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张顺京,男,195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伤残军人。1980年退伍到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治疗后,他义务承担烈士陵园守陵工作,以陵园为阵地,用先烈的事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2019年7月,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1

每天清晨五六点,张顺京就起床了,用扫帚仔细地清扫着陵园里的每一根枯枝、每一片落叶,再用毛巾蘸着清水擦拭每一块墓碑,一边擦拭,一边与这些长眠的战友说话。这些年除了守陵,张顺京又开心地干起了一份新工作——义务讲述烈士英雄事迹。

墓下安葬的到底是谁?在这一带又发生了什么战役?张顺京四处打探,找烈士家属和尚健在的老革命了解情况、查阅资料。辛亥革命中做出卓著贡献的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胡笠僧、辛亥革命爱国人士刘允丞……英烈事迹被他一笔一划地记在本子上。

附近学校组织学生来扫墓时,他就一遍遍讲给学生听——烈士王天锡,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新四军骑兵大队,是首位骑兵队长;烈士王银生,是电影《智取华山》的原型……讲到最后,他总要对学生们重复一句话:“生活越来越好了,你们要记着他们,将来要为国家做贡献。”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些牺牲的战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累一点不要紧,关键要将红色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张顺京说。

在张顺京的带动和影响下,陵园已成为当地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经常一天接待十几批前来参观的各界群众。最多的一次,张顺京曾给2000多人讲英雄们的故事。有时,他还被邀请出去为学校和党日活动宣讲。他常常要克服伤痛及语言障碍,介绍陵园先烈们的事迹和自己的参战经历。

每逢清明节,张顺京要为每位烈士烧上一炷香;“八一”建军节,他要走到每位烈士墓前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有些烈士的家人来不了,他还替他们烧纸钱。

说起今后的打算,张顺京说,他会一直干到自己动弹不了为止。在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支持下,他把烈士事迹做成展板,在纪念日的时候展出。他说:“等我讲不动的时候,这些展板可以供大家学习,把英雄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2

“没人守,我来守!”1981年,张顺京在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疗养期间,看到当时的烈士陵园树木疯长,一座座土坟湮没在荒草丛中……他哭了。

随后,张顺京来到领导办公室,坚决请求去守墓。这一守,就是37年。

陵园没有房子,他和妻子就住在骨灰堂里,那里不通水、不通电,夜里黑漆漆的,还存放着没来得及安葬的烈士骨灰盒。妻子埋怨他甚至要离开,但他却说:“这里条件是差了点,但比起那些长眠在地下的战友,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苦的还不止这些。当时,陵园周围很多人不知道张顺京的经历,嘲笑他是“得了小儿麻痹症的跛子”,处处躲着他,张顺京从不解释。

为了陵园的建设,他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争取资金。在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共同努力下,上级先后下拨资金数十万元用于陵园建设,修建了700平方米、高三层专门存放骨灰的“天福堂”,平整了土坟岗改建成庄严的大理石墓座196个,种植了草皮,拆除了砖墙,改建了雅致的透视墙,同时也改善了住房和生活环境。如今的陵园环境幽雅,焕然一新。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3

初冬时节,走进华山烈士陵园,院内庄严肃穆,干净整洁。一个高大的身影一瘸一拐地清扫着落叶,偶尔俯下身子,用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

他叫张顺京,在这里已经守护了37年。作为一级伤残军人,他忍受病痛折磨,甘愿清贫寂寞,坚守着一位老兵的初心。

他被战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救他的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张顺京是陕西富平人,今年61岁。

1978年,20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在四川眉山入伍成为一名军人,第二年随部队参加南疆边境作战。

为了躲避敌人的狂轰滥炸,在猫耳洞,张顺京告诉战友谢明阳:“你到里面,我到外面,我个子高,炮弹来了先伤我。”

1979年3月4日,在丛林穿插交战中,后方补给困难,粮食供应中断,战士们只能吃草根树叶充饥。几天后,终于等来食物,张顺京坐下没吃两口,轰的一声就倒在血泊中。

战斗结束,战友们背着张顺京的“尸体”回撤,由于他身高1.9米,体形魁梧,途中不下10人轮流替换。回到后方,战友们把他抬上运尸车。

“这里还有个活的!”营部卫生员发现张顺京还有一丝气息。

硝烟散去,张顺京被战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救他的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张顺京醒来后,已躺在原昆明军区总医院,昏迷一个多月。经过6次开颅手术,他终于保住性命。医生告诉张顺京,虽然头颅里取出10多块弹片,但仍有一块压迫着脑部神经,不敢取。由于这块弹片,张顺京左侧身体失去知觉,并留下头痛病和偶发性癫痫后遗症。

“我是军人,流血牺牲我不怕,但是我不能让国家白白养活着我。我不想在床上躺一辈子,成为社会和家人的累赘,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好强的张顺京偷偷将一粒粒安眠药藏在枕头下,藏够了剂量,他一口吞了下去。

再次睁开眼睛,医生和护士劝导张顺京:“你可是10几个战友轮流从战场上背下来的,怎么能轻易放弃生命呢?你应该替他们好好活下去啊!”

