其更有艺术魅力,扣人心弦。例如描绘湘西边城茶峒的自然景色时,他写道:“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以当地人所熟悉的事物比喻,更加贴切形象。
哲理语言美如茶
沈老的语言也蕴含哲理,引人深思。例如《小草与浮萍》中,诗人把小草和浮萍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情思,讲述了浮萍被风吹在了一个岸旁,他以为自己到了一个虹的国度,可是并没有,从而他觉得自己很孤单,但这是出现了一个小草,两者说话投机,交了朋友。于是小草给浮萍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可以呆在温室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表面上写了小草与浮萍的经历,实际上写了自己独自在外,没有亲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寂寞感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无可奈何。
从沈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十分常见的事物,被细心的沈老所发现,接着对他们进行了描写。语言并没有多么的华丽,完全是一些平易近人的词语,句子等。但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哲理也呼之欲出。
通俗语言淡如水
沈老常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所以他的语言始终离不开湘西,那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以湘西地方话为母体,加工提炼,予以书面话,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例如:“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的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边城》呈现出恬静、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
读沈老的书,仿佛流连于湘西的优美画卷中,美无处不在,但有时有感到一丝悲伤,公鸡,小草,浮萍这些东西在童话中都会象征着美好,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将要被宰杀而沉溺于忧惧中的公鸡,在温室外的孤零零且渺小的小草以及被大风吹走希望到达虹的国度却希望落空的浮萍……
其中会有什么原因吗?
我们不要忘记写作时间——正值军阀混战的年代,而作者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文化,遇上了刚刚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人民备受折磨。所以作者必然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担心,作自己的语言,将民族的悲哀写在书中。
《边城》——我想不仅仅指的是农村古镇,更是作者内心中希望远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而代之的是和平宁静的乡村。
只愿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让“美”常驻心间!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3
【景美、人美、情美】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有着黑黝黝的皮肤和一对清亮如水晶的眸子;她有一个朴实而又简单的家庭——爷爷,黄狗,还有那条满载着祖孙二人美好回忆的小船;她也怀着一颗少女心,憧憬着自己的爱情能像种子那样萌芽生长,她,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
故事发生在风景秀美的茶峒城,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靠摆渡为生,镇上,船总顺顺家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天保和傩送。造化弄人,两兄弟都爱上了活泼可爱的翠翠,于是决定赛歌决定谁来争取翠翠的爱,大哥天保在弟弟开腔后便深知自己赛不过弟弟,于是决定成全弟弟和翠翠。当大家都以为傩送和翠翠终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天保的意外溺亡却成了傩送何翠翠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傩送不知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翠翠,远走他乡而失去了爷爷的翠翠却仍守着渡船,执着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本书想要表达出的“三美”——景美,人美,情美。
绿水青山景色美
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碧溪环抱,绿草如茵。古朴的吊脚楼,屹立的小白塔……共同构成了这个如仙境般美妙的世外桃源。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和平安宁,而这块福地上孕育出的子孙,也如同这景色一般美好。
善良朴实人格美
天真俏皮的翠翠,忠厚老实的船夫,善良淳朴的傩送,为爱隐忍的天保,还有许许多多厚道朴实的茶峒百姓,他们都让我感受到了温馨与和谐。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没有虚伪欺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逢场作戏,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的邪恶面在这里统统被温馨的气氛,淳朴的风俗,纯真的感情,真挚的关爱所取代。我想这也就是沈爷爷心中理想的和平社会吧。
苦乐交织感情美
在对众多的人物的描写中,翠翠无疑是最出彩的一个,父母赋予她,如诗一般的双眸,她也用这双晶亮眸子看清了自己的心中所爱,虽然开始是还有着少女的羞涩,但渐渐地,她对傩送的爱意明朗起来。但在得之不易爱情即将到来之际,命运之锤无情地将这份情碾得粉碎,甚至还夺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然而翠翠没有放弃对心爱之人的等待,依旧望眼欲穿,痴痴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怎能不让读者心中一阵酸一阵甜呢?
《边城》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用隽永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深刻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如诗般的边城,有一个谜一般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深邃而遥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看似伸手可触,但人们只能用心去观察它真实的模样。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4
【人性之美】
“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得上他沈从文《边城》高呢?”——汪曾祺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小说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川湘边界茶峒交界那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如黑燕的瓦屋,如天擎的白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灵水秀、天地和谐的风俗画。以至于“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条小河中,蜷伏于一条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如此美的乡土定然养育了美的人物,小说同样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人物。阅读此书,我似乎与三位主人公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回眸,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船总,在川湘交界茶峒这个地方无人不知您,您有一副豪爽的胸怀,一颗仗义疏财的仁善之心,有一种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美德,在此地一提起你们爷三,无人不竖大拇指,您自豪吗?”
“我在此地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因此我做事问心无愧,也不忌讳这是自夸。不过你莫说‘三人’,因为我的大儿子天保已经——已经死了。而且二儿子傩送至今也没回来,这使我太痛心。这都要怪翠翠他爷爷,不,也许不全是,但定与他有关。”船总伤心地说。
“不要太难过,凡事都要看的开些,人生道路难免有风浪,可绝不能让阴云永远遮住太阳,毕竟晴天是多的。”
……
“翠翠,想你爷爷了吧?”
