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精选开讲啦励志演讲稿5篇正能量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选开讲啦励志演讲稿5篇正能量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开讲啦励志演讲稿5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演讲文章1:我们为什么缺少科学精神

  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一本和科学有关的书,对我来讲具有特别意义的这一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所写的《最初三分钟》。这本书其实是他拿诺贝尔奖之前三年写的,所以写科普书一个好处,就是很可能三年之后,你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我是在八十年代末那个时期读到这本书的,那时候我已经做研究生了,那本书给我一个非常大的震撼,是什么呢?仰望星空,看到有非常非常多的星星,那么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这也是哲学家们问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他讲到物理学家、科学家现在有一个理论叫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实验和观测的验证,这个理论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仅仅三分钟的时间里面,就形成了后来形成恒星的这些物质。所以哲学家们问了两千多年,但是没有答案的一个问题,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就这么简单地回答了。这对我来讲是个巨大地震撼,科学的威力就这么大,它可以解决我们哲学家们,我们人类一直想找到的问题的答案。

  所以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我觉得我书读得显然不够多,那么怎么办?在科学院读了两年的研究生,我觉得我书读得还是不够多,知道的东西还是很少,我出国留学,到英国去读书,我到英国才发现,我书读得真的是不够多。为什么呢?在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讨论我们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经常问一个问题,他说:“What’s the science of it(这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就说你做的这个研究,或者我们讨论的问题,里面的科学是什么,问这个问题。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是天文,我知道什么是物理,我也知道什么是化学,生物,我都知道,我就是不知道科学是什么。这让我想起来,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然后一直到英国留学,竟然从来没有人,从来没有老师,教过我什么是科学,我学的都是科学知识,我学了很多,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方法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跟孔子有关的,叫作两小儿辩日。这两个小孩儿在那吵架,孔子发现了,孔子好奇心很强嘛,看看这俩小孩儿在干啥,发现一个小孩儿说,孔先生您是个圣人,您什么事情都知道,我们两个现在吵架,吵不出结果来,您给判一判。一个小孩儿说,肯定是早晨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近啊,为什么呢,早晨太阳看起来很大,那大嘛表明是离我们近;另外一个小孩儿说,胡扯八道,早晨的时候特别地凉,中午的时候很热,那热显然是离我们近嘛,但是看起来小一些。孔子一想这玩意儿麻烦了呀,早晨时候,那个又大又凉,这个又热又小,到底什么时候近。所以孔子说,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什么。所以这个故事到这儿,是怎么结束的呢?两个小孩儿就嘲笑孔子说,哈哈哈,原来你并不比我们知道得多。但事实上,到底是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必定只有一个答案。当然我们今天知道一样近,对不对。为什么早晨凉,但看起来大呢?为什么中午看起来小,但是很热呢?这里面有大气科学问题,有测量学的问题,有传热学的问题,各种各样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两千多年来,我们没有去刨根问底,追问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

  第二个故事其实更加脍炙人口,就是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他整天担心,这个气为什么不塌下来把他给砸死,天上的星星啊、太阳啊、月亮啊,为什么不掉下来把他给砸死,脚下的这个地,是不是不结实,会不会把他给掉下去了,那不就活不成了嘛,天天担心这些问题,所以寝食不安。他有一个朋友开导他,他说,你这个人真是没事找事,你看这个气就是气嘛,你天天在里面呼吸,在里面行走很自如,呼吸自如,行走自如,它显然不会塌下来,所以它不会塌下来。那行吧,气不塌下来,那天上的星星为啥不掉下来呢?然后他这位朋友又开导他,应对如流说,这个星星啊,这些东西就是光,光怎么会掉下来呢?就是光掉下来,砸着你也没事啊,对不对,说了没事了。他又说,那地要是万一陷下去怎么办?他说你看,你跺一跺脚,这个地就是一大块东西,结实得不得了,你不可能掉下去。所以结论就是说,因为天不塌,所以天不塌,因为地不陷,所以地不陷,不要担心。

  这位朋友一听,哈哈,没事了。所以咱们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事实上为什么气不塌下来?为什么星星在天上跑而不掉下来?西方人追问这个问题,产生出来了牛顿力学对不对,我们不追问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无稽之谈。这些问题都是严肃的天文学问题、力学问题、大气科学问题、地球科学问题,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嘲笑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人。所以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以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因为不塌所以不塌,因为不陷所以不陷,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既然没塌下去,为什么担心塌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和一个科学史上非常有名的问题是有关系的,这个问题叫作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英国的一个学者,历史学家,他研究中国的科技史得到了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比西方要先进,而且先进得很多,但是科学不是在中国产生的,他问为什么?

