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新鲜出炉,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通用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1】
她深知大山深处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关爱,于是组织诗歌采风活动,带领孩子们感受自然、抒发情感;
在县民政局做志愿服务的几年中,她用真心换理解,以耐心促调解,成功劝和200多对夫妻;
身为军嫂的她成立“军嫂解惑”专栏和“军嫂互助团”,为她们舒缓情绪、排忧解难。
从2014年起,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心理咨询师陈燕燕就踏上了公益之路。10年来,她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将助人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母亲的爱,是圆的,从汤圆里甜蜜蜜地流出来;元宵的爱,是红色的,从灯笼里红彤彤地亮出来……”这首爱意满满的小诗,出自大山里的一位儿童。武宁县地处山区,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很多孩子都与父母分隔两地。陈燕燕发现,大多数人关注到的是这些儿童的吃穿用度,但实际上孩子们也需要心理上的关爱。从2019年开始,陈燕燕便开始给山里的孩子上诗歌课,自费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创作发表童诗千余首。5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武宁县众多偏远小学。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2】
在风光旖旎的东北边疆重镇“塞外江南”吉林省集安市,有一片山脊蜿蜒峰峦,相传这山势巍峨,似龙蛇盘踞,是龙脉所在,便依山有了两个村子——上活龙村和下活龙村。
在这里有一位,他从警12年来,足迹重叠在村路上、身影穿梭在大山中,面对群众疾苦,他是托举希望之光的援手;面对百姓愁盼,他是探寻致富道路的双腿;面对人民安危,他是挺起平安边境的脊梁。他就是吉林边检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王铁映。
2011年,王铁映被分配到麻线边境派出所,负责上活龙村责任区工作,望着星罗棋布的农房和纵横交错的村落,他顿时犯了难。为尽快熟悉环境,他翻山丘、越沟壑,两个车轮、一副脚板,驻村走访一去就是大半年;一张薄纸、半根铅笔,走走停停一画就是一整天,精心勾勒出只有他能读懂的辖区“寻宝图”,曲线是河与路,波浪线是山和峰,长方形便是上活龙村386户人家。寒来暑往、披星戴月,王铁映逐步总结出“急难险重必到、婚丧嫁娶必到、逢年过节必到,与扶危帮困结合、与维护稳定结合、与长远发展结合的“三必到三结合”走访工作法,在吉林全省公安机关推广。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3】
2021年7月25日下午,四川省军区成都第一干休所四级军士长张昆与家人在湔江河谷游玩,突然听到上游传来呼救声。张昆迅速朝着呼救的方向赶去,只见3个大人和1个孩子被卷入湍急的河流。
“当时我看到有3个大人和1个小男孩被卷入急流,岸上有两名群众拿着竹竿正在救助。由于竹竿中间裂开了一截,导致无法伸直,4个落水者眼见就要被卷到漩涡中央,再不施救就来不及了。”张昆回忆道:“事后才知道,1个大人和1个小孩失足滑入深水区后,另外2人先后去救,都因水流太急没有上来。”
此处是回水湾,漩涡、暗流较多,水深达3、4米,大家都不敢轻易下水。张昆正要跳下去,旁边有群众大声喊道:“不要下去,太危险了!”张昆顾不了那么多,连鞋子都没脱就毫不犹豫跳入河中,河水顿时没过胸口,他赶紧抓住岸边群众递来的竹竿,才没有被急流卷走。张昆把竹竿伸直后,终于将竹竿一头成功递到离他最近的落水者手中,在岸边的群众的协助下先后救起2人。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4】
李新文生前是云南省丘北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股股长、四级主任科员。2022年5月26日至5月27日,丘北县境内普降暴雨,全县12个乡镇的75个村所辖699个村小组遭受山洪泥石流灾害侵袭,3.8万余户、17.64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
5月27日凌晨,李新文和同事一行4人奔赴纸厂村开展救援,1时50分许,终于到达距离被困人员不足150米处,与平寨乡干部、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会合。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平日里跨步可过的黑纳河,此时水面暴涨,天黑、雨大、水急,河面上仅有的一座混凝土桥已被洪水淹没,橡皮艇也没法划过河面。
大约10分钟后,当地群众说洪水退了一些。救援人员经过侦察发现,此时桥面已基本露出水面,但对岸的村路仍被水淹没,不具备通行条件,借助橡皮艇沿对岸被淹没的路基逆水而上,成了接近被洪水围困人员所在房屋的唯一选择。
正当救援人员将橡皮艇往桥面与对岸道路连接处放置时,负责观察水位的李新文大喊道:“涨水了,赶快撤离!”随即“轰”的一声,桥面急速坍塌,站在桥上的救援人员来不及撤离,全部掉落洪水中。
汹涌的洪水裹挟着碎落的混凝土向大家袭来,黑暗中,谁都看不清谁。刚刚浮出水面,李新文看到旁边快速划过一个身影,他拼尽全力一把抓住其手臂。“我感觉有人拉了我一把,才把自己稳住,跟着一个大浪打过来,拉我的人就被冲走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李新文。”参与救援的平寨乡副乡长王永红回忆说。
5月29日17时46分,搜救人员经过48小时的持续搜救,终于在距离垮塌桥梁下游2公里处找到了李新文,但他的生命已经永远定格在了抗洪抢险一线。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5】
旦知吉,女,藏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金冶炼厂工人。二十年前,她在一个飘雪的冬日,从街边垃圾箱旁发现了一名来自异乡、有智力残疾的孤寡流浪人,并将其领回了家。从此,旦知吉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爱心长跑”,用她的双手和爱心,让这位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在这个高原小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那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日,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玛曲小城都被银装素裹。旦知吉下班途中,偶然间在街头的垃圾箱旁发现了正在翻找食物的流浪人。她衣衫褴褛,头发凌乱,双手冻得通红,眼中透露着迷茫和无助。旦知吉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决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位可怜的流浪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旦知吉每天都会在下班后特意绕道去看望那位流浪人,为她送去食物和衣物。她发现流浪人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每当她看到旦知吉时,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感激和喜悦。于是,旦知吉下定决心要将这位流浪人带回家中照顾。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6】
清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兴华街的芳芳修表店刚刚开门不久,修表区的顾客就排起了长队。修表师李鲜芳忙碌地拆解、检测零件、清洁机芯……几乎一半以上的客人来了都要和李鲜芳唠唠嗑,说说家长里短。
作为一位双下肢残疾人士,李鲜芳自立自强,40多年来把一个小小的修表摊发展成修表、卖表为一体的钟表店。她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诚信经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