张顺京流着眼泪暗暗发誓,既然活了下来,就一定好好活。

结婚时,他义无反顾地把婚房安在陵园的骨灰堂

1980年4月,张顺京来到华山脚下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

疗养期间,张顺京几次路过华山烈士陵园,土墙圈围、杂草丛生、坟头交错……眼前的景象让这位伤残老兵心里不是滋味,他不由想起了在前线牺牲的战友。“和我的战友一样,他们都是英雄,我想尽自己所能,守护好他们。”提起1982年初见陵园的情景,张顺京仍历历在目。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4

1982年,张顺京和阎良姑娘胡海燕结了婚。结婚时,他义无反顾把婚房安在了陵园中间的骨灰堂。

晚上,蛇、刺猬、老鼠时常光临骨灰堂,至于蚊虫叮咬,那更是家常便饭。到了深夜,最瘆人的就是猫头鹰的叫声,山下风大,门窗吱吱作响,蜡烛燃烧的火苗被吹得忽大忽小。

妻子不愿待,央求张顺京回去。

“要回你回,我不回,我会把这儿变好的。”他觉得这点困难不算啥。

妻子拗不过,只能留下陪伴。

儿子和女儿出生后,一家四口靠着张顺京微薄的抚恤金,根本维持不了生活。为了贴补家用,胡海燕开过理发店、卖过小吃……尽管如此,日子仍过得紧巴巴。

见状,朋友劝张顺京:“你义务守陵,一分钱不拿,把日子过成啥了?还让媳妇娃娃跟着受罪。气象站需要一个门卫,每月有工资,可以补贴家用。”张顺京断然拒绝。

1997年冬天,张顺京一家回了一趟富平老家,探望生病的母亲。返回陵园,张顺京看到围墙外纸灰乱飞,两处焚烧祭品的痕迹清晰可见,眼泪夺眶而出,感觉自己没有守好岗位,导致祭奠烈士的人进不了门。从此,他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事,不安排好陵园的事绝不外出。

2006年11月1日,对张顺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每天按时清扫、铲草、除尘……

“顺京为人善良朴实,吃苦受罪从不言语,几十年来,他不但没有申请国家的伤残军人陪护补偿,还义务守护陵园,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陵园对门的陈宝富赞叹道。

37年来,他坚持义务宣讲弘扬烈士精神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5

华山烈士陵园并不大,却长眠着500多名长征中的老红军、抗日战争中的老八路、解放战争中的英烈们……

张顺京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收集烈士感人事迹,义务讲解烈士英雄故事,还向华阴周边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广泛宣传。

如今前来陵园瞻仰的人越来越多,张顺京义务讲解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2016年夏天,在清扫陵园时,张顺京不慎摔断了几根肋骨。养病期间,华阴市一学校邀请他宣讲。他不顾家人劝阻,打着绷带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述,现场师生无不为之感动。

37年来,张顺京先后为30余万人次义务讲解英烈事迹。2019年,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6

1982年,张顺京第一次来到这里,眼前是一片荒芜。因长期无人打理,这里四处杂草丛生、坟堆交错……眼前的景象让这位伤残老兵心里不是滋味。刚刚经历过生死之战的他,眼眸里装的满是战场的炮火硝烟和战友牺牲时的壮烈。这些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和牺牲的战友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没人守,我来守!”这一守,就是37年。

2019年3月14日中午,61岁的张顺京像往常一样坐在陵园中间的那张石桌前,慢悠悠地抽着烟。他的身后,是一座名叫天福堂的三层建筑,里面陈列着300多位烈士的骨灰盒,门口拉着一条黑底白字的横幅: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天福堂的四周,是整齐排列的196块墓碑。

不一会儿,身高1.9米的他站起身来,一瘸一拐出了大门。他要上街给卧病在床的妻子买饭。

37年,13000多个日日夜夜。张顺京拖着这条瘸腿,带着妻儿,始终像身后的华山主峰一样,守护着这一方天地。

全国道德模范张顺京事迹展播精选篇7

1982年,阎良姑娘胡海燕嫁给了富平小伙张顺京。新婚之后,这个24岁的年轻姑娘跟着张顺京来到烈士陵园,心一下子凉了。

“周围的土墙都倒了”,草比人都高,还不通水电。陵园最中间是一间骨灰堂,里面摆满了烈士的骨灰盒。这里,就是小两口的家。

没有围墙,小两口就砍下树枝扎成篱笆把陵园围了起来;没有水,他们就去最近的华山中学、镇政府打水。张顺京腿脚行动不便,挑水的活儿都由胡海燕来干……

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骨灰堂里面下小雨”。张顺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比自己的床铺湿了都着急。

不少人劝张顺京:“你一个伤残军人,国家给你发抚恤金,你守那个陵园一分钱没有,图个啥?”

“我们回家吧……”胡海燕忍不住央求丈夫。

“要回你回,我不回,我会把这儿变好的。”张顺京有着一股子“执念”,他觉得战场上的生死考验都挺过来了,“坚持就是胜利”。

那年,省里领导来视察。为了争取陵园修建款,张顺京不顾陪同人员阻拦,向领导直言:“这些烈士都是民族脊梁,不能置之不理!”

这次“顶撞”省里领导之后,张顺京等来的不是责怪,而是一笔30万元的修建款。那段时间,他高兴得连走路都哼着歌。

儿子出生了,张顺京给儿子取名张盘石。盘石,取意“坚若磐石,不动如山”。胡海燕从儿子的名字里看出了丈夫的决心,刚在老家生产完的她,一咬牙又跟着丈夫回到了陵园。从此,她再没提离开的事。

光阴似箭。如今,他俩的儿女都已各自成家。他俩守护了37年的烈士陵园,也发生了巨变。

当年破旧不堪的骨灰堂被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取代,省里一位老干部为陵园写了“天福堂”三个字。“天福堂”前的路上专门装上了路灯。张顺京保存下来的两块烈士墓碑,被省里列为一级保护文物,政府还拨款修建了祠堂。

去年,文物局给陵园铺草坪。张顺京不放心,每天都盯着。“草皮第一年不好活,得多操心。”如今,每周末都有一辆水车驶进陵园,给草坪洒水。

“你看天福堂这个名字起得多好!”张顺京说:“国家一天天强起来,日子一天天富起来,他们住的地方也不能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