  我们经常讲,我们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例子,古代的四大科技发明,这四件中国古代的辉煌的成就全部都是技术,没有任何科学。我们没有刨根问底,追问这些技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如果要追问的话,指南针背后的科学,背后的道理是什么?电磁学呀;造纸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化学呀;活字印刷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自动化科学呀;火药是什么?化学呀。如果我们追问这背后的道理,把它搞清楚,我们中国的科学早就领先了,落后的技术给我们中国带来的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也是我们对科学和技术不能够区分的一个例子,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就是科学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真的知道,科学到底是什么。

  几年前,当普京还是俄罗斯总理的时候,俄罗斯跟德国在合作研制一个天文卫星,这个项目它的科学的目标就是想理解暗能量是什么。普京听了这个汇报之后说,讲得非常地好,这个项目看来挺有意义的,但是我有两个问题,我想请教各位科学家,第一,暗能量有没有用?第二,暗能量是不是危险?他想知道这两个问题,因为花很多钱嘛。俄罗斯科学家一脸蒙,不知道怎么回答,德国科学家说,这个问题好回答,他说总理先生,如果一百年前我们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有没有用,相对论危险不危险,爱因斯坦的回答,就像上次王所长在这个地方对所有问题的回答一样,三个字——不知道!为什么回答不知道呢?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这样,科学研究我们关注的是科学规律,爱因斯坦也不知道,但是一百年之后,我们看看相对论有没有用,危险不危险。核电站所基于的原理,相对论,我们都要到医院里面,经常啊,希望大家不要去,但是大家还是有机会去的,X射线的检查,还有CT的检查等等,我们经常都要用的加速器,加速器基于的原理,狭义相对论。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相对论很有用,危险不危险,危险得一塌糊涂,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就是相对论。暗能量,我们今天绝对不知道它有没有用,危险不危险,一百年之后是怎么样,也没有人知道,也可能很有用,但是用在哪,不可能知道,也可能很危险,怎么危险可能也不知道,这就是科学。科学所关注的是研究科学规律,发现科学规律。

  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简单地来讲,就是刨根问底四个字。科学本身还有三个性质,我把它叫作科学的三个要素,记笔记的赶紧记下来,一会儿说不定要考你们啊。第一个要素,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可以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是人的行为的规律,可以是社会活动的规律,可以是经济学的规律,都可以,只要是发现规律为目的的,这就可能是科学,但不一定就要是科学。科学的第二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精神有三条:质疑、独立、唯一。质疑指的是什么事情?有地心说,大家一再质疑,你到底对不对啊,和观测结果能不能对得上啊,有了日心说,开普勒还在质疑,你这个圆轨道对不对呀,你到底和天文观测能不能结合上啊,有了开普勒定律,牛顿还不满足,为什么有开普勒定律呀,不断地质疑。科学精神的第二个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说,不管谁做这个科学研究,美国人做,英国人做,中国人做,只要做对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唯一是说,最后你追求的科学规律是唯一的,即使牛顿不发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们等的时间足够长,也可能小撒会发现,叫作小撒万有引力定律,但是是一样的,无非是早晚而已,不同人发现的,所以这个都是一样的,这是它的唯一性。那么科学还有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逻辑化就是你可以根据一些公理假设,按照你的逻辑往下走,就叫逻辑化。定量化就是你要能够做计算,这个使用的是数学工具。第三条是实证化,你需要做观测、做实验才可以发展科学。所以科学有三个要素,有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

  我们国家是航天科技的大国,去年我们的发射的次数,跟美国是持平的,但是我们如果数一数,我们在天上的,比如说天上的做科学研究的卫星的话,我们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好的地方在于,现在我们国家逐渐地认识到了科学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要同步发展。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面,我相信我们在使用我们先进的航天技术做科学的探索,来探索宇宙、认识宇宙里面的科学规律,在这件事情,应该会做得越来越多。这实际上也是我本人,十几年前回国的一个原因。我觉得中国的未来,肯定会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励志演讲文章2: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是教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被邀请来《开讲啦》,跟大家能够交流,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都是有关我的事业。因为我大学毕业是1956年,然后做了研究生,1957年就开始参加一些工作,到今年2017年应该是六十周年,还不敢说从教六十周年,因为我真正地站上讲台讲课是1959年。那么我想在我的近六十年的生涯中间,我要跟大家交流的主题,就是我非常非常热爱教师这个事业,我认为这个事业是社会不可缺少的。

  我当教师可以说是,有家庭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家风的传承。因为我的父亲是教师,我的母亲是教师,那么在上一辈中间,我有两个叔父是教师,有两个姨妈是教师,还有两个舅舅是教师,所以我们家可以说当时我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教师之家了。然后有两件事情,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母亲,因为我母亲是一个小学教师,当时她白天在学校里上课,晚上就做家庭教师。因为当时我们住在苏州,苏州大家知道非常出名的就是园林。我们当时住的是一个小的私人园林,然后花园旁边有很多住房,所以住的人家很多,大家知道我妈妈是一个小学老师,所以希望他们的孩子晚上也能够有人指导,能够好好做家庭作业,是这样。所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比较多的时候,至少有八个到十个孩子,来到我们家来,在一张吃饭桌子上,然后我妈妈就指导,这个是一件对我印象很深的事。后来年纪大了,我想总结当时这个深刻的体会,就是觉得我妈妈那么被人喜欢,那么被人需要,所以我就觉得我妈妈这个事业,是非常非常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