“我自幼是爷爷养大的,爷爷对我亲情无限,为我担忧,对我关怀备至......他性格直爽,人人也都知道他的正直。我的好爷爷,可是他--他却永远离开了我。”
“不要太伤心,现在有杨兵马帮你,长大了总归有一天要独立,要离开爷爷,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知道,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因为--因为我还要等二老。”
……
“傩送,你秀拔出群,做事细腻,长得像岳云,但冒犯问你一下,你可别不高兴。”
“问吧,没事。”
“你还会回去吗?”
“唉,我不想回去了。毕竟哥哥的死这件事有关,我忘不了哥哥......再说我已经答应了山寨中团总的亲事,若回去我与其成亲又忘不了翠翠。如此既对不起翠翠又对不起大哥,也许这是我最好的选择……”
……
三个人的话语中无不透露出一丝忧伤的气息,但三人的正直善良、善良可爱、细腻淳朴又让我肃然起敬!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淳美的乡土养育了纯美的人,为什么上演了却是一出令人断肠的悲剧故事呢?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5
【美若边城,思行其中】
“静静山溪,溪如弓背。悠悠远山,路似弓弦。高高白塔,沉默无言。小小渡船,随波向前……”。湘西的边境,名为“茶峒”的边城,正诉说着人们的联系与纠葛。
这就是《边城》,沈先生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乡土人物的生活,展现了湘西的淳朴民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心目中至美的追求。文章文风憨厚纯粹,却带有自然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
《边城》可谓是“集众美于一身”。首先是它的环境风俗之美。作者笔下的世界蕴含着鲜活的灵性,寥寥数笔,稍作修饰,一座边城,一个小镇就直挺挺地站起来了。这是一个湘西的小山城,城边有溪,溪边有塔,还有一户人家。过溪越山,便到了城边。
环境怎么美?“茶峒城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城边山峦相依,流水环绕,城墙爬在其中。景色宜人,空气纯净,为何不美?白河“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山中多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水清鱼浮,竹子纤细青葱,分外惹眼,为何不美?“春天时凡桃花处必有人家;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繁花深处有人家,房屋合适地散布,令人愉悦,为何不美?
至于风俗,则更应为之心醉。渡船人尽职尽责,不幕钱财,可见其热情大方;涨水时大伙争相救人捞物,可见其敏捷勇猛;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妇人水手,各司其职,互不欺骗,可见其淳朴负责。掌水码头的顺顺更是慷慨洒脱,欢喜交友,正直和平,明事明理。这些都显示出边城里浓浓的人情味和暖人的爱心。这风俗使这里的人有了自由而不放纵的舒服劲儿。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一些人物欲横流,追利忘义,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甚至做出假药、假奶粉等坑害百姓。生活的改变反而成了磨灭人心的武器。马克吐温说过:“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如果大家保持本心,诚实厚道,坚守原则,怀着善良乐观的心去生活,去工作,和谐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其次,这故事情节是凄美的。白塔边住着爷爷、女孩翠翠和黄狗。顺顺家两兄弟先后爱上了与他们身份悬殊的翠翠。两人以歌决斗,二老的歌带给翠翠一个美妙的梦,为了赢得她的爱情,二老甚至愿意放弃做王团总的女婿。大老放弃追求后在一次意外中失去生命。顺顺和二老开始误会爷爷和翠翠,二老远走他乡。爷爷担心着亲事,在一场大雨后死去。白塔倒了又被重新修好,可翠翠爱着的二老却迟迟没有出现。
哀伤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伤感和思考:怎样去追求幸福?主动?还是被动?如果翠翠能及时向二老倾诉衷肠,或二老能坚守自已的爱情,结局就可能有所改变。主人公的性格都温婉美好,但缺少了一种坚决。积极向上,敢作敢当,选定目标,不懈追求,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气质,也会为成就内心的事业争取机会。
……
作者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显露在字里行间。读了书就应有所收获。无论作者的追求是否实现,我们都应保留纯净的心灵和坚强的意志,给世界增添一方净土,一份美丽。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6
【悠远的向往】
《边城》一书是沈从文先生极著名的一本小说,他自己曾说,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个人生形式里,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故事讲述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文章写出了祖孙之间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翠翠与滩送之间纯纯的爱情等等。在一幅风光秀丽的边城风景画中,用淡淡的笔墨添了无数浓厚纯朴的角色。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给我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些质朴,透着些凄美。
作者塑造了一个既单纯天真,又聪明伶俐,从来不懂人情世故的乡村女孩的形象。
她与滩送二人之间,没有任何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只是乡村年轻人之间纯朴的感情,可在社会背影的笼罩下,笔下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不堪一击。
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爷爷的死使翠翠成为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我们与她相比是幸福的,至少我们还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下,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在乎着我们的人。
