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

  身在顺境,我锰然可喜,面对逆境,也不必太过忧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我们正确对待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国旗下讲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旗下讲话范文】

  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冉冉升起。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宝藏。璀璨的历史里,诸子百家争鸣,诗词歌赋齐绽,甚至是饮食,也拥有千万种模样。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藏有文化底蕴,或是一个地名,或是一处古迹,历史的长河里,它的身影若隐若现。

  而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发扬它们,也要源源不断地创造新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不忘本来”。

  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国家宝藏”,我们听到“经典咏流传”,耳边响起一声“如果国宝会说话”,眼里有“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那些散落在历史星河中的记忆。故宫推出的软件里,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你会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我时常为身为一名中国人而幸运。幸运我可以领会汉字的奥秘,幸运我可以感受唐诗宋词的韵律,幸运我好像拥有一座宝库,里面满是五千年的宝藏。文化自信,由此而生。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面向未来”。

  由此而生,但绝不绝于此。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也是由一个个曾经的“现在”创造出来的,所以你看,现在,我们也在创造着文化。

  我们创造天眼,我们搭起港珠澳大桥,我们迎风而上。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吸收外来”。

  我们热情欢迎外来优秀文化,我们也积极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我们促进自身文化发展,也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我们既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坚持文化平等。我们坚定着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用文化的力量滋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在这新世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

  我们要将这份自信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国旗下讲话范文】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在根本意义上体现为这一自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客观上要求我们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首先,有利于从根本意义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显问题,理论界关于文化自信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其中,就来看,大多数学者从文化本身以及文化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总结,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参照这一研究理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这种价值肯定的大小以及价值信念是否坚定,在根本意义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由此,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要深化文化自信研究。只有深化文化自信研究,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筑牢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革命文化对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价值,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力、凝聚力、创新力、创造力,进而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针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之间的有机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需要注重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涵养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精神家园,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根植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和激励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直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从根本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遵循。由此,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再次,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任务。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明确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这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激励,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这种力量,源自文化的价值引领、思想武装、精神激励功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能拥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构成要素、效能发挥等相关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有利于推动以中国论述说服世界,增强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在国际社会中的“失语”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必须补齐的一项短板。由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成为一个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这里既有政治话语意义上的,也有学术话语意义上的。

  就学术话语意义而言,构建国际话语权包括增强说服力和传播力两个方面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研究,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气和力量,探索用中国范式表达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学术意义上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客观上要求构建具有中华文化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对推动以中国论述说服世界,增强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旗下讲话范文】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正气,壮大底气,砥砺勇气。

  以兼济天下、德泽苍生为最高理想与价值

  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光明与美好,扬清激浊,弘道养正,以兼济天下、德泽苍生为最高理想与价值。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前仆后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中华民族勇于领潮流和时代之先,有所贡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传统日益得到巩固与发扬。

  坚信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利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确的、崇高的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1954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庄严宣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为中国人民的理想与追求注入新的,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件造福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推动合作发展、共同发展,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不懈怠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逐步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很难成为世界强国

  文化的优秀、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强大,在新时代不断给予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应有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中国革命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磨难,付出了太多牺牲,也积累起巨大能量。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没有优秀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走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中国文化的先进。

  文化自信需要更大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新时代中国文化应表现出新的可能。虽然目前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面临新困难、新挑战,文化自信理所当然地需要具有崭新的时代高度、世界广度和变革深度,需要更大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从来不缺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靠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胆识与胸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人完全能够继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继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国旗下讲话范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传承。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尊崇和自信,是每位中华儿女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感与执着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共同谱写更为壮丽的文化篇章。

  从字面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然而,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却并不限于对狭义文化的肯定和信心,而根本是对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理念,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则是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分析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凸显文化、强调文化自信,根本就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就是要打破西方在发展模式问题上的独霸地位,是要告诉世界人民,现代化之路、文明发展之路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就是为了给人类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对于文化之于中国人的作用,总书记多次进行过论述。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使我们的自信心飞速飙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国人的自信不仅来源于经济、军事,而且来源于文化,中国人的自信根本是文化上的,文化自信才是中国人自信的底色和根本。因此,只有文化上强大了,只有中华文化有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了,只有中华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尊重、敬佩乃至追随,进言之,只有文化上自信了,中国人才真正自信了,才意味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才意味着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旗下讲话范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定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基。没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某种文化自信;没有对某种文化认同的坚定性,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并以此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坚定信心。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就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对所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含有被时代摈弃的糟粕,又含有被时代继承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对传统文化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养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磅礴之力”“广阔舞台”“历史底蕴”和“前进定力”,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及全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这些革命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常讲要发扬革命精神,其实质就是首先要认同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在不断践行中增强对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自信心。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先进群体与英雄模范等。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不断提高人们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使践行这一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提高文化实践绩效

  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实践绩效。文化实践绩效包含两个方面的:一是用此种文化能够解决所面临的挑战;二是文化成果或者文化产品的人民性。中国近现代史明鉴:中国近现代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屈辱史。之所以说它是屈辱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文化无力挽救危局,即不能解决当时所面对的外部挑战。由此,挨打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特征。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并成为中国崛起的强劲支撑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成就让世界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崛起的事实表明,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道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文化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并坚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战胜了世界金融危机的艰难险阻,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精神面貌越来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其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和建设的巨大绩效,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

  文化自信概念本身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意蕴,涵盖了一个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但自信不是排外,而是要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来看待、处理与外面世界的关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自我的主体性,这种自我主体性在对待“他者”的态度立场时并存并立、求同存异,相互之间可以学习和参照,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否则就是文化霸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对自主选择与创新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同与持守,其实质是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等的一种源自内心的内在定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坚守这种内在定力,妥善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才会避免自我迷失。但随着世界局势日益复杂化,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不能不正视我们所面对的形势: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借鉴吸收境外文化中的新成分和优秀文化成果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应以积极姿态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中;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中,一些西方大国对我国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试图运用现代传播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我国进行具有政治意图的文化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吸收中警惕甄别出某些西方国家的叵测之心。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也往往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一旦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我们要在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使文化自信成为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的利器。

相关文章:

1.自信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稿

2.不忘初心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3.2019青少年关于“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主题演讲稿

4.关于梦想的国旗下讲话精选五篇

5.以自信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