  第二件事情也是我妈妈的事情,抗美援朝的时候,前线有很多伤病员回来,结果正好他们治病、养病的房子,就在我们家住的那几间房子的旁边。这一次是我妈妈主动了,我妈妈看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就是治病养病,然后白天很多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干。结果我妈妈就去看他们,然后就跟他们说,你们有没有兴趣学点文化啊,就零零碎碎的时间,我妈妈去给他们补一点课,然后就教他们,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还很感兴趣。最后我就发现,他们称呼我妈妈的名称就多了,原来他们叫她阿姨,后来他们又叫她老师,再后来,有很多年轻的战士,叫我妈妈就叫妈妈。我就体会到了,我妈妈热爱这个工作,她认为她到哪里,就有这个义务,就有这个责任,来培养年轻人,所以她就努力在做。所以我想我从小就受到了这么一个熏陶,我从小呢倒是有这个想法,就是做老师很好,所以我初中上的那个学校,就是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的附中,而我妈妈,我两个姨妈,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所以当时我觉得是很自然,将来我也去学,然后我将来也做老师,当时是有这个想法。

  然后也可以说是巧,就是等到我的三个哥哥,一个妹妹,我们五个人都慢慢长大了,最后的结果我告诉大家,我们五个人都是当教师。有大学的教师,有中学的教师,有小学的教师,而且我们五个人找了五个配偶,这五个配偶我告诉大家,四个半是教师,大家一定会很奇怪,为什么是四个半?我给大家解释,那半个就是我的老伴儿,我们是同学,然后后来相识、相知、相爱以后,就形成了伴侣,那么他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市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但是他们研究院,有培养博士生的计划,他是一个博士生的导师,所以我叫他半个老师还可以吧。

  那么我们这样的一个环境呢,就使得我们跟教师这个事业,我不大愿意叫它是职业,实际上它就是我们的一个事业,这个关系非常非常地密,非常非常地深。但是我新苏师范学校没有念完,当时就被调出去工作了,工作了有一年多以后呢,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了,所以从工作的年轻干部里头,抽调一些人去上大学。我当时很年轻,还不到十六岁,上大学上什么专业也不懂,在老师的动员下,我选的专业当时叫给水排水,就是城市建设里的一部分基础设施。你要供给大家自来水,保证饮用水安全,你要把所有家庭排放出来的污水都收集起来,都处理干净,防止污染,所以这个是事业上。

  我后来怎么又会回到教师的岗位呢?这个就有一点故事了,这个可以看出来我后来遇到的好的老师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影响。当时我记得我之所以能够到清华来,就是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我大学是上的上海同济大学,当时同济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它选择了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组织参加国家考试。我们清华大学的陶葆楷老先生,他就是我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就是我后来的导师,应该说是我一生的一个恩师吧,他对我的印象比较好。主要印象比较好的,一个是我说的普通话比较好,当时上海的大学生,很多不大会说,另外一个,就是我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回答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害怕。所以他在答辩完了之后,他就和我另外一位恩师,就是同济大学的老师,叫胡家骏,这位先生现在九十九岁,还健在。他就跟胡先生说了,他说我今年要招一个研究生,你动员这个女孩子来考我的研究生,他说她不错。

  然后胡先生就马上来动员我,大家能猜想动员我的时候,我马上答应了还是不答应?我不答应,对了。我就跟胡先生说,我说已经上了四年学了,我不准备再上学了,我说我要赶快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点贡献了,当时正是国家在号召建设大西北,我说胡先生,我要去兰州。后来大家猜想,胡先生跟我说了三句话,就把我原来已经下定的决心,给改变了。第一,我要告诉你,陶先生是我们中国给水排水,这个学界成就最高,学问最好的一个老师;第二句话,你如果能够考上陶先生的研究生,这是你这一生的一个重要的机遇;第三句他说,这次陶先生招一个研究生,肯定有很多人要去报名,你能不能争取考上还是问题,这是对你的一个挑战。所以大家听了胡先生的这些话,你说我要不要心动,我就完全被他打动了,又想去争取这个最好的机遇,又想去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我当时是年轻人,还是有点好胜嘛,我想我这个应该要试试,所以这样子才下定决心。所以我一直说这两位恩师,是决定我一生命运的恩师。

  我到了北京了,胡先生跟我分开了,但是他还不断地关心着我。我曾经收到他一封信,那是八十年代了,我已经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胡先生知道了,他就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两页的信,他说听说你现在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你还有没有时间做研究,你在教学上有没有受到影响,他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在这个专业里,要有一个好学生,有一个好人才也不容易,他说你千万不要把你的精力太分散了。我收到那封信实在是太感动了,我想他远在千里之外,但是还在关心着我在干什么,而且还在指引着我,而且他的提醒很重要很重要。后来我也给他写了一封两页的回信,我就跟他仔细地汇报了,我现在在干什么,我说我有三个永恒的话题,在开这种会。第一个话题就是环保,第二个话题就是教育,就是学校该怎么办,第三个话题,我看今天有很多女同学,就是妇女,我一直对自己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就是我不能不说话,不能光是去坐那儿去开会,但是第二个原则更重要,就是我不懂的事情,我不说意见。然后我也汇报给胡先生,我现在在做什么科研,在上什么课,然后我一天的时间,大体上分配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写了以后,我自己稍微安慰一点儿,但是也还有点儿忐忑,我不知道胡先生接受不接受我这样的说明。最后胡先生又给我写回信,他说我放心了,他说你那些工作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做这个工作,没有社会的支持,没有政策的支持,也是不行的,所以他就放心了。这个故事,也是让我记一辈子。

