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

  党啊!在你光明神圣的领导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一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几个同事相约,一起前往朱老总的故里——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从水城出发,汽车在成巴高速上一路狂奔,穿过数不清的山丘沟壑,掠过繁如流星的大小村庄,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抵达仪陇境内。

  仪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以低山为主。在车上,我沿途就看到不少村庄仍然保留着一些较早修建的川北民居。大多为三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青瓦屋面,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给人一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感觉,夹杂在崭新的水泥砖房之间,看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们一行人参观完朱德同志纪念馆后,在幽静的山林里东拐西弯,终于来到了朱德的故居。朱老总的故居是泥墙的三合院结构,普通得跟周围的农房没有什么差别,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质朴而亲切的感觉。

  在参观朱德出生地时,解说员一再强调,朱德与自己生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影响也非常大。于是,我回来后又重新读了朱老总的《我的母亲》。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读着读着,竟然热泪盈眶。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军总司令,竟然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动人的笔触,不经雕饰,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想。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因为母亲对他的爱,就浸润在朱老总的脑海里——母亲的一言一行,只需默默回忆,无需刻意渲染,爱就自然流露。而朱老总对母亲的爱,自然也就隐藏在他的一字一语中,不需高谈阔论,爱就在笔尖。

  我们这次参观了朱老总的旧居、朱老总出生地、朱老总父母的故居等,身临其境,实地考证,每到一处仿佛能看见朱老总的母亲在谆谆教诲他一样,再温习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感触就更深了。

  仪陇一行,我觉得中国是幸运的,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为我们奉献了一位开国元勋,中国从此不再任人蹂躏,国富民强,华夏崛起,中国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二

  总有一本书,不经意间被它打动,遇见时并无特别,阅读后开始沉迷。一日晌午,我坐在办公室闲暇无事,无意间拿起案头沉放的一本《党课》翻看,顿时被里面的“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吸引住了,认真阅读《“底线”“红线”和“天线”》后,倍觉有趣。接下来的“人生一课”、“不说不快”,更是令我心旷神怡。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党课》能让人更有气质,更有内涵,更有文化。它是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办的党员教育类期刊,是中国最早为基层提供党课教材的专业读物。为基层提供实用、丰富、新鲜、便捷的党课教材,“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等多个栏目已成为《党课》的品牌栏目,被读者亲切誉为“口袋党校”。

  我喜欢《党课》的每期特稿。走进每期特稿,那里深邃、庄重、启迪智慧,一篇篇漂亮的文章呈现在眼前,不光有优美的辞藻,而且,每篇文章的灵魂都是美好的。2015年冬,我在悦来镇唐家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当时,《党课》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也给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精神食粮。在一个雨雪交加的上午,我走进贫困户唐社良家里,把400元慰问金交到了他的手里。接过慰问金,唐社良喃喃地说:“我以为党把我们这些人忘了……”我说:“不会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不会丢下你们。”我和他拉家常,并从包里拿出《党课》,读着《“底线”“红线”和“天线”》给他听。唐社良说:“总书记反腐败的措施都实实在在,没有假、大、空。”我照着文章的原话回答说:说到底,这“线”那“线”,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是“第一线”。

  我喜欢《党课》的《党性修养座右铭》栏目。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排比,如,加强党性修养“三讲”:讲党性,走好阳光之道;讲原则,摒弃庸俗之道;讲正气,反对阴邪之道。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又如,处理棘手问题“头”字诀:不能看“风头”,不能看“来头”,不能看“势头”,要看“对头不对头”。这些,都让人觉得警醒、有趣。

  我喜欢《党课》的示范讲台。当我读这个栏目时,就仿佛走进了英雄模范的身边,和英雄、模范、榜样一起去工作、学习、生活,让我的生命得到升华。示范讲台告诫我:做好党员,先做善良的人。

  慢慢地,我越来越离不开《党课》,几乎每期必看,而且全面看、重点读,深思索、勤笔记。其中的世情、国情、党情让我深入了解到国际国内时事,开拓了目光视野;里面的“修身”、“齐家”、“立业”让我深入把握人生真谛,认清了工作生活航向;发出的党建党务资讯让我深入完善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水平。自从有了《党课》相伴,我的“电能”日益强健,工作成绩逐渐彰显,深得广大干部职工肯定。

  《党课》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永远激励我前进!

