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新鲜出炉,王小谟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1)
据中国电科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被迫中断,王小谟被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2)
1969年12月底,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总体室的临时负责人;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的总设计师,13年磨一剑,克服地处“三线”、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极端闭塞和艰苦的不利条件,于198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383雷达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产三坐标雷达的装备空白,也使得三坐标雷达成为我国雷达设计研制的一个新领域,更对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383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年,王小谟作为全国1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85年1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1988年底,38所调整迁建终于正式启动,38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
在调整迁建过程中,王小谟率领38所干部职工一方面稳妥完成了千头万绪的迁建任务,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3)
王小谟造诣深厚,甘为人梯,一直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他先后培养出18位我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2013年4月2日下午,在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王小谟返回母校。学校在中关村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专场报告会,与会两千余名师生,聆听了杰出校友王小谟院士的成长轨迹、奋斗历程、卓越成就。
王小谟作为一名前辈学长,面对全校师生员工和老同学,亲切的分享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成长,参加工作后的拼搏与奋斗,面对困难的乐观与坚持,培养梯队的魄力与信任,获得成就的感恩与谦虚。特别是在回忆京工校园的点滴往事的时候小谟学长感慨良多,“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教育我们献身国防科技。”他对北理学子和青年教师提出了希望,勉励大家按照学校育人目标全面发展,为军工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4)
王小谟院士惜才如命,常常说:“雷达不是一个人干起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去完成的”。从最早的雷达团队,到如今研制预警机年轻有为的科研队伍,王小谟历经了几代科研人的交替,从当初的逐梦青年变成现在运筹帷幄的八零后老人。
王小谟还能记得他招聘如今已是院士的吴曼青时的情景。那时的吴曼青刚毕业,背着个小军用书包愣头青式地来找工作,问王小谟要不要他?王小谟竟也干脆地回答:要!一老一少就这样组合在一起,碰撞出后来许多的创新火花。王小谟培养人才的方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就是给年轻人压重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吴曼青就参与了当时最新技术的研制工作,吴曼青也很是争气,一头钻了进去,结果成就了一个全国第一。要问王小谟有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
第一件事是我亲历的,1985年7月,同属083基地的原电子工业部直属军工院校 “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 毕业生离校时,王小谟院士派出四台大客车到学校教学大楼前 “抢人”,无论什么专业、无论学习好坏、无论分配到全国各地的任何一个军工单位的毕业生,38所都热情欢迎他们到38所来,户口和档案由38所事后包办,正规改派手续办不到的,38所为这些毕业生重建新的户口和档案。这样的从兄弟单位明目张胆的 “抢人” 行为,真是胆大包天,可见王小谟真是惜才如命,为了38所持续发展、为了祖国的雷达科研事业不顾一切。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5)
1986年,在国内缺乏研制经费的困难条件下,王小谟自筹资金,在前期技术攻关的基础上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地面雷达JY-9。该雷达凭借良好的性能,1989年在埃及与美、英、法、俄罗斯等同类产品的同台竞技演习中,一鸣惊人,电子对抗性能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二,被国际公认为优秀雷达。不久,即以国际价格出口多个国家,为我国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也陆续装备国内。
1995年,王小谟再次作为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83雷达和JY-9雷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地面防空雷达于20世纪90年代全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我国基于地面雷达的防空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王小谟不仅开启我国现代雷达技术研制的新篇章,也在国际雷达界树起了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王小谟说,在工作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那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6)
见过预警机的人就会知道,那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预警机就像空军的眼睛,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进而提上了日程。但在当时放眼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预警机,王小谟感到使命在召唤,便以坚定的自信心发出誓言:“根据我们掌握的技术,一定能自行研制预警机!”其实早在80年代末,王小谟就积极搜集资料,组织开展预警机关键技术研究,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着力自主研制预警机。他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但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一些质疑: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能力行不行?“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王小谟说。90年代中期,王小谟受命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预警机对外合作研究工作,开启了国际合作研发之路。但在合作过程中,合作方以色列并未向我方提供核心技术。“我就想这样下去也不行,我们就在国内同步研制预警机。最后,以色列迫于美国的压力终止了和我们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我们把‘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个口号放得很大,挂在试验场,每天都能看到。”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个人事迹(篇7)
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王小谟院士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这一系统的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探测范围超过[X]千米,能够同时跟踪[X]个以上的目标,并具备了强大的指挥控制功能。这一成果的取得,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预警机的国家之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王小谟院士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所传递的精神力量。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得失抛在脑后。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怀。他深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了实现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他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勇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他注重培养年轻人才,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他的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优良作风,成为了我国科技战线上的一支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