  陶先生当然故事更多,陶先生指导我,除了指导我怎么写论文,怎么收集资料,他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就是陶先生只要有一次会,一定要带我去。大家可以设想,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那个都是这个行当里的专家,我根本没有机会说话,我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但是我听到很多很多,我认识到很多人。我后来才觉悟到,陶先生是用这种方式在教育年轻人。然后我们俩一起回来的路上,他会问我意见,他会来听我说,你的想法怎么样,然后我再讲了,他再跟我讲他的想法怎么样,所以这个教育人的方式,我觉得对我来说,实在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收获了很多很多。

  刚才主持人讲到我现在还在讲课,主要就是因为我觉得环保事业,太落后于人类的需求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得做更多的努力,而这个工作,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搞环保的人能够完成的?你在点头,但是我要摇头。因为产生污染的工业太多了,我们搞环保的人,我们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的本领,够不够来发展它,来改变它的工艺,我们不太够。所以我们必须得依靠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有这个环保的理念,他就都来发展清洁生产了,就像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了,我就觉得技术很重要,但是战略更重要。

  特别中间做了一件比较大的事,就是1998年的时候,我就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就是完全从写提纲,写教材,然后讲课,都是从我开始,这个课程就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是面向全校的学生,学生的来源不是环境系,而是各个院系,然后这个课,我不自己谦虚,应该讲还是很受欢迎。我最享受的是,我们每年八个礼拜的课,最后的第八周,我们那个课不是老师上,而是让学生来谈学习的体会,结果这堂课非常丰富。有一位同学有意思,他不是汽车专业,但是他从小喜欢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他居然可以去总结出,很多地方是危害环境,比如说消耗能源啊等等,然后今后应该怎么改进。比如我们也有同学,从小学就开始关心那个塑料口袋的回收,他就专门来讲塑料袋的问题。比如我们还有学生做了好多调研,调研清华大学电耗大的地方,不应该浪费的地方有哪些。他去专门调查清华大学所有的阶梯教室,如果晚上有课,那个教室三、四百人都坐满了,如果晚上是自习,他们总结下来,那个里头三十多人都可能,但是灯火通明,跟三、四百人坐的一样,然后他们就计算这个里头,电能浪费了多少。我可以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努力,在那儿从事这个事业,这个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我有一个博士生,大概三年以前毕业的,他做的研究,做的那个成果很前卫。然后我曾经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的时候,把他这个成果做了两个片子,在我的报告的中间,用了两张片子作为一个例子,结果受到了一个美国人的注意,他就来跟我交流。后来我们交流了一下,我就告诉他,我说我这个学生,今年就要毕业了,我说你那儿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可能接收他,去跟你合作一段时间。那个美国人高兴极了,他说那太好了,到我这里来做博士后啊,或者做其它的都可以,我也很高兴,我想给这个年轻学生开了一扇门嘛。谁知道我回来以后才知道,我那个学生已经报了一个志愿,这个志愿就是清华大学在鼓励毕业生到边疆去,到基层去,他就已经决定了,是到他的家乡,一个镇,做一些管理的工作,而且最后他的决定是不改初心,还是到那个乡镇。现在我们还有联络,还在那儿做,做得很好,各方面都很好,所以他这个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所以我大胆地把我们古代的一个成语改了一个字儿。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这个“畏”是什么畏,是畏惧的“畏”,我建议,要把“畏”字改成一个欣慰的“慰”。我一点不觉得害怕,我一点不觉得有距离,我觉得欣慰不已,有这么多的好的年轻人成长。另外一个成语也想说,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好为人师,这个好为人师是不是贬义的,是在批评这个人,就是你老觉得自己了不起,到处要给人家讲这个讲那个,你就好为人师,是这个意思对不对?但是我觉得好为人师,我很能接受,但我不是说,想要表现我了不起,而是我觉得我阴差阳错最后当上了教师,我实在是非常享受做这个教师,所以我喜欢当这个教师。那么我觉得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把这些事业坚持到底,谢谢大家!