作者赋予了每个角色感情,并将他们之间用一条真情的线紧紧地连着。1933-1934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着,提防着,而这时作者仍能描绘出这样一幅景,刻画出这样一些人,展现了作者意境中的“世外桃源”,描写这样一个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的世界,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我们都很明白在追求人生生命自主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现实主义逼着作者又将人物命运朝著悲剧结局上推。最后,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收尾。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让人既期待,又感无奈。
《边城》以它质朴无华的风格,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摇曳着,美丽着,如同一枝野菊花,勾起我们内心悠远的向往。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精选篇7
【古城书韵】
这原本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边城》
金色的光穿透云层,铺在鸳鸯江上,隐约几只渔船划过江面,星星点点。紧接的一场蒙蒙细雨,是南方小城独有的情韵。晨光弥漫了整个河岸,空气中氤氲丝丝泥土清香,早起的人们在细雨中漫步,游人打着一把油纸伞,在堤岸边领略小城早色。远方的来客啊,南方多阴雨,愿你缓步当歌,一缕炊烟似是梦中多归客。此景,甚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一个山环水绕的历史古城里,人也滋润美艳至极。不比北方的豪情,南方的女子,多是温润细腻而多才情,山城水都孕育了多少文学的灵魂。而我也乐得自在,从小耳濡目染中爱着书籍和文字。学习生涯总是苦中作乐的,在人人竞争的大时代,知识的储备量就是第一资本,无论何时,多读书总是好的,无论是与数理化的斗争或是文科的背默,都将在人生历程里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悲悯。不比往日学习的匆忙,每每持书一卷在窗台仰坐,我便能静上一天,书中的纸墨书香深深吸引着我。
我最爱的读书地点是学校的石椅,在一片红枫的艳丽色彩下,它平凡普通的在那儿。当午后的暖阳穿透树枝和文字,那斑驳树影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纸质书发散的魅力是电子书而不能比的,它的每一个文字和标点符号都显露着作者的每一次心跳,每一个呼吸。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说书者,它静默无言,在跟你娓娓道来作者的心绪。在美好的下午,去图书馆找书看,已经是我课余时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邂逅了沈从文的《边城》。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城水都女孩儿来说,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用文字的方式欣赏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每一座石桥,每一处景致,每一段小溪流水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在脑海里一一过目。
几年前曾领略过凤凰古城的美,它是“边城”的原型。那里浓厚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我,一条河流就那样悠扬啊漫长的流到了城边,不知来时路,也不问归处。河边吊脚楼,河上石板桥,石板桥上的游人,是摄影师作品里的靓丽风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美人,美景融为一体。无比和谐而又充满了各自的与众不同。在小巷里,琳琅满目的饰品和民族服装很是抓人眼球。充满文艺气息的小酒吧里,民谣歌手弹着他那迷人的吉他,仿佛在说着这风光古城的辉煌历史,讲故事的人入迷了,听故事的人听醉了。古城的夜晚大概是最撩人的了,没有霓虹灯的璀璨但却有篝火的迷媚,没有演奏会的宏大,只有几把吉他,几支笛,一把二胡一个鼓。街边的艺人就这样自顾自的弹着,唱着。游人们喝着,吃着,谈天说地着,一切都慢下来了,一切都随着河流的缓慢而静止。远离都市的喧闹,它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安乐。读过《边城》便知小城情趣,去过古城便知作者心绪。在那个夜晚,我做了一场特殊的旅行,我又重新捧起沈从文的《边城》,再读,便有另一番感触。眼前心上的,是我的家乡梧州。那里淳朴的民风感染着我,令我不禁感叹我们家乡的骑楼城,夜幕当空,华灯初上,无比旖旎。绚烂的灯打在鸳鸯大桥上,七彩的江面令人叹为观止。不比夜晚的风情万种,早晨的小城是静谧的,像一个含羞的少女,散发青春的美丽。望鸳江春泛,一清一浊,一婉约一豪放,是苏子笔下的:“我爱清流频击楫,鸳江秀水世无双。”凤凰古城的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皆是山环水绕,却又各有特色。这类小城,让人萌生千百个喜欢的理由。
我羡慕那些能把景致写得如此真实的人,每每看到精致处我总会惊叹不已,究竟是有多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写下如此词句。说多了就是,爱生活,爱读书罢了。在那个没有电子的时代,信纸是心绪,而书则是寄托。每每有着共鸣的人,一定有那么几本同样爱看的书,它是精神文明中伟大的杰作。在这个繁华绚丽的时代,电视剧电影代替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我还是希望,多看书。纸墨书香带来的情致和温暖皆是这些不可比拟的。人与人之间变得更融洽,更有气质,更具文雅,都可以归功于看书。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是脊梁,而“礼仪之邦”的美誉不能徒有虚名。
在学校的综合楼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牌匾正闪着独有的光芒。在教室的每一个位置,同学们认真看书的场景感染了红枫树的每一片枫叶。红枫精神在学校里延续,读书所带来的爱和对事物宽容悲悯的气量会为人所称赞。读书风气在社区里传开,人人讲礼貌懂文明的好习惯在古城里划下了这个时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流过,美好依旧,如茨维格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边城读后感主题征文题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