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肯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悉吧,既然这样,那么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1)
郭纲琳(1910年—1937年),江苏句容人,毕业于上海公学,曾任共青团无锡县委委员、无锡县委书记、共青团沪西区委书记等职。郭纲琳是我党优秀的女战士,在革命年间,她主要负责上海地区的青年运动工作和交通工作,是共青团江苏省委交通部的书记。
1934年1月12日,郭纲琳奉命到海宁路祥麟里郑子仪家开会,同日,因为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
郭纲琳被捕后,遭到了反动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她坚贞不屈。1937年7月,其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7岁。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2)
金佛庄出生在东阳市横店镇良渡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终年穿土布衫,吃糙米配霉干菜,学习却比别人刻苦,无论是清晨的水塘边还是夜晚昏暗的煤油灯下,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自幼聪颖的他,1914年考入东阳县立中学,与严济慈是同班同学。
金佛庄喜欢阅读报纸杂志,关心国家时局。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军阀无耻地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条约草案,使他大受震动。当消息传到金佛庄耳中的一瞬间,他作了一个决定:投笔从戎!
1918年,金佛庄从东阳县立中学毕业,带着改变旧世道的心愿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候补生的身份进入军校学习。金佛庄在这里除了学习文化课程外,还学习兵器、测绘、筑垒、实弹射击、炮兵训练……逐渐掌握了一流的军事技能。
五四运动中新文化、新思潮的涌现,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寻找拯救民族危亡,报效国家的道路。在接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等新鲜的词汇之后,金佛庄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14年,袁咨桐出生于贵州赤水县。10岁时,舅舅张华封将他托付给好友黄齐生,并在其创办的达德学校学习。袁咨桐进校后,学习勤奋,手脚勤快,深得黄齐生夫婦喜爱。
1926年3月31日,国民党在重庆屠杀共产党人,黄齐生的学生王景任等组织了“三·三一救援会”,并发表进步宣言。目睹了这些代表社会进步的事件,袁咨桐深受影响。1927年,黄齐生先被学校解职,接着又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接近共产党嫌疑等罪名通缉。黄齐生前往四川避难,当时13岁的袁咨桐不顾父兄的劝阻,毅然追随老师到四川,之后又到达上海。
在上海,袁咨桐见到了黄齐生的外甥,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听他讲述世界革命形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袁咨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为他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今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第二年,受陶行知之邀,黄齐生到校讲授文史课程,袁咨桐随行进入晓庄学院小学部读书。在晓庄学院,袁咨桐接触到了地下党组织,又秘密加入青年团,还创作了剧本《玫瑰花》,由晓庄剧社演出,向人们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
袁咨桐坚持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拒绝在谷正伦拿来的悔过书上签字,“一个人只要死得其所,虽死犹生。”他还写信给二哥:“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律,不满18岁的人不能被判死刑。敌人竟卑鄙地在判决书上将16岁的袁咨桐改了年龄,判处极刑。
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南京雨花台。为了信仰,英勇献身,袁咨桐的青春之花过早地凋谢了,但他的精神却独放其美,光芒万丈。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4)
他,长期潜伏在敌人的心脏部位,把情报传递到党中央。他也是一个关心孩子的普通父亲,敌人将他的儿子一起投入狱中,企图软化他,但他依然宁死不屈。
1947 年 3 月 2 日下午,由于叛徒出卖,卢志英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门口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这是卢志英第三次被捕。卢志英被捕后,敌人到他家中搜查,撕破了这件上衣的背缝,企图从中找到党的文件。
在狱中,敌人曾千方百计地威胁利诱,要卢志英说出党的机密、交出党员名单,均遭到他的严词拒绝。敌人对他动用老虎凳、火烙、绞头、电椅等酷刑,以及几天几夜不准休息的 " 精神刑罚 "。他数次昏过去,但毫不动摇、决不屈服,敌人一无所获。
卢志英曾经先后三次被捕,多次遭受严刑拷打。最后一次,敌人为了使他屈服,将他的儿子一同投入狱中,但他仍然没有吐露党的任何机密。
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卢志英一直无暇与孩子在一起。狱中,卢志英自己给儿子当起老师,每天规定时间教英文、算术,还检查功课。他说:" 将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不学好本领可不行啊!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年幼的卢大容牢记父亲的教诲,学习成绩优异,新中国成立后留学苏联,成为核材料专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
1950 年 6 月 11 日,上海市公安局的办案人员押着抓获的特务,陪着母子俩,来到南京雨花台宝林庵的后山坡。杂草丛生的累累荒坟之中,随着铁锹的翻挖,三口薄木棺匣并排出现在人们眼前。
尸身早已腐烂,无从辨认。通过牙齿,张育民女士认出了丈夫卢志英烈士的遗体。接着,其他两位一起遇难的烈士的身份也得到确认。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5)
李耘生是南京早期青年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出生于山东广饶,192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曾任共青团济南地委组织部长等职。
李耘生是在王翔千的介绍下入党的,当年,他和李殿龙一起领导十中学生运动,又亲自筹划青岛党组织的创建,是青岛最早的共青团员。
有意思的是,李耘生还是李仙洲和刁步云的革命引路人,正是在他的介绍下,李仙洲才由山东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1927年1月,李耘生调入湖北执行委员会工作,不久,北伐战争结束,他出任汉口硚口特区区委书记,成为了武汉第一批市委委员。1932年6月8日,因为叛徒的出卖,李耘生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7岁。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6)
他一生中曾七次被捕,多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有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牢房当作“学堂”,每天读书看报,学习英语、日语,丝毫不沮丧和懈怠。他就是雨花英烈骆何民。
骆何民是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斗士,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先后在长沙《国民日报》、衡阳《开明日报》任编辑等职。
在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骆何民先后七次被捕。其妻费枚华曾告诉女儿:“你爸爸每次坐牢出来,总好像刚从什么学校回来似的。情绪饱满,才思敏捷,毫不消沉。”骆何民将每次坐牢的经历都当作是一次学习休整,他把亲友带去的书报作为学习材料,并很快学会了英语、日语等多种语言。
1947年,上海《文萃》周刊主编黎澍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骆何民为纾解困局,主动创办起印刷厂,坚持出版《文萃》。7月,第十期《文萃》丛刊尚未发出去,即被国民党特务查缴。为保护战友,骆何民安排《文萃》主编陈子涛住在自己家中。同月下旬,二人因《文萃》案在骆宅被捕,这是骆何民第七次被捕。1948年,骆何民被转押至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骆何民被押解到南京前,把亲友送的鱼肝油、药品分给难友们。其中有两瓶鱼肝油辗转送到妻子费枚华的手中,她见此情形震惊不已,深知骆何民在被转押前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精选篇7)
一篇题为《离散》的文章,最后一页上,作者精心画了一颗五角星,星内写了“雨花台”三个字。这是雨花英烈贺瑞麟的手迹,表达了他慷慨赴难的决心。
1928年7月,贺瑞麟被捕后,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死前日记》《未寄的信》《离散》等8册笔记。
雨花英烈人物事迹材料
上一篇:红色雨花英烈精神事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