  励志演讲文章3:大飞机的梦想

  大家好,我是蔡俊,是C919首飞的机长,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开讲啦》这个节目,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与首飞的一些小故事。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是不是特意挑了5月5日这个日子,看上去比较好听、比较吉利,其实不是这样。当时的时候,上海四月份的天气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当时联系了中央气象台、上海气象台,还有我们自己的气象人员,一起来分析天气趋势,最后就是决定5月5日这个窗口的时间,足够让我们进行一次首飞。

  到了5月3日晚上,我想应该是,很多人开始发朋友圈了,那时候因为已经正式公布首飞机组的名单。然后那时候就是一个微信朋友圈的轰炸了,大家都在关心这件事情。那天我跟好多朋友一直大概聊到晚上九点半,就开始休息。很多人都问我,你还有空聊朋友圈,不紧张吗?当时确实觉得还可以吧,因为我们做的准备确实非常充分,飞机状态那时候也是非常好。

  5月5日早晨,我们起床以后看了下天气,当时定的是早上八点钟,但那个天气条件,实在是不能满足首飞的一个需求,然后我们和设计,还有我们的公司领导,以及气象人员进行一个商量,就是大家看一下,到底今天还有没有窗口。根据气象的预报,大家一致同意,在下午两点开始首飞,当时我们预计,两点首飞的话,要提前一个半小时上飞机,但是我们做完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挺晚了,我上飞机的时候,就剩一个小时,就是我们其实比正常要少半个小时,来准备这个飞机。但是我们因为前期做了非常多的训练,准备也很充分,上去就噌噌噌,三下五除二就已经准备好了。有人可能会问我紧不紧张,当时我上飞机,上了次厕所,然后我准备完飞机,又上了一次厕所,中间也就隔十几分钟,我想张大伟肯定也觉得,他是不是很紧张。我们把救生衣都穿好,然后坐到位子上,我就搓了搓手,因为手上有点汗,又在衣服上搓了搓,我就做了个动作,跟大家说“开干”,这时候我们开始真的启动发动机。

  我们先进行一个滑行,滑行的话,看下当天飞机的状态怎么样,然后再滑回来,跑道这边等着起飞的指令。接着就是进跑道以后,加油门起飞了,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人还会问我紧不紧张。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其实我考虑更多的是飞机的状态,那些参数什么的,飞机的一些仪表,发动机的一个转速、温度,当时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参数,还有一个速度、方向,都是我最关注的东西,所以我也没时间去紧张,想其它东西。就这样飞机按照计划,在两点钟起飞。

  当我拉第一杆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飞机,基本上就跟我们的工程模拟机状态非常相近,那第一杆非常有信心,等飞机稍微离地,高了一点以后,就带了一个十五度的一个姿态,那个姿态大家可以看一下,非常大,后面的试验可以说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到空域以后,按照既定计划,所有的试验点都是一次过的,过完以后,我们就接着按照计划返场、落地。那天风稍微有点大,然后可以说落得也非常不错,我个人感觉,第一次驾驶这飞机,能落成这样,我其实已经很满意了。

  飞机到了停机位以后,到我们下飞机,其实过了挺长时间。当时飞机停稳以后,还有最后一个试验点,就是飞机舵面的一个检查,然后检查完了以后,我们会做一些关车前的一个准备动作,做完以后就是把两个发动机关了,关了之后,会把关车的一个检查单做完,那时候整个一个飞行算结束了。结束了以后,我们接下来就要面对这个仪式,其实我们在里面就梳妆打扮一下吧,仪容仪表整理一下,因为当时我们穿的救生衣,还要把救生衣脱了,然后把衣服穿好,把鞋子弄一弄。我们五个人,大家稍微讲了几句话,庆贺了一下,拥抱了一下,这时才开的驾驶舱门,我第一个从舱门里出来,我们的总设计师吴光辉,他就上来迎接我。

  首飞是一个荣誉,大家都为首飞机长这个名额争得非常激烈,我们一共有十四名试飞员,六名是来自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的,还有八名是来自中航工业下面的试飞研究院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一个理论考试和一个实操,评估都做完以后,当时并没有揭晓结果,而是把这些专家的意见,他们推荐的首飞机长打包封起来。11月16日的时候,当时那天我还在飞航班,中午飞机落地以后,我打开手机的时候,有很多人已经在祝贺我。当时真的非常高兴,能被选为首飞机长,但是我也立即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在我肩上。我是机长,然后吴鑫是副驾驶,钱进是观察员,还有马菲和张大伟是试飞工程师,我就组了这样一个团。

  因为当时讲,首飞是二月底,我们算了一下,也就一百天的时间,在这一百天的时间里面,我们要做低中高滑,系统培训,系统交底,驾驶舱熟悉这些,其实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也就大概十天左右吧,得非常好地利用起来。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训练计划,做了非常完备的准备。因为是首飞嘛,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要考虑到最极端的情况,那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双发动机失效,多套液压系统的失效,然后是飞控系统的失效。那么我总共在工程模拟机,和我们的铁鸟上面,一共训练了将近二十二天的样子,这二十二天,每天基本上有六个小时在模拟机上来飞这个科目,一共飞了五百多个试验。如果懂飞行的话,大家可能会知道,我们可以做到,我不去碰那个操纵杆,我只靠两个油门和一个升降舵的配平,我就能把这个飞机从空中飞到跑道上落地,这是我们训练的结果。不光是我一个人,我们的吴鑫机长,他同时也具有这个实力。我们还飞过一些非常极端的科目,就是我不看仪表,只看姿态,油门的大小我们都不看,我们就这样来进行落地,这是我们训练结果,其实都还很不错。

