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精选范文
【导语】:宣传思想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领导。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宣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一
习近平改革思想,涉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等,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习近平改革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以下从八个方面谈点认识。
关于准确把握改革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书记提出的新的伟大革命、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等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就南辕北辙了。从这些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动摇。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如何准确把握这一改革总目标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目标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了“三步走”方略:第一步,到2020年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要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节点和方法路径。
关于坚持“三个不能变”的改革原则。中国改革开放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是中国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党的领导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总目标是改革的努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价值取向。只有牢牢坚持改革原则不动摇,才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行稳致远。
关于注重全面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制度间的协同和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推动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诸多领域的改革,目的在于通过贯通各领域的全面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关于抓住改革重点。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的重点历来是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次全会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明确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实际上指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的改革重点和思路,为各领域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改革的方法论。一是准确把握改革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三是改革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关于抓好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他把抓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执政本领郑重向全党提出来,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抓铁有痕,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为抓好改革落实,他还提出强化责任担当,抓好改革督察,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扑下身子抓落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二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作为“三个一以贯之”之一,凸显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忘忧患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在近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深沉的忧患意识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给予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还是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一次次磨砺使我们党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1949年3月,在即将取得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提醒共产党人不要当李自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系列国内外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创和不断深化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党的十六大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告诫全党:“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历史充分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以国家的忧患为忧患,以民族的忧患为忧患,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在近百年不懈奋斗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历史昭示我们,使命越光荣,目标越宏伟,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防范风险挑战。
忧患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
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环境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深入思考。
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智慧。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经患难所形成的重要生存发展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世良言;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经验教训,到“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的清醒规劝;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习近平同志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对忧患意识作出许多深刻阐述,赋予忧患意识以丰富的时代内涵。
体现强烈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种忧患意识,最大特征是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担当、对管党治党和锻造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是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体现科学的预见性。科学预见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增强忧患意识,就是为了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更好防范风险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远见。只有登高望远、居安思危,洞察大势、提前预判,才能加强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以防范风险、规避风险。
增强忧患意识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谨防自满心态、摒弃安逸思想、杜绝懈怠倾向,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更为艰苦的努力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增强忧患意识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客观需要。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历史机遇期,前景是光明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挑战十分严峻。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准备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
增强忧患意识是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空想。始终保持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清醒,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战略定力、更深的忧患意识,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党和人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突破各种藩篱障碍干出来的。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保持战略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提前布局,积极主动防范风险、消除风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增强忧患意识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历经97年不懈奋斗、艰辛开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民族复兴目标越接近,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保持政治定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一马平川中顺利进行的,必然是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中艰难奋进的。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并不比改革初期的开创更容易,才能在遇见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难题时沉着应对,确保伟大梦想顺利实现。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和担当。“四个伟大”中,伟大斗争是根本前提和基础,具有支撑作用。深刻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四个伟大”、勇于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至为重要。
在伟大斗争中获得持续发展动力
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与一般性矛盾相比,重大矛盾在决定社会的发展和走向方面尤为关键,能否解决事关事业成败。伟大斗争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敢于正视矛盾,勇于迎难而上,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使命自觉、责任担当。
时代不同,我们党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在革命年代,我们党要着力解决怎样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如何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革命经验神圣化等;在建设年代,我们党要着力解决怎样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以苏为鉴、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在改革年代,我们党要着力解决怎样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强大动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中曲折向前,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矛盾中获得持续发展动力。
直面时代风险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是我们党站在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一个时代的风险挑战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由于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信息社会迈进,从未发展起来的时期步入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中国正在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这些新变化使新时代的风险挑战呈现新特点。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自然界的,也包括国际经济、能源、地缘政治的,并且这些风险和矛盾不是孤立出现的,相互交织,影响加深,成为风险综合体。所以,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这些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集中要求。从事业全局来说,我们既要对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不迷不惑、坚定不移,又要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顽瘴痼疾;既要有领导我们事业前进的主心骨、坚强的领导核心,又要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从发展目标来说,我们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发展问题,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国际国内的战略来说,我们既要做好自身的事情,又要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外部的风险挑战。事实上,强调“五个更加自觉”就是回应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集中要求。
深入解答时代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呼唤,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在深入解答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时代才能前进,理论才能深化。我们党提出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体现。
问题有已知、有未知,有自身、有外部,有主要、有次要,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也有需要逐步摸索去解决的,更多的是新旧交融、内外交织、互动缠绕,需要依据客观规律主动探索、事先防范的。进行伟大斗争就是积极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自觉,就是有效防范风险、及时化解风险、能够转危为安的战略。我们党从领导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中走来,在历史与现实、成功与失败、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思考和把握中,形成了我们的经验、制度和理论,要继续推进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伟大斗争就是抓手、就是引领。
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在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中去体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要直面重大矛盾、重大风险,直面在伟大斗争中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崭新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在解决重大矛盾和重大挑战中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重大矛盾和重大挑战的牵引来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破除阻碍党和民族发展的一切重大障碍,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只有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不断把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向深入。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绳绳相继,推动改革开放从全面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习近平改革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同时也深深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的恢弘实践。
说习近平改革思想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不仅仅因为改革伟业持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还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亲历40年改革开放全过程,从参加领导一线改革实践和推动中央改革举措落地,开展重大改革探索,一直到参与中央改革决策,乃至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勇气、改革远见、改革立场、改革韬略、改革方法、改革艺术、改革作风,就是在这样长期而又丰富的改革实践中锻造和历练而成的,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改革思想中得到集中展示。
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于改革开放的开创之时。1982年3月他到冀中平原的农业县正定县委任职,当时国内一些省份正在酝酿“大包干”,他和同事们解放思想,选择经济比较落后的公社进行“大包干”试点,一举成功后在全县推开,开启了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他提出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围绕这个战略改革人才制度,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旅游兴县,奠定了正定经济起飞的基础。他大声疾呼,“改革戏必须大家唱”“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在30多年前,改革就是习近平同志的主旋律。
1985年6月,他来到厦门经济特区,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他推动“放水养鱼”激活了厦门港,也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他推动了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厦门航空公司的发展,还组织抽调人员率先开始了对探索实施自由港的政策研究。从那以后,他一直在东南经济先发地区工作,既主政过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也主政过省会城市;既当过一省之长,也当过省委书记,还主政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不管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岗位上,他都是改革的笃行者。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冲破思想和体制的重重阻力,推动福州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他六年七下晋江总结出的“晋江经验”,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他坚持放胆、放权、放手、放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他亲手抓起、亲自主导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他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打破部门藩篱,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17年,正是八闽大地由以往的海防前线转化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重要时期,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坚持开放发展的思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着、实践着。
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10月起主政浙江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先发地。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省域治理总方略,同时也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的“八八战略”,推动浙江从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向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推开,建设创新型省、生态省、文化大省,打造“活力浙江”“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浙江改革由此开辟全新境界。他倡导“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坚持“接轨上海、借‘海’出海”,坚持经略海洋、港通天下,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深化,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浙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虽然在上海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强调把上海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他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为上海城市精神赋予“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内容,强调上海要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澎湃涌起。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总体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以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以此为标志,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壮丽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是我国改革集中推进、全面深入、成果显著的5年,党中央先后出台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推出改革举措1500多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台阶。
习近平改革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既是改革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是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宣传精选范文
上一篇:红船精神思想宣传精选范文四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