  【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三

  父亲年过七旬,在部队干了8年,入了党,回乡后当了一段时间的村民兵连长和生产队的副业队长,长期在村里务农,算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发财,没有升官,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父亲最骄傲的,就是他在部队时,亲耳聆听过雷锋同志的演讲。那时雷锋是沈阳军区的典型,经常在各个基层连队巡回作报告,讲述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演讲,足足影响了父亲一辈子,父亲发誓自己今生也要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我跟妻子说父亲是村里的活雷锋时,她不大相信。我说,今天晚上我们就跟着父亲出去走一趟,看他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我对妻子说:“注意啦,爸爸要出门了,你看看他带了哪些东西?”这时父亲穿上了一件厚外套,兜里装着一个充电手电筒,手里提着一面四五斤重的铜锣,还有一个锣锤。妻有些惊讶,她不解地对父亲说:“爸爸,夜深了,你这是干啥去?怎么像个更夫似的。”父亲乐呵呵地笑着说:“你可真有眼力!我在村里义务打更,干了14年了,风霜雨雪从不间断,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说着,父亲就提着铜锣出了门,我们也小心地跟在了后面。

  父亲是绕着院落间的道路在巡逻,每走50米远左右,他就连打3声,然后朗声说道:“天干物燥,防火防盗!”响亮的铜锣声立刻引来一阵犬吠,此起彼伏,让黑黢黢的乡村之夜突然多了些生气,犹如一粒石子突然落在平静的湖面上,然后泛起阵阵涟漪。一阵冷风吹来,我们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远处的树影,婆娑的竹林,这一切都让人胆怯,于是我们跟了两三百米远,跟父亲打个招呼,就赶紧回来了。?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到父亲还要巡逻一个多小时,我的心里不禁阵阵酸楚。父亲年过古稀,本来今年村主任已经专门找过他,一是对父亲14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打更表示感谢,二是劝父亲歇下来,因为村上成立了夜巡队,都是年富力强的民兵在轮流巡逻,父亲只要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就行了。可是父亲脾气倔,他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他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没本事带领大家奔小康,义务打更还是能胜任的。

  其实当初父亲选择打更的时候,母亲就非常反对,包括我们这些子女也都不同意。我记得那是1998年冬天,村里的几户村民,接连被偷盗了鸡鸭和腊肉香肠,村民们都非常着急。在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对策,父亲站出来说,自己出头,召集几个人,每天晚上义务打更,为村民守夜。可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那些人就不干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人之常情。父亲认为这事情既然开了头,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就一个人坚持干了下来。

  本来父亲只在我们家临近的几个院落巡逻,小偷基本上绝迹了,村民们都欢欣鼓舞。后来其他小组的村民说,彭大爷,你好事做到底,能不能也帮我们这一带巡逻一下啊?父亲觉得这是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于是也一口应承下来,因此巡逻的范围越来越宽,几乎涵盖了半个村庄,这一趟走下来,就是两个小时左右,一直坚持了14年。

  父亲说,只要他还动得了,就继续为乡亲们打更守夜。父亲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他只是用行动在践行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向雷锋那样,时刻为人民服务。

  【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四

  提起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6月25日,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宋青梅为什么要建立“编外雷锋团”呢?他又是怎样带头做雷锋传人?说来话长。

  1960年8月,宋清梅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有幸成为雷锋的战友。两年后,他们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雷锋每顿饭都没有在餐厅吃,而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助端盘子洗菜,忙完后,随便吃点饭,这件事给宋清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代会结束时,宋清梅请雷锋给自己签名留言。雷锋毫不推辞,工工整整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的赠言,成了宋清梅的座右铭。他抱定了坚强的信念,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百万。作为第九任雷锋团团长的宋清梅,根据组织的安排,转业回到家乡。由于当时转业干部太多,地方压力大,他被安排在邓州市文明办任正科级副主任。有人劝他说:“老宋,去找找领导吧,凭你雷锋团团长的牌子,应该给你安排一个更合适的职务。”宋清梅理解组织的困难,愉快地上任,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清梅转业后,一直没有分到住房,全家7口人,住在临时租赁的房子内。后来,市里筹措资金,盖了一栋转业干部宿舍楼,按转业时间,他被分到最高的楼层,而一些年轻的营、连干部,因为转业早,分到了好楼层。他妻子考虑到老母亲年逾八旬,身体又不好,上上下下不方便,劝他找领导更换到低层。宋清梅说:“咱市转业干部多,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能人人都住好楼层,坚持一下吧。”

  尽管分配的工作单位不理想,职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升迁,但这不影响宋清梅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他家附近有一户失火后,宋清梅和老伴及时送去200元钱和一些衣物。邓州师范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老宋拿出1500元钱资助他完成了学业。城关供销社一位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缺资金,老宋立即扶持他1000元买了一辆三轮车养家糊口……

