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1
黄武刚出生成长于湖北孝感,报考大学时,船舶设计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随着学业不断深入,“舰船报国”的理想在他心中萌芽。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如愿进入中国船舶701所,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
要实现“舰船报国”的理想,不能纸上谈兵,需经历无数磨砺。2011年11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黄武刚便接受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担任总体专业负责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将5艘老旧商船改装成武装巡逻船。
“当时,现场条件非常艰苦,几乎没有现代化船厂的施工条件。而且因为是老旧民船,许多图纸不全……”黄武刚回忆,自己白天出去测量,晚上回来出方案,每天都得工作到凌晨。最终,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改装工程及图纸现场送审工作,有效保障了行动任务。这次牛刀初试,让黄武刚快速成长,也让他迈出实现“舰船报国”的坚实一步。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2
2011年11月,湄公河惨案发生后,黄武刚他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受命担任5艘老旧商船改装总体专业负责人,面临5艘老旧商船设计建造图纸与实船相差甚远,而改装周期又只有一个月的紧急要求,只得白天调研测量制定方案,晚上计算设计图纸并现场送船级社审查。
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改装工程及图纸现场送审工作,有效保障了中老缅泰四国联合行动任务。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3
“我们目前也正在开展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先进技术上舰应用相关研究工作,以希望能尽可能的提高我们未来舰艇的综合隐身性能。”在采访中,黄武刚谈道自己工作的最新进展时说道。
2011年,黄武刚从学校毕业,来到中船七〇一所,刚刚工作就接到了改造老旧商船的重任,经过三十多个日夜的坚守,圆满完成任务;2017年,他克服孩子出生仅半年的困难,代表单位随“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为后续极地船舶系统制定相关技术要求和研制奠定基础……
11年来,这样的故事对黄武刚来说还有许多,立志“舰船报国”的他,将大量时间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2022年,他荣获共青团中央评选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4
黄武刚认为,青年人在事业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优势,用好各种知识平台,加强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中国考古01”是我国首艘专业考古船,设计难度大。作为船舶总体设计师,黄武刚根据考古需求及船舶航行海域,在确定好船长、船宽、吃水、航速和排水量等船体母型后,开展总布置优化设计及性能校核计算,在大量的系统及设备之间进行协调,在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前瞻性及美观性当中达成平衡。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突破、推倒重来,黄永刚最终出色完成了总布置集成优化、线型和性能研究工作,协助解决了电力推进系统和考古系统复杂、空间布置紧张等设计难题。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5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我海警舰船从此开启了钓鱼岛常态化巡航任务。黄武刚他作为某吨级海监船的副总师,面临时间进度周期紧、批量大、各总队个性化需求不一致的现状,除负责大量总体专业图纸的设绘及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与各船厂和用户的协调沟通工作,有效保证了该批次船顺利交付。
2015年1月,他随船巡航钓鱼岛海域,实地调研了现场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及船舶运行情况,同时也深刻调研了我执法舰船与强对手对抗中存在的不足现状和改进方向。回来以后,他向单位主动申请,牵头扎根某新型大吨位高速执法船项目开发。根据我周边海域海上维权对抗任务需求和典型对抗模式,结合我国动力系统和执法装备现状,他带领的团队开展了大量多方案对比论证分析,该项目最终作为我军重点型号顺利立项,各项总体性能指标大幅提升,为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捍卫海洋主权做出重要贡献。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6
极地科学考察,已有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51个国家参与,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与角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极科考要求着高水平的极地装备研发,其中,破冰船破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为此, 2017年,黄武刚随雪龙号代表单位首次参加南极科考,调研极地装备需求、破冰船破冰航行工况及系统运行情况、科考作业流程以及极区特殊装备的应用情况,为我国后续极地装备研发积累应用经验和奠定基础。
曾有前辈这样回忆过南极科考的经历:一言不发、两目呆滞、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这一酱油诗,在黄武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7
2014年9月,“中国考古01”首航丹东,对甲午海战区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调查工作。由于有了先进的考古船加持,百余件文物陆续出水,考古人员初步确认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得知这一消息后,黄武刚兴奋了好一阵。
参加工作后,最令黄武刚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他2017年代表中国船舶701所随雪龙号首次参加极地科学考察。在这次为期108天的考察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惊喜与惊险。一次,雪龙号遭遇两个强气旋,大片海冰高度聚集连接成片达十几公里,受降雪干扰,瞭望和雷达均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受强风影响,冰情变化剧烈,冰图信息失效,雪龙号因为破冰能力有限,被困冰区多达一个多星期,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
这次历险,更加坚定了黄武刚专注研发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的决心。回国后,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下,黄武刚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研发出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指标。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8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极地航道和极地航行船舶的实际情况,推进极地装备的总体和关键系统技术研究,2017年,黄武刚他作为某新型动力重型破冰船副总设计师,克服小孩刚刚出生不到半年的家庭困难,代表单位随“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以实地调研复杂极地冰情及环境条件对极地船舶的安全通航影响,对船舶结构、抗冰系统、空调通风系统、防污染系统、生活保障、极地科考作业等关键系统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为后续极地船舶系统制定相关技术要求和研制奠定基础。
同时,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上,他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开发的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指标,并基于此开展多方案对比深化方案设计,有效牵引推动了我国极地相关配套系统及装备研制进程。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篇9
一百多个昼夜,尽管黄武刚一直晕船,但他只下过一次船,下船时间短短几小时,剩下的时间,他都在船上记录着南大洋和极地冰区的数据,为我国更新一代的破冰船做技术积累。
在科考船上,黄武刚吐得昏天黑地,有人和他分享“妙招”——打坐冥想,“其实没有用,主要是分散注意力。”回想起往事,黄武刚笑着说。
南极科考船,风急浪大,越高的舱位越感觉晕,但 黄武刚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前往位于最高舱位的驾驶室,观测风速、流速、气象导航等信息,为之后相关的船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晕船是肉体上的不适,而与家人分离,尤其是与刚出生的孩子分离,则是精神上的不忍。
在这一百多天里,他几乎没有任何能联系家人的通讯手段,有卫星电话,但卫星电话只有非常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能动用,否则太“奢侈”了。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
上一篇:最美家庭典型事迹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