  12月28日的时候,我们首次进行一个刹车试验,就是滑行预试验,那个滑行预试验,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当时我们滑的距离并不太长。因为一开始,从我踩第一脚刹车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刹车系统有些问题,刹车压力上太高了。然后我们又进行了一节、两节、三节、五节这些速度的一个测试。然后发觉这个刹车系统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我们考虑到飞机的安全,经过商量以后就提出终止试验了。

  当时肯定很多人都很失望,因为在大家心中肯定想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试验,这么简单的试验,我们都会有问题。我们下了飞机之后,马上就跟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把当时的这现象讲给他们听,然后他们就根据测试改装系统记录的一个数据,来进行一个分析,最后是找到了一个刹车系统调参的问题。经过跟供应商沟通,我们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参数调整完了。调整完以后,我们又在2月28日进行了第二次滑行预试验,第二次滑行预试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那么最高滑到了三十节速,就相当于我们开车,大概有五十五公里每小时的样子,当时非常成功,为后面低中高滑树立了信心。之后我们就比较顺利地进行了一个低滑、中滑、高滑,到了四月底我们完成了所有的滑行试验,这时候我们就决定什么时候首飞。

  其实首飞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事情,我想所有的飞行员,如果能参与到这中间的话,也会感到非常骄傲,毕竟是第一次首飞,还是飞的我们自己的飞机,是我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真的非常骄傲。不过这个骄傲,也离不开我们的工程师们,还有很多在背后支持我们的一些团队、设计人员,是他们给了我首飞的信心。那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励志演讲文章4:不突破常规就不是好设计师

  从星期三得到了《开讲啦》栏目组的邀请之后呢,我可以说觉都没睡好 ,不知道该讲什么。我们要说航空工业,在座的同志可能有很多人航空航天还分不太清楚。航天,它搞的是牛顿定律的,就是力大于(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我们航空搞的是属于以空气动力学为基础的,是速度与F(力)的关系。就是说我们的这个飞机能飞起来,推力不一定要大于飞机的质量,只要产生速度,由速度产生升力,升力把飞机托上天。这就是我们航空航天的一个基本原理的差别。

  作为一个飞机设计师,设计一型很平庸能飞的飞机,应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要能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一款精湛的飞机是非常难的。这里一个最简单的衡量的技术,就是说飞机设计和你实现的产品最终结果,你的结构重量是不是超重。好的飞机设计师,结构重量系数要低,就是说我设计好这个东西,比如说12.5吨,我们就要12.5吨。所以他问我,什么是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就是设计精准的。飞机设计就跟钟表是一样的,走得慢不好,走得快也不好,走得精准是最好的。飞机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更是一个艺术家,飞机是一个技术和艺术混合的结晶体,凡是好看的飞机,它的性能一定是好的。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讲是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完成的一个产品,所以说我们在做飞机设计的这个过程中,会在诸多的矛盾中去平衡、折中、选择。作为一型装备,我们一定是在三坐标下来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经费内,在使用限制范围内,做出一个好用、耐用、管用的一型产品,而不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把它组合堆积在一起。

  当年我们在歼-15研制过程中,这个飞机怎么着舰飞行的方法,我们都是一个空白。所以说研制飞机的同时,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就是飞行员驾驶策略的研究。舰载机的飞行事业是刀尖上的舞蹈,它的风险极高,就是飞行员在使用过程中,给他留有的操作空间都非常小,稍有不慎或者是反应有点迟钝就无法挽回。

  世界各国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这个舰载机失事的视频。分析了外国人的这个出事的内容,又根据我们自己的试验,我们总结出来一套,我们这个看灯、保角、对中的一种操作口诀,让飞行员来进行反区操作等等。这一系列保证了我们舰载机飞行员的一个同时培训、培养,所以说在2012年的9月份,航母入列之后,西方人断言中国的舰载机还会有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在辽宁舰上使用,没想到两个月以后,我们在辽宁舰上成功地着舰了,而且一次五名飞行员,全部都安全地着舰。

  过去人家都讲这个飞机的成本是制造出来的,实际上飞机的成本是设计出来的。每一个零件,加工的工艺,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工艺方法,都直接决定了飞机的成本。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新的飞机设计理念,又要对全寿命、低成本来设计,融入了飞机设计的一个灵魂,这个也是反映在我们下一代飞机上,这些设计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说,新一代的飞机,它能跨代,一定是技术上有了拐点,它能实现这个跨代,一定会在方法上,在手段上有新的创新。

  早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项目,要实现材料全部国产,研制一型飞机。其中我们有一个叫钛合金的型材,全机的飞机加在一起就要用二十公斤,就要投资五个亿的拉伸机,才能把这个型材拽出来。当时我们就想两种出路,一种就是不用钛合金,能不能用高强度的,又耐高温,强度又相当的东西来代替。还有一种就是说我们不用这种加工工艺行不行。在这个时候,北航的王华明老师,现在也是我们工程院的王华明院士,带着一个小核桃,一个3D打印的钛合金小核桃来找我。他说我用激光一点一点地把它加工出来的,激光堆焊出来的。后来我们说那你能不能给我们用这个工艺焊一个钛合金出来。结果他回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做了这么一段钛合金的小样件。我们经过力学的一个测试,觉得它完全可以代替这个锻铸件的水平。这件事儿,当时我们国家在钛合金3D打印技术上,它是一个启蒙,一个奠基。这种技术对这种异型结构,就不是正规有规律的形状,这种结构做起来是非常简捷的,也非常快速。