  1989年,邓州市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宋清梅听说后,激动得几夜都没有睡好觉。经过仔细考虑,他把雷锋团同期退伍的十几个干部召集起来,动情地说:“过去,我们自己默默学雷锋、作奉献,但这影响太小啦。我们应该借助这次全市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东风,立即组织起来,建立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介绍雷锋,宣传雷锋,让更多的人都来学雷锋、做雷锋。”他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宣传雷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报告会,也不论路近路远、人多人少,邀请谁去,谁就积极前往,不推不拖。十几年来,他们作了400多场报告,听众达35万多人次。宋清梅作为“编外雷锋团”团长,更是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有一年,他在南阳各地作报告40多场次,嗓子哑了,吃点药,喝点水,继续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州市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宋清梅被市政府抽在拆迁指挥部,具体负责拆迁户宅基地的安置工作。他骑着车子,带着几个年轻人,一家一户实地丈量,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这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天突然下起大雨,宋清梅知道还有20多家拆迁户没有住进新房,担心他们受冷挨冻,就冒着雨一家一家地走访查看。天快黑的时候,宋清梅来到一户姓王的人家。发现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雨布烂得不像样子,雨水扑扑嗒嗒直往屋内滴,男的不在家,媳妇和老娘及两个孩子一会儿挪东,一会儿挪西,老人哭,小孩叫。见此情景,宋清梅二话不说,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供销社扯来几丈长的塑料布,又买来一捆麻绳,来到王家爬高上梯,忙乎了一个多钟头,才把小窝棚遮盖得严严实实。而宋清梅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脸也冻得发白。

  2000年2月,宋清梅和邓州“编外雷锋团”代表一行8人,赴雷锋生前所在团开展学雷锋双向交流活动,并前往抚顺市望花区拜祭雷锋墓。当宋清梅走进雷锋陵园,看见高大的墓碑时,过去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站在老战友的墓前,双手抚摸着花岗岩墓石,宋清梅哽咽着说:“老战友,如果你在世的话,今年也是60多岁的人了。今天,我代表咱们团560名邓州籍战友前来看你。请你放心吧,我们一定像你生前所说的那样,为民奉献,为国分忧,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抚顺学习考察期间,宋清梅一行与雷锋生前所在团签订了6条学雷锋协议,提出了“北建雷锋团,南创雷锋城”的军民共建目标。至目前,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发展到现在的少年营、青年营、电力营、大学生营、交警营、吧友营、白牛营等19个营1.3万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7个,先进个人1.85万人。雷锋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五

  2013年5月,我到泸定县参加八一爱民学校竣工授牌仪式,有幸一睹泸定桥的风采。桥下,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峡间倾泻而下,怒吼着撞向河底参差竖立的险石,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我手抚冰冷的铁索,体味“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意,感受红军将士们无与伦比的勇敢。

  80多年的时空逆转,让我恍惚,又让我震撼。我眼前仿佛又呈现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在全团数十名司号员集合吹响的冲锋号声中,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沿着铁索奋勇冲向敌人……

  大渡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海拔7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3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自古无法泅渡,是川康要道的咽喉和天堑。

  泸定桥有300多年的历史,桥全长103.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环组成,两端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桥西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书有“事无大小贵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等碑文。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的生死攸关之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荣的一页。时间回溯到1935年5月2日的凌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指战员们,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向铁索桥奔袭。到了傍晚,部队离泸定桥还有60公里。

  那是一个万分艰难的夜晚,大雨中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般的悬崖绝壁,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会跌下深渊、粉身碎骨。英雄的红军经过一夜体力透支几乎到极限的急行军,终于爬上了海子山,赶到了泸定桥。

  那一刻,河谷上孤零零的13根铁索空悬,寒光闪闪,让人望而生畏。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对面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红军做到了。

  为防备红军夺桥,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一半,对岸桥头堡架设有敌军的机枪阵地。“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守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 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这样回忆。

  对于红军来讲,这是不进则退的背水一战,没有选择。团长王开湘向干部们交代任务,指定一营二连担任突击队。这是红军著名的英雄连队,连长廖大珠任突击队长,参加突击队的共有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活到胜利。

  1935年5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央,毛泽东抚着冰冷的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1981年7月,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曾携全家,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跋涉。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惊了,他对长征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给予了积极评价。

  人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中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如果当年红军没有拿下铁索桥,突不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命运将会怎样?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如何呢?与其说这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两军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对岸的敌人平生从未见过这样的战士,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当年那些青年人选择当红军不是为了一个饭碗,而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改天换地,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

  枪声远去,硝烟散尽,只有奔腾的河水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昨天发生的故事。现在,泸定桥作为历史文物,作为传奇写进了诗章,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震撼灵魂的光辉,闪耀着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巨大力量。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芜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价值观如何转变,铁索桥上红军那伟大的牺牲精神,是我们后人永恒的财富。这是可以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并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相关文章:

1.党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稿精选3篇

2.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稿

3.党在我心中演讲稿5分钟

4.党在我心中演讲稿三分钟

5.弘扬党的精神演讲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