李鲜芳的成长道路充满崎岖与坎坷,受小儿麻痹后遗症影响,她从小双腿残疾,行走不便。“我们当时在想,我们得伺候她一辈子,事实却相反,芳芳在经济、生活上为我们付出得更多。” 李鲜芳的大姐说,“我们家芳芳从小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她小时候就一直爬呀爬,十分好动。现在她还拥有了自己丰富的人生,这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她是我们的骄傲。”
小时候的李鲜芳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既憧憬又害怕,她渐渐养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和自行车一样,属实是件奢侈品,谁腕上有块表,就倍儿体面。1981年,李鲜芳父亲决定让她学习修表。于是,22岁的李鲜芳从学徒做起,没几年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7】
13年来,马淑芳全身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时间回到2000年,马淑芳的父亲做了一个大手术,在术后护理过程中,一家人遇到了不少困难。马淑芳发现身边不少老人都面临类似困难:子女不在身边,或忙工作没时间,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料,也给子女们留下不少遗憾。马淑芳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办一家养老院。”
2011年,退休的马淑芳组建了大同市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家怡养老院。从此,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养老院建设上。
她详细了解院里每一位老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喜好,为每位老人制定有针对性的照料方案。
入住家怡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86岁,最年长的已经101岁。养老院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制度,夜间每两个小时查一次房,便于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入住的大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病,需要长期进行特殊护理,对专业性、耐心要求都很高。”马淑芳说,“从事养老服务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8】
李明,男,1988年1月生,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天宝寺村委会朱家圩村村民。2023年9月11日凌晨,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朱家圩村一户村民家突发火灾,李明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冲入火海,救出了母子三人,挽救了一个家庭。李明曾荣获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
2023年9月11日凌晨1点多,李明被父亲急促的敲门声唤醒。原来是邻居滕小荣一家发生了火灾,情况紧急,急需救援。李明立即穿上衣物,毫不犹豫地冲向火灾现场。
当他到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惊胆战。滕小荣的家已被熊熊烈火所吞噬,窗户中火舌肆虐,整个建筑似乎摇摇欲坠,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李明迅速绕到房子的侧面,发现滕小荣的女儿和两个年幼的外孙被困在火海之中,他们的呼救声被火焰的咆哮声所淹没。
此时,李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砸开防盗窗后,李明毫不犹豫冲入浓烟滚滚、火焰肆虐的屋内。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勇气,在火海中艰难地搜寻着滕娟娟母子三人的身影。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他们,并将他们一一救出。母子三人被救出时已经奄奄一息,但幸运的是,他们的生命得以保住。
然而此时李明没有时间喘息,滕小荣还在屋里!李明顾不得被烫伤的双手,他再次勇敢地爬上二楼阳台,试图去营救滕小荣。但火势实在太过凶猛,他几次尝试都被迫退回。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一直在阳台上焦急地寻找着机会。
最终,经过县消防救援大队和当地群众长达5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滕娟娟母子三人被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而其他邻居的生命和财产也得以保全。李明虽然未能救出滕小荣,但他的英勇行为为整个社区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力量。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9】
陈锋,男,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南阳市西峡分公司员工。22年来,陈锋先后7次见义勇为,11次挽救群众生命。为了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陈锋自学了心肺复苏等救生技能,并在车里常备了救援物品。
当他人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他能够随时应对,及时救援。陈锋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英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敢和善良的心。陈锋曾获“河南好人”等荣誉。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篇10】
刘庆辉一生都与土地紧密相连,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淳朴之子。1963年,20岁的他因勤奋好学进入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上班。在农科所工作的三年让刘庆辉终生难忘,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专业育种选种知识和各类科学种植技巧。
1967年,刘庆辉选择离开农科所,回到柳城县青石生产队担任农业技术指导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农耕实践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他更是大胆创新,在生产队里开辟了数亩试验水田,专门用于试验杂交水稻品种。经过他的改良,稻田的产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民们因此喜笑颜开,他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专家。1976年,袁隆平在玉林市博白县开办了农技培训班,刘庆辉作为柳城派出的育种学习队队长,负责课堂笔记和实践记录的整理工作。短短两个月的培训,不仅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极大地提升了他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技能。
1998年的春天,刘庆辉在街市上遭遇了假冒伪劣稻种的骗局。他买回家的种子无一发芽,导致农期严重延误。这次经历让他深感痛心,也让他意识到许多农民都遭受着假种子的侵害。于是,刘庆辉下定决心加速自己的育种计划,不惜散尽家财,走遍桂北桂中各县,探寻杂交水稻的良种。他遍访民间种田能手,虚心请教各类水稻品种的特点和优劣。刘庆辉深知,只有深入了解水稻品种的性状,才能因“种”施策,培育出真正优质的种子。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材料
上一篇: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