  另外它是增材制造,也是我们低成本制造的一个方面。过去特别是我们航空的这个结构件儿,一般是一百公斤的材料,抠到最后只有五公斤是有用的,九十五公斤都是铁屑扔掉了。所以说用这个3D打印的增材制造的方式,就是一点点,可能涨到六公斤,稍微一切削就可以来使用了,这也是低成本的一种方式。最后我们的3D打印实际上是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的一等奖。从一开始为了解决问题,在创意上产生了新的想法,最后又培育了这么一个领域的,一个制造行业。实际上3D打印,后来在国际上也风靡流行,是未来我们制造业的一大支柱产业。这就是我们在飞机型号研制过程中,返回来创新的一个故事。什么是创新?我个人的理解,创意是创新的源泉,最大的创新是创意,创新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更新的一个概念。要有新的思路,这是我们最大的创新。

  所以说我觉得,再给年轻人分享一个概念,我经常给我的年轻团队的人讲,就是说我们干任何一件事儿,得要树立“三心二义”的一种情怀。哪“三心”呢?第一要有雄心,你想干什么?就是说这个雄心壮志,不能说我今天想要当科学家,明天想当明星,后天想当政府官员,那不行,你得有一个目标。第二呢,要耐得住寂寞。实际上就我亲身感受来说,我们在1983年工作以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出国热,基本都跑了一大批。南下,深圳下海潮,也是“外面世界很精彩”。所以说我们这些人,还能在那种环境下,在一个搞科研的氛围、环境里头,继续从事航空事业的研发,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外面的精彩的影响。第三呢,就是责任心,就是说你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自己的责任心也就来了,要自己对自己这个工作负责任。实际上它包括你对家庭,对事业,对祖国,对人民等,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个“三心”是很重要的。“二义”呢,一个是要讲情义,一个是要讲侠义。不管怎么着,就是人不仅仅是要有智商,智商高的人很多,一个人的成功还要情商的保证,只要有了情义和侠义,情商都会很高。培养自己这种“三心二义”的情怀,不管是将来对工作,对什么,都会有良好的收益,这是我自己在这个设计师成长之路上,自己总结提炼出这么一个过程。我的讲话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励志演讲文章5:导弹阵地有我们坚守的梦想

  大家好,我是“东风第一旅”旅长,按照当下比较时髦的一个称呼,我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快递哥”,我的公司名称叫“东风快递公司”,我们的服务宗旨就是:东风快递,全球必达!怎么才能全球必达呢?当然要靠我们的实力和能力,想让我们送到哪儿,我们一定会把货物给你送到哪儿。当然我们所送的东西往往都是对方不愿意接收的东西。

  我们旅是我们国家组建最早的战略导弹部队,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家都习惯于称我们旅为“东风第一旅”。1959年刚刚组建,我们就深居简出、隐姓埋名,直到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才首次揭开了我们神秘的面纱。战略导弹第一次亮相天安门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有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两句话:中国今天第一次把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们有覆盖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到今年为止,我们旅已经走过了五十八个年头,从繁华的都市到戈壁大漠,从江南水乡到中原腹地,可以说我们的足迹也是踏遍了大江南北。在不断地部署调整转移过程中,我们这支部队先后圆满成功发射了几十枚的不同型号的战略导弹。这么一支历史厚重,战绩斐然的战略导弹部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起初的时候我也是充满了好奇。2015年的5月,上任的第一天,我就来到了旅史馆,想从旅史馆里面找到我心中的答案。进入旅史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组反映“争气弹”上天的老照片。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部队刚刚组建,既缺少装备,也缺少人才,当时国际上曾经有人断言,离开了他们的帮助,我们的导弹就永远也上不了天。但是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不信这个邪!二百八十名官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离开了刚刚组建的北京长辛店的老家,一头就扎进了茫茫戈壁,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生活之中。没有教材,他们就组织官兵自己编写,没有教具,他们就组织大家自己制造。他们用白铁皮敲成各种各样的装备模型,将萝卜刻成各种各样的元器件,甚至把麻绳都当成了电缆线。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们也一度靠挖野菜,吃骆驼草充饥,但是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导弹飞天梦!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1963年10月25日7时00分,随着点火指令的下达,一枚导弹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十分钟后由落区传来了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的消息,导弹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次发射。这枚导弹的成功发射,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为我们中华民族争了气,也挺直了中国人的腰杆子!后来大家都形象地把这枚导弹称为“争气弹”。

  就在这枚“争气弹”发射成功的当天,我们的一任老旅长叫董春儒,在弥留之际,我们老旅长他最大的愿望还是想再看一眼导弹发射的场景。当大家给他播放最近一次的发射录像时,他激动得满含热泪,握着老伴的手说:“老伴,我死后你就把我埋在离导弹阵地最近的地方吧!”他的老伴既心疼又无奈,哽咽着说:“老董啊,我嫁给了你,而你却嫁给了导弹!”

  先辈们的奉献精神在我们新一代火箭军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给大家看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左是山,右是山,身在山中何时出山?下联是:爱着山,恋着山,干在深山誓不出山!这副对联就是由我部的一名普通战士所写成的,当年他也是怀着报效国家的愿望参军入伍来到了我们部队,新训结束后被分到了一个四面环山、密林蔽日的一个山沟的部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的内心产生了摇动,他打起了退堂鼓。他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左是山,右是山,身在山中何时出山?然而当他后来有机会第一次进入阵地,看到矗立在眼前的高达十几层楼高的导弹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马上要从事的岗位居然和国家的安危联系得这么紧密。从那以后他变了,变得开始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刻苦地钻研业务,很快他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导弹操作号手。在他给父亲写的另一封信中他就写道:爱着山,恋着山,干在深山誓不出山!

  从何时出山到誓不出山,看起来非常简单,真是要做起来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我们的部队大都部署在大山深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条件相对艰苦,就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阳光,对于守卫我们阵地和导弹的官兵来讲都是非常难得的奢侈品。有的分队一天只能看到两三个小时的太阳,星期六星期天晒被子都要抱着被子满院子追着太阳光跑。如果是赶上阵地值守,一天24小时都要待在阵地里,甚至十天半个月都看不到太阳,更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

  通信班长李加华在一次阵地值守的时候,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名新兵躲在一个墙角哭鼻子抹眼泪,他走上前去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名小战士是因为好几天没有看到太阳,感觉到心情比较压抑,心里堵得慌就想哭一场。李班长思考了一会儿,他找来彩笔,在一个白板纸上画了一个红红的大太阳,并且把他们熟悉的菜地、营房也都画了上去,还画了一个持枪站岗的哨兵。每天早晨起床以后,李班长就组织大家把太阳升起来挂在墙上,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再把太阳降下来。时间长了,就在阵地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升太阳仪式。大家都说虽然生活中缺少太阳,但我们内心深处却洒满阳光!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才挺起了大国的脊梁。

  我们国家的导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十几个学科,三十多个专业,大大小小几百个专业原理。在我们的官兵心中,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给大家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要想熟练掌握一张中等难度的电路图纸的话,就好比要熟悉记住北京市三环以内的所有的大街小巷和行车的路线。而对于一名合格的操作号手来讲,他们要掌握这样的电路图十张、十几张甚至上百张。

  对于我们这支部队来讲,阵地密闭训练就是比较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复杂的战场环境。开展阵地密闭训练,一开始就要彻底切断阵地内外的一切联系,在最关键的时候就连阵地外部的空气都不能进到阵地内部去。训练过程中,官兵的日常给养要降到平时的一半,生活用水也要限量供应,就连空气中的氧含量也要降到普通标准的八成。这还不算,在训练过程中,大家还要穿上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就相当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一个流程下来四五个小时,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官兵们在脱防护服的时候一只靴子都能倒出半碗汗水来。这样的训练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往往一训起来就是十天半个月,困难之多,挑战之大,没有经历过你是很难想象的!但是我们的官兵,没有一个人提出退出申请,没有一个人离开战位,因为在大家的心目当中都认定了一个理,阵地就是战场,训练就是打仗,关键时候绝不当孬种!绝不当逃兵!

  记得那是2015年的夏天,我刚刚上任就收到上级的命令,要求我旅赴西北大漠执行实弹发射任务。这是我平生参加过的七次实弹发射中,让我感觉难度最大,挑战最高,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进场前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随机抽点发射单元,当转盘上的指针指到发射二营那个方位时,发射二营官兵顿时间像炸了锅,摇旗呐喊,又蹦又跳,兴奋至极。发射二营进场后,正在进行紧张的安家和宿营工作,突然又收到导演部的命令,要求他们要提前七天完成实弹发射任务,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准时准点发射,发射的窗口只给了短短的一分钟,超过这一分钟,就算这次任务失败。看了命令,我也为发射二营捏了一把汗,因为这个计划变动之大,要求之高确实史无前例。当时我通过远程指挥信息系统大声问发射营长:“能不能完成任务?”发射二营营长立即站起来高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请首长放心!”这话说起来简单,具体要落实起来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果按部就班的话他们就肯定完不成任务。受领命令后,发射二营紧急召开了一个会议,果断启用了快反流程,在一些关键的岗位上采取了人歇装不歇,连续操作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发射二营居然将发射准备时间一下压缩了五分之四,为圆满完成任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按照命令的要求,上午10时30分20秒,导弹准时点火顺利升空,几十分钟以后,导弹准确命中目标。这个五分之四来得太不容易了,它凝聚了我们官兵平时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如果说1963年我们打的那枚是扬眉吐气的“争气弹”,那么这一次,我们打的就是一枚随时能战的“硬气弹”!

  伟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坚守的阵地,国家安全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梦想!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祖国轻易不用咱,用咱就是出重拳”!虽然我们始终也没有和敌人正面对决,但是我们时刻准备着,准备随时亮剑那一刻!谢谢大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